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发展乒乓球削攻打法之探讨

2014-05-16上海市虹口区少体校卜启娟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4年2期
关键词:触球来球弧线

● 上海市虹口区少体校 卜启娟

20世纪80年代,乒乓球规则规定“球拍两面覆盖物必须是不同颜色”,迫使习惯于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削攻打法陷入困境。当时我国乒乓球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削攻打法的运动员寥寥无几。面对这一尴尬局面,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曾无奈地开出“削攻打法可作为直拍快攻参赛”(男子)的优惠条例。通过乒乓球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目前这一局面得到明显改观。

1 削攻打法的辉煌与曲折

削攻打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在世界乒坛享有“秘密武器” “奇兵”之称。著名削攻打法运动员张燮林、林慧卿、陆元盛等,共为我国夺得40多个世界冠军,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末期,面对弧圈球技术的猛烈冲击,削攻打法陷入了“守不住,攻不上”的两难境地,甚至一度被视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打法。削攻打法沉沦了10余年后,终于迎来了转机,2003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47届世乒赛上,韩国选手朱世赫凭借削攻打法夺得男单银牌,此后还涌现出金景娥、侯英超等多名高手。

我国乒乓球人也越来越重视对削攻打法的改革与创新,练习削攻打法的人数越来越多,成绩喜人。如2013年3月在鄂尔多斯举行的直通巴黎世乒赛选拔赛上,16名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参加,结果削球打法成为最大赢家。第一阶段武杨取得首张单打门票;第二阶段胡丽梅一路过关斩将,最终2名削球选手携手进军巴黎世乒赛。又如,削攻球手侯英超近几年在全国锦标赛和全运会上,关键时刻战胜多名现役国家队队员,为北京队取得全国团体金牌立下汗马功劳。

2 削攻打法技术体系新构思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赛场上的争夺更加激烈,对削攻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不但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全面掌握各项基本技术才能取得佳绩。

2.1 “转”字当头

旋转要以“加转”为基础,因为没有“加转”就没有“不转”,而没有“转或不转”,就没有“变化”可言。所以,加大正、反手削球的下旋强度至关重要。它是牵制、扰乱对方,消弱对方攻击力,摆脱被动局面的重要手段之一。朱世赫等人使用长胶球拍抵御弧圈球猛烈冲击的方法,就是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

此外,还应破除削球运动员“软一点”没关系的传统观念,采用多球训练、体能训练等各种方法提高削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以便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的力量,提高削球挥拍时的加速度,增强摩擦球的效果。

2.2 “变”在其中

“变”是争取主动、直接得分或为进攻创造条件的重要手段。比赛中,不但要有旋转的变化,还要有落点及节奏的变化,用相似的动作削出强烈的下旋和近似不转的球,是中国几代削球选手立足于世界乒坛的基本战术,应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因此,还应增加几项削球技术。

其一,削侧旋球技术。要削出侧上、侧下的旋转,必须改变现有的触球部位和挥拍运动方向。以正手削球为例,将由后往前的挥拍变换成由后左向前右下的削击,根据来球适当调整握拍方法,将拍柄朝下,球拍稍直立,击球点稍高,击球中下部偏右的部位,类似“砍击”,便能削侧上、下旋球。此技术在击球点稍高时应用较好。它与其他削球技术混合交叉运用,使球落台后向左、右不同方向反弹,增加对方的回球难度,破坏其进攻节奏,还可避开对方来球的强转区,减少自己“吃转”。

其二,抖动式削球技术。此项技术是一种变化上、下旋的削球动作,是将抖动式发球动作移植到削球技术中的一种创新技术。在向下削击时,球拍触球的中下部,削击后,将球拍顺势往上提拉,像拉弧圈动作一样挥拍则产生下旋;而向下削击时不击球,向上提拉时触球中上部,则产生上旋,两种旋转交替应用,扰乱对方注意力和判断力。

其三,“兜一板”技术。在削击中,突然兜一板上旋,由于击球的旋转和节奏变化使对方不易发力只能用轻挡,此时自己可以调整好位置上前进攻。

其四,建议少年选手使用并掌握倒拍打法。使用长胶并使用倒拍打法是我国的一项发明,是对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一大贡献。长胶削球是对付弧圈球的有效技术之一,因此,运动员应从小学会倒拍打法,具备用不同的手法掌握不同性能球拍的能力,能严格区分不同胶皮、不同手法的本体感觉,从小建立不同胶皮球拍的技术动作定型。倒拍打法不但不能丢,而且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使反手能够倒拍,正手也能够倒拍;不但反胶能削、能攻、能拉冲,正胶也能削、能攻。这种多方位、多旋转性能的削与攻,加大了节奏的变化,有利于削球手获得主动。

2.3 “攻”势凌厉

凌厉连续的攻势已经成为削攻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得分手段。可从以下4个方面提高其主动进攻和攻削结合的能力。

