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的编导思路

2014-05-25顾万方

剧影月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粘土艾略特编导

■顾万方

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的编导思路

■顾万方

《玛丽与马克思》是一部能带给人们心灵震撼的影片。它以质朴的风格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挖掘生命原初的意义,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动画对人性和人生的表现力,而且还让人们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本文从艺术创作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该片的编导思路。

粘土动画 成人 朴拙 孤独

随着 3D技术在动画电影制作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的影视动画作品大多偏重于技术性的复杂绚丽和娱乐性的戏剧噱头,而对当下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和都市沙漠中“人性的挣扎”却关注极少。在这样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导演亚当艾略特(Adam Elliot) ①的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则不随大流,观后令人回味无穷。

《玛丽与马克思》是2009年圣丹斯电影节②的开幕影片(也是该电影节历史上首部为影展揭幕的动画片)。在这一年,本片还获得了法国昂西国际动画影展③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长片奖以及亚太电影节最佳动画长片奖。该片放映后产生了巨大反响,《华盛顿邮报》评论认为:“通过一出充满哀伤的喜剧来解读社会,这里没有蜜糖包裹的童话故事。”《国际银幕》评论认为:“这是一部用成人化的视觉语言构造的动画电影,充满着一种真实而又微漠的悲伤。”该片还曾被网上评选为“2009年度动画片类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那么,这部影片的编导思路到底有何独到之处?在正式展开论述之前,有必要澄清一下该片与其他“类似”影片在编导思路上的明显差异。比如有不少人认为,亚当艾略特的《玛丽与马克思》与蒂姆伯顿(Tim Burton)的《僵尸新娘》感觉有些类似:色调阴暗、沉闷,造型怪异、夸张。这类说法自然不无道理,但是《僵尸新娘》中的人物造型和道具、布景制作非常精致,具有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式风格,其形式和内容也主要运用偶动画的方式来描绘浪漫曲折的爱情童话,并采用了好莱坞式歌舞片的表现手法。而《玛丽与马克思》不论在人物造型还是在承载故事上,总是显得朴拙而真实:一开始看起来就很沉闷,情节缓慢,好像这样的人和事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接近生活的原貌。这种“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思路更容易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为本片导演、编剧、人物造型设计者的艾略特说:“粘土动画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形式,《玛丽与马克思》从构思故事框架到登上大银幕前后历时5年,仅拍摄就长达57周,照这个速度,十年内我只能拍两部电影。”整部动画片由大约132480张独立的画面制作而成,用了6台佳能数码相机拍摄静止画面,全片共有133个场景、212个粘土人物、475个微缩道具,动画师一共做了1026张不同的嘴和394个瞳孔。影片中所有服装的设计和制作是由2位服装设计师和147位裁缝完成的。

该片几乎全部采用了黑白影调,具体而言,影片拍摄玛丽所在的澳大利亚时使用了棕色调,而转到马克思所在的纽约时则使用了灰色调,显现出一种阴郁的气氛,营造出了两个同样孤独的世界。当然,也有极少的几处红色来表达人物些微的情感变化,如玛丽的红发卡、心情戒指,玛丽妈妈的红嘴唇,戴米恩种的红玫瑰,马克思帽子上的绒球等,这让人联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在影片中导演也几乎全部采用了黑白影调,全片中唯一的红色就是犹太小女孩的大衣。

艾略特的灵感源于戴安阿伯斯(Diane Arbus)④拍摄的黑白肖像。我们知道,黑白影调不仅仅使影片色彩更加纯粹,更重要的是,黑白影调容易给观众更多冷静的思考,这与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商业电影在表达效果上极不相同。正如艾略特所说:“我总是尽可能将颜色的变化维持在最少化,这样可以确保观众感受到影片强烈的视觉特色,将《玛丽与马克思》与那些乖僻、滑稽且多彩的动画电影彻底地区分开来。”

这些制作思路很自然地决定了该片在表现风格上的朴拙,而恰恰是这样的表现方式,才更容易映衬出人物在平淡生活掩盖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情感变化,使每个角色彷佛超脱了粘土的本质,充满了灵魂。这种风格和表现手法得益于制作者长期的积累。2004年艾略特制作的具有类似风格的《裸体哈维闯人生》就曾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一致好评,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他曾经被艾尔顿约翰的“火箭人”电影公司看中,让他执导动画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参观了皮克斯和梦工厂之后,他连剧本都没看就跑回了澳大利亚,美国商业动画的流水线生产和制作模式让他难以忍受。由此可见,不随流俗的艺术家性格也决定了艾略特的创作手法具有独到之处。

