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炎性假瘤1例
2014-05-17李学超曲楠董金凯范杰陈立军
李学超曲楠董金凯范杰陈立军
1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100071 北京
病 例 报 告
膀胱炎性假瘤1例
李学超1曲楠1董金凯1范杰1陈立军1
1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100071 北京
膀胱肿瘤;炎性假瘤
炎性假瘤是机体局部组织在慢性炎症作用下,以局部组织增生形成肿块为特点的一种瘤样病变。其临床和影像学呈侵袭性改变,为诊断带来很大困难,未经病理证实前容易误诊为良性肿瘤,发生于泌尿系统的炎性假瘤更是少见。我们收治1例膀胱前壁间隙炎性假瘤,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1岁。患者主因下腹部疼痛伴尿频2周于2014年5月8日入院,查体:下腹部耻骨上膀胱区微隆起,皮肤色红,压痛阳性,可触及质硬肿物,边界欠清,直径约5.0 cm。B超示:膀胱上方低回声实性占位并膀胱受侵,大小4.5 cm×4.0 cm×5.4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CT示:膀胱上方占位,膀胱壁不均匀增厚,右侧腹直肌受侵,考虑恶性病变(图1、图2)。
PET-CT检查提示:前下腹壁及盆腔内高代谢软组织肿物,考虑为恶性肿瘤,建议活检;左盆腔内侧一稍高代谢淋巴结,转移可能。于2014年5月12日行膀胱镜检查+活检术,镜下见膀胱顶壁一不规则肿物,表面光滑,边界欠清,病理示:被覆移行上皮的黏膜结构,间质疏松,伴慢性炎性改变。于2014年5月21日行盆腔探查+腹部、膀胱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中央区有坏死脓性分泌物(图3),病理示:化脓性炎伴慢性炎性改变,累积膀胱及皮肤(图4)。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康复出院。
图1 CT示膀胱前间隙肿块,与膀胱前壁粘连紧密,浸润生长;图2 CT示肿物侵犯膀胱并突入腔内,形态不规则;图3肿瘤标本,断面光滑、红润;图4 病理:有炎性细胞浸润
2 讨论
泌尿生殖系炎性假瘤为一种罕见的良性纤维细胞或肌纤维细胞病变,Roth[1]于1980年首次描述,之后国内外均有少量报道。膀胱炎性假瘤临床上以女性较多见;部分患者以出现排尿困难、尿痛、肉眼血尿为首发临床症状[2,3],因查体发现膀胱肿块或是以下腹部疼痛,触及包块就诊[4]。本病的影像学检查缺乏敏感性和特征性,B超、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正确率低,但B超引导下肿块的多点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最终确诊主要是依靠病理检查。本病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主要为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成交织状,灶性区域细胞散在分布于疏松水肿的黏液样间质中,梭形细胞大小不一,有的较大而长,可见带尾巴样的突起,但胞质内无横纹,细胞核呈圆形、卵圆形,可见核仁,偶见较大不典型的核,但未见异型及核分裂象。组织背景为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如有大量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可见梭形、多边形浅绿色结晶体,周围可见增生的厚壁小血管及典型的异物型多核巨细胞。有脓腔的病例镜下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周围纤维组织部分胶原化,与肿块粘连的部分膀胱壁组织平滑肌结构紊乱,间质明显水肿,灶性区域可见有淋巴滤泡形成[5]。
本病例的诊断难点: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并有周围组织器官的浸润受侵。回顾本病例支持炎症的几个特点:①急性起病,短期病程;②局部皮肤有红肿表现;③膀胱镜下见肿物表明光滑,黏膜正常,不支持恶性肿瘤形态学变化;④术中探查见肿瘤中央区有坏死脓性分泌物。总结以上情况,膀胱炎性假瘤限局性浸润表现与膀胱内恶性肿瘤不易区分,需全面掌握本病的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才能够较正确的做出诊断及制定相关治疗方案,如保守抗炎治疗后观察疗效,或是行膀胱部分切除术,避免膀胱全切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Roth JA.Reactiveps eudosarcomatous response in urinary.Urology,1980,16(6):635-637.
[2]李青.4例膀胱炎性假瘤的病理学特征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5,7(4):443-444.
[3]Park S,Ro JY,Lee DH,et al.Immunoglobulin G4-associated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urinary bladder:a case report.Ann Diagn Pathol,2013,17 (6):540-543.
[4]Nakano M,Shoji S,Nagata Y,et al.A case report on a patient with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bladder.Hinyokika Kiyo,2012,58(6):295-298.
[5]钟小文,李健忠,李国锋,等.膀胱前壁炎性假瘤17例临床分析.哈尔滨医药,2005,25(1):31-31.
[6]高宝辉,姚荣欣,赵志光,等.膀胱前间隙炎性假瘤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4,20(3):324-327.
R737.14
A
2095-5146(2014)05-314-02
陈立军,chenlj@163.com
201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