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舒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2014-05-28任凤梧路瑞华姜小刚蒋晓野
任凤梧,路瑞华,姜小刚,曹 蕊,蒋晓野
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损伤是由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其被激活后产生诸多细胞毒性产物包括氧自由基(FR),并可造成心肌细胞内钙超负荷。其发病率逐年上升,37%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死亡率高达12.5%,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以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较为常见,其在发病前1周~2周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而后突然出现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发热、心前区疼痛或心律失常等症状。近几年中医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研究采用益心舒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5例病人参照1995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1]进行诊断,并经临床观察,心电图、心肌损害标志物及体格检查确诊,115 例病人为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心血管科就诊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5岁~42岁,平均23.4岁;病程1个月至2年;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5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窦性心动不齐16例,偶发室性早搏9例,偶发房性早搏12例。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14岁~40岁,平均22.7岁;病程1个月至1.5年;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窦性心动不齐14例,偶发室性早搏8 例,偶发房性早搏14 例。两组病人在病情及年龄、性别、心率、血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5%葡萄糖250mL加入三磷酸腺苷(ATP)40mg、辅酶A 200U、维生素C 5.0g静脉输注等常规治疗,每日1次,治疗2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心舒胶囊(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等证候及舌脉的变化;通过心电图对比治疗前后各类心律失常及ST-T 变化,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学、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标准拟定[2]。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等异常指标全部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心电图、心肌酶学基本恢复正常,其他实验室检查有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 IU/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 IU/L
注:AST 为天门冬氨基转移酶;LDH 为乳酸脱氢酶;CK 为肌酸激酶;CK-MB为肌酸激酶同工酶。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1
组别 nAST LDH CK CK-MB治疗组 治疗前 60 46.84±16.24 346.00±47.35 260.39±36.23 55.17±8.13治疗后 60 23.54±13.561)2) 226.00±36.391)2) 76.36±22.541)2) 15.17±6.851)2)对照组 治疗前 55 45.51±16.24 368.00±43.55 259.31±33.25 54.14±7.68治疗后 55 35.84±15.271) 306.00±49.781) 118.37±23.991) 26.17±7.631)
2.4 不良反应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无异常变化,局部未见异常不良反应。
3 讨 论
目前中医药对抗病毒和防治心肌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中医药具有修复心肌损伤,阻断炎性反应;限制病毒基因表达复制,提高免疫机能等作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合理化用药,医学尚无特定中医病名与之相对应,常以病位结合病性或以主症进行病名诊断,如“伤寒”、“温病”、“风温”、“时行毒”、“胸痹”、“惊悸”、“怔忡”等,中医药防治本病取得了一定效果。本病的发生源于正气素亏,外感温热或湿热邪毒,初期闭阻肺胃致发热、咳嗽、咽痛或腹泻,治疗常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扶正。若邪郁迁延不解,内舍于心,侵及心脉,耗伤气阴,心络壅滞不通,瘀血内生,致正虚邪实,发生胸闷,气短乏力,胸痛,心悸等症。经大量临床观察证实气阴两虚、瘀血内停始终贯穿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慢性迁延期,治疗上当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本研究基于这种认识,依据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治则选药配方制成益心舒胶囊。益心舒胶囊由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川芎、山楂组成,具有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养阴生津的功效,用于气阴两虚兼血瘀之胸痛、胸闷不适、心悸、脉涩及病毒性心肌炎见有上述症状者。方中重用人参、黄芪补气益胃,以助气血之生化,补益根本以祛邪而为君;辅以丹参、川芎活血行气并引诸药归心;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现代医学大多认为,病毒直接损害心肌、自身免疫反应以及受损心肌细胞钙离子内流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故抗病毒、保护心肌细胞和抑制免疫反应是有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关键。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川芎均具有抗病毒、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丹参可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影响血小板聚集[3],川芎嗪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前胶原基因转录,血管平滑肌的前胶原基因可导致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同时激活并释放生长因子[4],各药合用,具有扩张动脉血流量、延长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时间、镇痛、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的功效。说明益心舒胶囊在改善病人乏力和自汗等症状方面具有优势。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本药安全性良好。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6):405-4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6-51.
[3] 周小明,陆再英,汪文道,等.丹参防治实验性再狭窄及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8):480-482.
[4] 唐利龙,汪丽慧,朱国英,等.川芎嗪对原代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1):66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