接下来谈谈该片的剧情内容。这是一部讲述笔友之间20多年友情的影片,也是导演根据自己的故事改编的影片。该片涉及的话题很沉重:关于自杀、酗酒、死亡和精神疾病等成人生活的题材。该片在玛丽和马克思互通的信件中缓缓展开,没有具体的情节推动,只是通过两个人的书信来表达彼此的生活状态和对人世的看法。片中的对白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大段的旁白。影片把观众带入了一场关于友情、自我和对自我的剖析之旅。

马克思作为“ASPIE”精神病患者,很怕平衡的生活被打破,他面对新的事物和新的压力会精神错乱。在影片中,马克思还“发表”了诸多充满哲理的感悟:“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同一罐炼乳。”这样的感悟无疑提升了该片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

影片折射的社会问题和人生感悟还有很多,比如其中对很多非正常死亡的描绘:玛丽的爷爷是误喝了氨水死亡的,爸爸是意外被海水冲走的,妈妈是误喝了防腐剂而死的。马克思的母亲是开枪自杀的,马克思的邻居艾维最终是用马克思的彩票奖金疯狂了一把之后意外死去的,马克思楼下的哑剧演员是被莫名其妙掉下来的空调砸死的,甚至马克思养的宠物鱼亨利系列也一次次的死于非命……所有这些死亡看起来都像是对人生和这个世界的极端嘲弄。这种黑色幽默叫人忍俊不禁,笑过之后又难免哀伤。该影片对玛丽的爱情和婚姻也不无讽刺:自己口吃的丈夫最终因爱上同性恋笔友而离家出走,留给玛丽的依然是无尽的孤独和忧郁……。

《玛丽与马克思》的这些编导思路给我们当前的动画制作带来诸多启示。高科技的3D动画的确带给我们越来越精美、越来越震撼的视听感受,但与粘土动画相比,就显得太华丽、太不真实了。而且商业动画大都是合家欢式的大团圆结局,趋同现象十分严重。看惯了好莱坞的商业动画片,初看《玛丽与马克思》一定会有些不适应,影片整体风格粗犷、色彩单一、节奏缓慢。该片作为一部小成本高品质的粘土动画片,既没有依靠过多的电脑动画技术,又没有惊心动魄的视觉特效,这种朴拙的美显得更真实,更能拉近我们的距离。

在影片中艾略特以质朴的风格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挖掘生命原初的意义,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动画对人性和人生的表现力,而且还让很多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超过任何一部3D动画大片。正如艾略特所说:“我的所有角色都是不完美的,因为我坚信,所有人都是有瑕疵和缺陷的——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这些隐藏起来了。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些缺陷展示出来,并且为人们的不完美、不纯粹的东西鼓掌。”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在虚幻中看似热闹地彼此沟通,背后却隐藏着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孤独的心。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马克思在信中写道:“我不喜欢拥挤的人群,闪亮的灯光,突如其来的噪音,浓重的气味。”当他一个人窝在公寓里吃着巧克力,过着机器般的生活的时候,他不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他。他对世界恐惧,所以他只能远离世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导演特意选择这类题材,实际上也是特意关注都市荒漠中“人性的挣扎”,而这种现实主义的编导思路和艺术表现手法,也正是该片能够取得成功并深深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注释:

①亚当艾略特(Adam Elliot),澳大利亚动画导演。他的自述三部曲《叔叔》、《表妹》和《兄弟》在300多个电影节上获得了50多项大奖,而《裸体哈维闯人生》获得了第7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②圣丹斯电影节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电影节,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演员罗伯特雷德福(Robert Redford)于1984年在美国创办,旨在鼓励低成本、独立制作的影片。

③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始创于 1960年,是顶尖的国际动画电影节,与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一起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国际动画电影节。

④戴安阿伯斯(Diane Arbus)是美国七十年代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被当时的美国摄影界称为“不道德的摄影师”。她以特别锋利的视角,始终不渝地用照片率直地表现那些几乎得不到社会承认的边缘人群,如智障儿、侏儒、变性人、精神病人等。

猜你喜欢

粘土艾略特编导
章鱼心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粘土玫瑰DIY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艾略特的蜜月
可爱的雪人
粘土仙人掌
粘土机器猫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