第一,加强前3板进攻能力。削攻型选手与快攻型、弧圈型选手一样,要充分利用每一轮的发球施展进攻。削攻型选手的中远台相持技术与防守技术能力较强,接发球抢攻也要大胆使用,不能总是以搓球回接,还要采用点、拨、拉、挑、冲、打等技术,即使不能直接得分,也能打乱对方抢攻的节奏,破坏其心理的稳定性。

第二,加强削中抢攻、抢拉及连续上手的能力,不但削球强调旋转、逼角和落点的变化,调动并遏制对手进攻,还要通过削球变化为进攻创造得分手段。削攻技术的密切结合和连续进攻的能力,是当前削攻选手必备的素质,也是削攻打法2项最重要的基本功。因此,训练中要占相当的比例,改变过去那种摆开架子的削与攻,这种削攻容易被对手防范,应在训练中解决削与攻的紧密结合问题,提高随机削与攻的变化能力,进而在比赛中做到削与攻运用自如。

第三,加强左半台进攻能力。我国削球选手的进攻主要靠正手,左半台的进攻是薄弱环节,尤其反手不会攻或不敢攻;特别是女子削球手,退到中台更不会反手攻球,常被对方压住反手,再待机杀两角,吃了不少亏。因此,要培养削攻选手正、反手都会拉与攻,还可大胆进行侧身抢攻。

第四,为使中国乒坛的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还可将削攻型打法发展为攻削型打法,既又攻又削,以攻为主,充分发挥近台进攻的威力。在相持或被动时,以削球过渡,有机会就转入进攻,目前我们正在对这种打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2.4 “稳”字为本

提高削球接弧圈球的稳定性,就是减少无谓失误。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判断要准确。一般来说,弧圈球的旋转有3种:强旋转、一般旋转和不太转。每次击球前要判断准才能采取相应的削攻动作。判断时,要从对方挥拍用力的大小,球在球拍上被摩擦的时间长短、飞行的弧线速度及落台后的反弹速度和高度等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考虑。

二是击球时间因球而异。削强旋转弧圈时,在下降期接球比较好,这时来球的旋转较弱不易击出高球,接一般旋转和不太转的弧圈时可在下降前期或高点期击球,下降前期可以进行旋转变换,高点期击球可以逼角。

三是击球挥拍速度因球而异。弧圈来球旋转越强,挥拍速度要越快,稍许加点力;反之,则稍慢(长胶削球不受此限制)。

四是击球动作幅度因球而异。削强弧圈球时击球动作幅度要大些,这样就能根据来球的旋转,使拍型及用力大小等有所调节。

2.5 “低”字不可忽视

削弧圈球的弧线要尽量降低。当前削弧圈球普遍存在偏高的现象,常被对方冲杀而造成被动或失分。解决好这一问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第一,加强挥拍击球的瞬时速度。由于弧圈球旋转强、速度快,若削球时触球瞬间挥拍速度不够(是球撞拍,而不是拍击球),就不能有效克服强烈的上旋力。不转的球撞拍时,因无旋转作用于拍,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不会出现偏折现象;而旋转的球与拍接触时,由于拍面的摩擦作用和球的旋转作用在反弹时会产生偏折,反弹偏折趋向的方向与球和球拍接触时相对速度有关。因此,要克服这种现象需使拍触球的瞬间运动速度大于球的旋转速度,这时球体对于球拍就相对处于“静止”状态,球就不会产生偏折,削球的弧线则不易偏高。

第二,选择合适的击球时机。当前,大部分削球手削弧圈球时,击球点往往过低,这样造成调节拍型困难。因为击球点越低,越要增大弧线曲度,拍型后仰角越大,触球部位越偏下,向前用力就越多。要克服强烈的上旋,则要求拍型后仰角小,触球要靠上,向下多用力。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结果往往为了先保证落点,而不顾回球弧线。特别是对方的强弧圈球,向下滑落快,更易出现弧线偏高或出界。若把击球点适当提前,击球位置稍高,拍型后仰角减小,向下多用力,就能避免削出高球。

3 小 结

削攻型打法欲重振雄风,不但运动员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过硬的削攻技术基本功。我们坚信,只要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的发展方针,积极培养扶植青少年削攻型打法运动员,来日必能攀登世界乒坛高峰。

[1]张燮林.削球纵横谈[J].乒乓世界,1999(3)

[2]张辉,戴金彪,史芙英,等.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触球来球弧线
You're my eyes
足球变向控球,你会了吗
排球垫(传)球技术教学的“完整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梅西甘当人墙
乒乓球拉球技巧及训练方法探讨
“分段式”方法助学生掌握足球运球绕杆技术
浅析如何在小学体育中开展触式橄榄球运动
冲 浪
飞身阻挡
弧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