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提琴揉弦刍议
2014-05-25尹富源
■尹富源
低音提琴揉弦刍议
■尹富源
在中、西弦乐器的演奏中,揉弦(Vibrato)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虽然各种乐器表现特色各异、揉弦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但演奏的宗旨是形成共识的,那就是为表现音乐而服务的,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赋予音乐以活力和生命力,更能突出音乐风格和音乐色彩,它能使音乐富有歌唱性,更具有表现力。
通常弦乐器揉弦有三种方法:手臂揉弦、手腕揉弦、手指揉弦。低音提琴的揉弦方法综合了上述三种方法。即:以手臂带动手腕,以手腕带动手指,以手指为中心自然摆动,使之产生优美动听的音响效果。这与大提琴揉弦方法基本一样,但是由于低音提琴和大提琴存在体积方面和演奏姿势的差异,(低音提琴体积比大提琴大一倍,弦也比大提琴粗和长得多),尤其是演奏方法是存在区别的。低音提琴的演奏姿势分站姿和坐姿两种姿势,对于站姿的演奏者来说,怎么样能把坐姿的三个物体接触点变换为站姿的两个接触点,如若姿态调整不合理,琴身的重量很容易倾斜到左边,这样就会使整个左肢、左臂和左手的拇指从后面被动地来抵御琴的重力,琴颈后的拇指就会造成紧张且位置不对,掌心会变形,手形的变异自然会致使手指力度搭配无序,手臂的动作不协调。这样便大大地影响换把、发音、音准和揉弦。对于左手的形态,正确的姿势加上自然的放松,是低音提琴整个演奏包括揉弦的核心要点。掌握揉弦技术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揉弦的幅度;二是揉弦的频率。低音提琴的琴弦较粗较长,把位宽,所以一定要迅速地把手指按住琴弦并接触到指板上再进行揉弦,揉弦的幅度应比其他弦乐大(现在的四弦低音提琴最低音达到E1,在如此低的音区里,过小的幅度和过快的频率揉弦非但达不到揉音的效果,相反破坏了音型律动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在低音区演奏时,揉弦幅度要大,频率相对慢一些;而在高音区演奏时,揉弦幅度较小,频率就要快一些。在表现激动热烈的乐句时,揉弦的幅度要大,频率也相应加快;表现优美舒缓的旋律时,幅度要减小,频率也应适当减慢。有一点要特别予以重视:揉弦与音准的关系。这主要是手指尖在指板点位的调整。因为揉弦幅度加大会使音偏高,在第一时间找到音准,揉弦时迅速地回位是值得研究探讨的。总之,揉弦能赋予音符活力,完美的乐句带给音乐生命力,一个成功的演奏员应该仔细分析所演奏作品的性质,曲式结构等等,在二度创造中能充分利用乐句的律动规律正确地使用揉弦。
1.揉弦与音乐的融合:纵观低音提琴的历史,它的发展较之其它弦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相对起步较晚,在整个巴洛克时期,低音提琴少有露面的机会。它当时使用的羊肠弦十分厚重,加之琴体庞大,这限制了它的适用环境,至少要像教堂这样大的地方才会用得到它。长期以来由于该乐器不被重视,很少有人仔细揣摩低音提琴,造成低音提琴演奏者水平不佳,在乐团里甚至有人怀疑它的存在。直至19世纪意大利独奏家德拉戈内蒂(1763-1846)将其独奏性能进一步的拓展,他的精湛的表演打动了贝多芬(1770-1827),也改变了贝多芬对这个乐器的印象。在他的交响乐作品中就常用它演奏重要的旋律,如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开始时,用低音提琴演奏的宣叙调。还有圣·桑在他的《动物狂欢节》中,用低音提琴生动地塑造出笨重、庄严的大象形象。而意大利低音提琴独奏家、作曲家、指挥家波泰西尼(1821-1889)更是将这种乐器的独奏性能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高度。他把意大利歌剧中的歌唱的气息,韵味,浪漫的情调与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技巧融为一体,波泰西尼为低音提琴创作了大量极富艺术价值、极具华丽炫技性的完美之作,被人们赞誉为“低音提琴中的帕格尼尼”。在 19世纪和20世纪中,一大批教师和演奏家将低音提琴的技术发展到了如今的极致。