发挥非智力因素在转化数学学困生中的作用
2014-05-30蒋夏军
蒋夏军
摘要: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维度,所以如何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改善数学教学,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高中生数学成绩,理应成为每个高中数学教师的追求。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数学 学困生 转化
学困生是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群体,《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的发展,尤其要悉心关照暂时落后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非智力因素,从学习兴趣、成功的体验、师生关系等方面出发,寻找一切有利于数学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等外部因素,就一定能提升数学学困生的成绩。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热爱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数学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够巧妙地讲述一些数学历史、数学人文、数学轶事以及一些数学家的成长传记,能使学困生对数学有个全新的理解。如在教学“三角函数”时,笔者没有直接引入三角函数的相关概念,而是讲了数学家笛卡尔的故事:“相传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卧病在床,病情严重。尽管如此,他还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几何图形是直观的,而方程式是抽象的,能不能把几何图形和代数方程两者结合起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方程或用方程式来表示几何图形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认为,把组成几何图形的每一个节点和满足方程的每一组‘数据挂上钩是关键。他苦苦思索,拼命琢磨,想找到一个能把‘点和‘数两者建立起实质性联系的方法。一天,他看见屋顶角上的一只蜘蛛拉着丝垂了下来,一会儿工夫,蜘蛛又顺着丝爬上去了,在上边左右拉丝。蜘蛛的‘表演令笛卡尔的思路豁然开朗。最终,他发明了著名的笛卡尔坐标系,解决了数与形的统一共存问题。”学生听后,个个露出惊奇的神色,叹为观止,并表达了对函数的喜欢和敬畏之情。接着,笔者又讲述了数学家杨乐、陈省身和陈景润等人的数学故事。通过这些富有感召力的数学家故事,学困生在数学课上沐浴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和兴趣,使他们萌生了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念头,并促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奔跑起来。
二、践行因人施教,让学生体验成功
著名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数学学困生最大的心理缺失是成功的体验和自我实现的感受太少,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占据了学困生的心理。特级教师王金战说过:“让一个‘差生变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他身上的强项,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生。”其实,无论是数学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需要成功的激励和赏识的濡染。对于数学学困生,教师要花大力气寻找一切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树立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何让学困生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困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同样说明了因人施教的重要性。如在教学“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时,笔者要求学困生只需要掌握用公式直接或间接推导就可以计算出的题目,暂不要求他们综合运用。这样不但能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而且能让他们享受到学习数学的过程,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主动调整角色,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任何一门学科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的变量,这在数学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学困生通常都害怕在课堂上被教师提问、在课后见到数学老师,这种心理因素对学困生学习数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潜意识里应意识到学困生对数学教师“异样感觉”的存在,从而主动变换角色,变主动讲授为互动聊天,变问题回答为问题共解,变难题分析为攻营闯关。这样一来,学生才能从心理恐惧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一个和数学教师“解决问题”的合伙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低威胁,高挑战”的状态下,才能有良好的学习和应试效果,因为人受到威胁时,认知模式会立即转入生存模式,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对于数学学困生,教师切莫急功近利,而要更新教学理念,重置自我角色,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时蹲下身子和学困生说话,使学困生感受到教师没有对其“另眼相看”,相反还关爱有加。这样一来,学困生才能对数学教师逐步树立亲人意识,进而对数学学习施以积极的影响。
四、开展课外活动,让数学融入生活
数学不是抽象符号的堆积,而应是生活的内在反映,是经过思维处理过的生活。有的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数学比较困难,是因为他们不能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而只是把数学看成符号间抽象的推理或演绎。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如集合、数列、概率,立体几何中点、线和面的关系以及圆、柱、锥的相互关系等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了帮助学困生更好地学习数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著名的“第二套教学大纲”概念,即要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观察和领悟,在生活中找到知识的初始形态和密码,并以此为支点,引发思维的延伸和迁移,从而形成抽象思维,提升推理能力。
教师要为数学学困生创建“第二课堂”,开展科普知识专题讲座、科技游艺会、中国计算机发展成就和前景展等各项活动,让学困生从活动中体验数学的源泉,从常识中寻找数学的支点,从活动中提升数学学科素养,在耳濡目染中修炼数学思维,从而真正寻找到数学之根,思维之魂。如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困生养成了一双“用数学”的双眼,还孕育了一个“想数学”的大脑,这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用心、用情、用意地开展各种活动,找到开启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学困生的转化必将指日可待。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存在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用一双慧眼去捕捉和观察,并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促进学困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韩保席.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谈芬.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心理缺口”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0,(7).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