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和血压对前壁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的影响
2014-05-28贾庆哲朱铁兵王连生李春坚杨志健
贾庆哲,朱铁兵,王连生,李春坚,杨志健
作为心肌需氧量和心肌工作负荷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心率 在心脏代谢需求中发挥着根本作用。心率加快会增加心肌需氧量,造成需求/供应比率的不平衡。直到最近,心率水平才被作为影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冠状动脉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之一[1,2]。在心肌梗死病理过程中,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造成心率加快和血压上升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心脏能量供需矛盾及功能障碍[3]。本研究观察前壁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心率及其血压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对心肌梗死病人预后进行及早评估,以及对心率和血压进行干预,为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临床诊断为前壁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100例,其中男63例,女37例,年龄55岁~75岁。符合以下条件:无糖尿病;无既往心肌梗死;心功能分级(KILLIP)为一级和二级。诊断标准:V1~V5导联ST 段弓背抬高≥0.2mV;典型心绞痛持续超过30 min;根据我院化验室的参考值:肌钙蛋白I阳性,肌钙蛋白T>0.1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0μmol/L。
1.2 方法 心率为病人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基线心率和治疗后1h心率的平均值,并采用监视器和心电图进行记录。血压为病人休息5min之后在卧位测量的血压水平,并按照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进行分类。
分组:把入选病人分为死亡组和未死亡组,首先进行一般资料对比,例如性别和年龄。然后比较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特征。另外把观察到的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进行了逻辑回归分析,以评价哪些危险因素对死亡率存在独立影响。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资料比较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病死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存活病人和死亡病人性别、年龄比较(见表1) 生存组STEMI病人年龄低于死亡组(P<0.01),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较
2.2 存活病人和死亡病人心率、血压比较 在前壁STEMI病人中,存活病人和死亡病人入院时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病人的心率较快;存活病人中70.8%的病人心率超过8 5次/min,死亡组中则有9 2.9%的病人心率超过8 5次/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存活组收缩压水平较高,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心率、血压比较
2.3 影响病死率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 统计显示快心率(≥85次/min)可以作为对前壁STEMI病人死亡率具有高度影响的强大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以被视为影响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表3 影响病死率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在急性前壁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中,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反应,临床多表现为心率和血压的变化。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会造成心率加快、心室重构,从而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最终导致心力衰竭。而心率增快又会增加心肌耗氧,促使梗死范围扩大、延展,由此构成恶性循环[4,5]。临床研究已经表明,无论何种性别或种族,当安静心率加快或每分钟心率超过84次、85次或100次时,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就会上升[6]。在本研究中,存活前壁STEMI病人心率 为86.88次/min±14.92次/min,死亡病人则为108.15次/min±25.36次/min,这一事实也证明了上述研究的结果。
冠心病危险的最重要的预测因子是脉压,而不是收缩压,舒张压则与冠心病的危险没有一定关系[7,8]。这一点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这些病人的收缩压要大于舒张压。死亡病人的收缩压为128.65mmHg±21.56mmHg,存活病人的收缩压则为140.58mmHg±20.87mmHg,而两组舒张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在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的独立风险因素中采用了逻辑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可以被视为影响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独立的危险因素,而心率被证明是一个高度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心率是既简单又非常有用的危险分层指标,可通过观察心率以及血压这两个生命体征,认识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危险分层,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 Stapelberg NJ,Hamilton-Craig I,Neumann DL,et al.Mind and heart:Heart rate-variability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J].Aust N Z J Psychiatry,2012,46(10):946-957.
[2] 黄学成,陈青萍,袁智萍,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律震荡与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515-4518.
[3] Mehta RH,Califf RM,Yang Q,et al.Impact of initial heart rat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n relation of age and mortality among fibrinolytic-treated patients with acute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resenting with cardiogenic shock[J].Am J Cardiol,2007,99(6):793-796.
[4] Abu Ruz ME,Lennie TA,Moser DK.Effects ofβ-blockers and anxiety on complication rate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rit Care,2011,20(1):67-73.
[5] Kezerashvili A,Marzo K,De Leon J.Beta blocker us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patient with normal systolic function:When is it“ok”to discontinue?[J].Curr Cardiol Rev,2012,8(1):77-84.
[6] Benetos A,Rudnichi A,Thomas F,et al.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mortality in a French population:Role of age,gender,and blood pressure[J].Hypertension,1999,33(1):44-52.
[7] Franklin SS,Larson MG,Khan SA,et al.Does the re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change with aging?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01,103(9):1245-1249.
[8] Bangalore S,Kumar S,Volodarskiy A,et al.Blood pressure targe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Observations from traditional and Bayesian random effects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J].Heart,2013,99(9):6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