其中必须提到的有古斯塔夫·拉斯卡(Gustav Laska)、莱博雷赫特·古戴克 (Lebrecht Goedecke)、爱德华·马登斯基(Eduard Madenski)、伊塔罗·卡伊米(Italo Caimmi)、爱德华·南尼(Eduard Nanny)、弗兰兹·西曼德尔、约瑟夫·赫拉贝 (Joseph Hrbe)。还有就是谢尔盖·库谢维茨基(Sergei Koussevitzky),他为低音提琴创作了四首小品和《#F小调低音提琴协奏曲》,格利埃尔(Gliere)《低音提琴四首小品》,保罗·兴德米特《低音提琴奏鸣曲》。一大批优秀的协奏曲、奏鸣曲等经典作品的涌现,使低音提琴独奏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发展。
每一个时期的音乐都有其时代的印记和风格特点。我们在学习处理一部音乐作品时,首先是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音乐风格,曲式结构,表现特征,以及它的大的框架(主题)。要知道它由哪一些局部(乐句)构成,这些局部的属性(调性)是什么,再由局部到整体。有了布局的概念,这样对作品的性质就容易领会贯通了。
例如,捷克作曲家万哈尔 (JOHANN·BAPTIST· VANHAL1739-1813)D大调低音提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完全恪守古典时期音乐的规律,曲式结构规范,严谨的主题和乐思,音乐色彩力度变化丰富。整个乐章由三大部分组成A,B,A,每一个段落都由诸多乐句组成,旋律优美动听。
对于这部作品,在解析了大的框架后,接下来就是演奏技法的运用了。
如:第二乐章的慢板(Adagio),在前十四小节乐队舒缓的引子导引下,出现了二乐章的主题:(谱例1)
对于这样的乐句怎么样运用揉弦使其更加符合乐曲律动的规律及表现形式?第一.三拍子的强弱属性,即:“强,弱,弱”。在弱的力度上如何演奏强音?
首先,慢板乐句的揉音幅度不宜太大,频率也相对缓一点。起始小节的D、G是有连音线的,而D又是强拍,所以,在D音上的揉弦幅度的大小是和右手弓子的作用力是成正比的。如果我们在D音的揉弦频率是上下四次摆动,那么在G音上的摆动频率相对要少,甚至不揉弦。因为在弱拍上的频率和幅度超过了强拍,无形中造成了本末倒置,破坏了乐句的律动,打乱了旋律线条。(谱例2)
从谱例2的旋律线看,第一小节最后弱拍上的E音在揉弦和弓速的压力的分配是值得深究的。G和E在音程上形成了大六度,而大六度在音乐上色彩和音响效果是“明朗”的。从人声的模唱的气息自然状态和乐器的自然振动点来说,大六度的音高是需要“加力”的。所以,在演奏E音时,揉弦的幅度要大一些,频率稍快一点,为过渡到下一小节大六度的根音G做好铺垫。从句型的结构看亦即:高-低、放-收。
在此曲运用揉弦上有一点是需要特别提醒的,那就是音乐的性质。古典音乐作品由于理性精神的影响,它的曲式结构规范,有严谨的主题和乐思,音乐色彩力度变化丰富。在音乐表现的特质上看,它不像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那样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倾诉,偏重个性化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它的表达往往比较克制,沉着,在大的艺术氛围内,利用旋律内部的律动,再进行揉弦组合。即热情洋溢,又要中规中矩。尊重古典,体现古典。
2.揉弦的种种错误现象。
在弦乐器的演奏中,揉弦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适得其反。在演奏中常常会出现下列症状:
A:漫无目的的揉弦。在我们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形,学生在演奏音阶,琶音和练习曲时,总是不停地在揉弦,这种茫然不知所云的抖动不仅仅是破坏了音准,更是给学生在今后的演奏心态上造成负面影响。随意地抖动使得音型不稳定,右手的弓子找不到振动点和弓速搭配的切入点,这种无序状态下的揉弦是无法为表现音乐而服务的。
B:在适合的把位,容易揉弦的音符上,拼命地揉弦,不合适的把位技术不到位,不揉弦甚至不会揉弦。这种情形在我们日常教学中颇为常见,这种现象的产生,关键是揉弦的基本功底不扎实。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拼命地揉弦极容易导致近似神经般的抽搐,致使右手弓速加快,压力骤增,平稳优美的乐句让这样的“戏剧般的冲突”全打乱了!
