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义理论关照下的口译训练策略

2014-05-25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口译员源语译员

舒 静

(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释义理论关照下的口译训练策略

舒 静

(川北医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口译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重要的活动之一,从联合国到欧盟,从国际贸易到信息交流等,都离不开口译。但由于口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释意理论,并在释意理论的核心理念支持下,提出在释意理论关照下可行的口译培训策略。

口译;释义理论;IT模型

一、引言

释义理论是由Danica Seleskovitch和Marianne于上世纪60年代开创的口译理论,指出译员应运用自身的语言和言外知识深度挖掘源语的“意义”,而非字面意思。在抽取“意义”之后,译员需“遗忘”源语的语言外壳。之后,也是口译过程的最后阶段,译员应在目的语中重建“意义”。理论提出,口译整个认知过程由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及重建源语信息等步骤构成,其中脱离语言外壳是信息处理过程的关键中心(张吉良,2008)。

二、IT三角模型

释义学派认为,口译过程中的理解和表达应属于抽离意义,同时还应包括口译员的参与活动,因此在此概念的基础上,该学派提出了口译的三角模型(Nord Christiane,1997)。

通过三角模型,我们还可明确地发现,仅仅将一种语言机械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绝不是我们所说的“口译”。口译三角模型(或IT模型)打破了传统的“理解-表达”理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口译过程,即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下面,本文将对这三个步骤进行探讨。

1.理解。在理解这一环节涉及了若干要素均能影响口译员对原文的理解。第一个要素即是知识结构。译员除了必须掌握言内知识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语言素养、丰富的一般性知识、充分的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跨文化意识。这要求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必须熟练掌握语言知识、百科知识、专业知识、跨文化意识以及必要的口译技能。Daniel Gile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译公式:C= KL+ ELK + A, 其中C代表理解,KL代表言内知识,ELK为言外知识,而A为分析(仲伟合,2003)。不难发现,IT模型提出的概念与以上两个公式实质上享有异曲同工之处。

2.脱离语言外壳。“脱离语言外壳”是指口译员从语言符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抓住源语文本的认知和情感意义。IT模型将这一步骤置于理解和表达之间,是连接这两个阶段的关键桥梁。为提高译员的这一能力,他首先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对源语文本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应理清各个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才能用目的语将抽象出的意义表达出来。因此,在训练时,译员可尝试用源语复述源语,再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训练用目的语复述源语的大致内容。在训练时,译员无需紧抓源语文本,而是应依靠理解和记忆来抓住源语文本的完整信息。

3.释义与再翻译。毋庸置疑,表达是口译过程中输出结果的最终环节,也是受众获取说话人意图和信息的最重要渠道。在训练表达能力时,译员可首先从“再翻译”的方法着手。这一训练方法与“释义”类似,但“再翻译”还要求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该训练建立在听、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译员只有在熟练掌握以上技巧后才能用源语或目的语准确地再次表达出信息和内涵。训练时,译员必须注意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和表达差异。因此,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也是训练中必须注意的一点。

4.重建和表达。用目的语对源语的语言符号进行再创造时,必须要满足两条标准:首先,译员必须完整传达出源语文本的信息;其次,译员的输出信息必须被受众所理解。这一过程也被称为重建和表达。

释义学派认为口译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源语文本的信息被译员所理解并表达,而非单纯的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单项符号转换。因此,口译绝非简单地复制源语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在训练这一阶段的能力时,口译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译员应选择恰当且正确的词汇和句型结构进行口译,其风格、主题和语调必须与源语文本相契合。

二是口译员在翻译术语时必须确保正确的翻译。由于口译场合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译员在担任翻译前,必须充分准备,以确保口译质量。

三是由于语言质量也是衡量口译效果的 重要指标之一,口译员应从词汇和语言结构方面着手加强训练。为此,译员可通过大量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各种风格的杂志、报纸以及电影等多媒体渠道来提高其语言质量。

三、结语

释义学派提出的IT三角模型突破了传统口以理论中定义的“理解-翻译”过程,将“脱离语言外壳”置于模型的中心,为口译员训练技能并提高口译质量指明了新的途径。

[1]张吉良.ESIT模式与中国的口译教学[J].中国外语,2008.

[2]仲伟合.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中国翻译,2003.

Interpreting training strateg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pretation theory

Shu Jing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637000,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interpret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itie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to the EU, from international trade to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cannot separate from interpreting. But the interpretation is real-time, interpreters often face enormous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ing.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in support of the core idea of interpretive theory, proposes the feasible interpreting training strategy in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interpretation; interpretation theory; IT model

H315.9

A

1000-9795(2014)05-0394-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12

舒 静(1988-),女,重庆人,助教,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口译员源语译员
基于谈话“参与框架”的法庭口译员角色研究
浅谈口译译员的知识基础
论口译员必备的素质
待在“箱子”里的口译员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