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校数学的教学实践
2014-05-30吴艳萍
吴艳萍
【摘 要】数学是一门开发人类大脑,锻炼人类思维的学科,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在许多高校里,数学也作为了一个独立的专业,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尽管许多高校在数学这一专业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就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还仍然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陷,所以专业老师应该从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高校学生对学习数学专业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树立创新和探索意识。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高校学生,虽然在智力上已经具有了开拓创新的学习意识,但是,能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专业老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其中占有很大的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高校数学专业老师纷纷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单一性和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此更好的进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针对于许多高校中数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因为许多数学老师还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死板的、严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氛围之中,极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学习。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虽然已经进入了高校,但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还近乎于单一性,所以往往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的窘状,使得学生的专业课成绩一落千丈。为了让学生对数学科目感兴趣,首先老师要从自身寻找原因,要学会用现代化的眼光看问题,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身的地位,从而提高自身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可以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自己成为倾听者。如果老师要讲授数学新知识,那么就可以用最少的时间,用最简单的方式把重点知识就讲给学生听,然后为课堂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可以留一个有关新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让组内其他成员进行点评和补充答案,最后老师可以让各小组的代表上台进行阐述本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点评,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从中学会了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生活。
二、“幽默式”的授课方式
学习本身就带有一种严肃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的数学老师还是采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不被学生所接受,有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厌学的心理,时间久了,有些胆大的学生就会萌生一种逃课现象。所以,高校数学教学老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身处后现代主义的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尝试着用符合现代化的“幽默”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从紧张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放松下来,从心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集中注意力,把精力全部都放到学习中。那么,老师可以在授课的时候讲一些关于学习的小理论,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最好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做实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看见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课了,也可以做一点小小的插曲,让学生重新引起好奇心,从而认真听课。
三、关心学生的内心情感
由于处于高校阶段的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复杂,常常会因为外界的一些事情扰乱自身学习的心情,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走出情感的困境,就不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也要学会采用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法不断深入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内心的情感,比如,在课下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切记不要以老师的身份来压制学生,注意倾听的方式,比如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最好不要在办公室里,因为办公室严肃的氛围本身就让学生的思想释放不开,不能更好地向老师表达自身的内心情感,所以老师可以与学生在操场上走一走,用真心来关心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然后与学生共同想出一个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方法,以便学生能够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来,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又帮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所以说,老师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总结
从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许多高校都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所以高校的老师要注重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模式,例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从内心感知自身在课堂上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再者老师要注意授课态度,让学生了解老师是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主动接受老师;最后老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走出困境,认真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明振,庞坤,齐建华.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2]李明振,庞坤,宋乃庆.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7(01)
[3]辛自强,张丽.表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微观发生研究[J].心理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