C:“理性”的揉弦。揉弦始终用同一频率,同一幅度演奏,任凭你音乐调性变化和乐句律动的高低起伏,我自岿然不动。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会揉弦的演奏者身上。这种平淡无奇的揉弦也是不能为表达内心流动的音乐所容纳的。
D:调性概念不强。低音提琴是弦乐器,也属于旋律乐器的乐器种类之一。弦乐器均以纯五度或纯四度定弦,它可以根据不同乐器曲种的配置采用十二平均律和纯律演奏外,在大部分独奏声部或旋律声部常常采用五度相生律进行演奏。这主要指在演奏半音时,音程紧密搭配的关系。这就需要演奏者加强视唱练耳训练,以钢琴的十二平均律为基准,在演奏中,特别是在揉弦的运用上,要以敏锐的音程辨别力适时抓住导音(下属音)至主音的级进过程,明确调性概念。如升C时,把升C的手指紧靠D,以便求得大调的感觉;演奏降D时,把手指紧靠C,以便求得小调的感觉。在升降音的细微差别中,找出调式的转换点位,确立调性。现实情况是,演奏时常常抓不到调式的转换点,一个音揉到底。
E:节拍、音符时值不统一。在揉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形:在一小节里运用揉弦,注意到了音符的时值,忘记了节拍;有了节拍,减少了揉弦的频率,忽视了幅度。
3.解决途径。
上述的种种现象,在现实演奏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是有良好音乐素养和该乐器演奏法的基本功底,要掌握揉弦的各项技术动作要领(轻重缓急,大小快慢)和实际发音的振动频率以及音响效果,然后就是寻求在音乐表现中恰当地运用了。一个合格的演奏员要通过作品的历史年代,作品的风格、性质、曲式结构和作者的表现意图,来综合自己二度创造演奏的框架。再根据乐句律动的走向,把每一个音上的揉弦调整到表现音乐所需要的最恰当的程度,而揉音的程度应当与这个音在整个作品中所有的紧张度相吻合。
如电影《辛德名单》主题曲。作曲家约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在创作过程中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用小提琴独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谱例3)[低音提琴改编谱]对于这段抒情、柔婉、幽怨,充满悲怆色彩,近似哭泣的音乐在揉弦上的处理是值得推敲的。对苦难的倾诉,哭泣般的抽搐…..音乐情绪上的起伏变化用弦乐器来演奏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这主要是指采用不同形式的揉弦使音乐在声音色彩上产生的变化。
(谱例3)起始3/4拍Slowly(缓慢的)的引子导入4/4拍的主题,速度标记为:柔和地(Tenderly)。从第四拍的弱起音A步入主部主题。就谱面分析,弱起的A力度记号是轻(P),而表情记号是富有表情地(espress)。从弱起A到第二小节正拍的A形成一个八度音程,而八度音程在音乐的表现上的对比度是鲜明的。对于弱起的A音,在揉弦的处理上,可以把该音符拆分为四个十六分音符来运用揉弦(谱例4)。
1:慢,过渡到2;3:快;4:缓慢或者不揉弦,充分利用乐器振动的余音保证音符的时值过渡到高八度的A音。为什么要利用“余音”呢?低音提琴在此把位演奏八度是需要换把的。而此处无论是间接换把或直接换把都会留下痕迹,利用余音可以给音符时值让出空间,便于换把而不留下痕迹,这也符合此段音乐律动的规律。同样的是第三小节三至四拍的A音,在揉弦时也应遵循(谱例4)的揉弦方式。所不同的是音符时值增加了一倍,又是乐句的结束处,要把揉弦的幅度,揉弦的频率延续并和乐句的呼吸气口融为一体。
在33小节乐曲转调的再现部主题段落,揉弦处理则大相径庭,(谱例5)
通过调式的转换再现主题,把全曲推向高潮。转调后提高五度的再现主旋律,由弱渐强的力度标记,从声音的显示效果而言,要明亮了许多。从音乐句型的律动角度看,它由引子到主题幽怨般地叙述到发自内心激愤地控诉,加上句中的每每出现的大七度音程,似乎是在为冤死的犹太民族生灵的哭泣,使听众心中增加了更多的怜悯和绞痛。
大幅度、快速度地揉弦是该段乐句揉弦的主基调。当然,对于乐句的段落和气口出入处右手弓子的有机配合也是至关重要的。揉弦一定要符合音乐律动的规律,一味着的揉弦和加大弓子的压力,加快了的弓速也是不能为表达音乐的。在演奏过程中要善于找寻和体味音乐的内涵,充分运用掌握的演奏技法,寻求最好的表达方式来为音乐服务。
对于揉弦,不同时期,不同的乐种都有着不同的运用方法和审美方面的诠释。尤其是中国民族乐曲中大量的不同手法的揉弦,如:迟到揉弦、上下行的滑音加揉弦等,更是给揉弦添加了新的元素。
总之,揉弦标志着一个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和技术功底以及属于他自己的演奏风格。认识充分理解了音乐演奏的规律,再去演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够在演奏的过程中把音乐形象和作曲家的意图以及相应的演奏者的思想得以表达,既要完整地体现作曲者的乐思和时代风格,又要充分表现演奏者的时代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