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创新
2014-05-14张德然
陈 睿,张德然
(1.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2.阜阳师范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一、模因论概述
模因理论(memetics)是近年来语用学界的新兴理论,它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模因”一词最早由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在词源上来自表示“模仿”的希腊语词“Inimelne”,泛指一种与基因类似的复制因子。基因通过遗传繁殖,模因通过模仿传播。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就可以称为模因[1]。所以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模因的定义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指模仿而得到传播(Blackmore1999)。2003年,我国学者何自然教授将其引入中国,一石激起千层浪,近年来,文化传播领域出现了一股研究模因论的热潮。复制与传播是模因的两大特征,基于此,人们把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基因型和表现型[2],其中基因型是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表现型模因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模因,也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它的功能在于传播模因。从此意义上说,模因理论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
二、模因论的实验与启迪
Dawkins认为,成功的复制模因有三个特点:保真度、多产性及长久性[3]。基于这三个特点与模因生命周期由同化、记忆、表达、传输四阶段周而复始的运行组成[4]。模因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知识资源,增进新颖性模因传播的可能性,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通过组合与变异创造新模因。正是基于这个理念,才使得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有可能。
根据模因论的内涵和理念,由于英语写作过程中英语语言运用的本身不仅可以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而且还可以通过语言本身的运用创造出新的模因。所以对于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听、说、读、写均有促进外语学习的作用,但“写”的促学作用略高一筹。我们曾多次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每个人的英语综合能力与英语写作能力具有强相关性,其相关度大体分布在0.75~0.92之间。事实上,文章是语言的组合体,英语写作是一项综合运用语言的输出性技能,通过写作,可以加速英语内化和习得,从而达到重组和创新。对于现在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写作无疑是听、说、读、写中最难提高的技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大凡写作者,都是通过复制背诵的内容,联系大脑中储存的原有成功模块,全面激活认知结构,对复制的内容精细加工,联想得出新的信息模块。从这个意义上讲,显然在英语写作中,复制和模仿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为寻求提高写作能力的优化策略和理论依据,我们安排了以下实验:
随机从某高校2009级英语班中选一班,再从其中筛选出10对英语水平基本匹配的20名同学,将每对中的任一位选入实验组,余下的10名同学作为对比组。两组在课堂上等方面所处的教育环境相同,只是对实验组我们作如下要求:每人每周选读一篇英文文章,指出其中的关键词,并对其中的某一片段或文章进行评论或续写。对照组按常规自然而然进行学习。学期结束时我们用同一英语写作试卷进行考试,其结果如下:
实验组考试分数X:92 87 91 89 88 97 94 95 80 77
对比组考试分数Y:78 80 80 79 91 82 91 70 75 93
假设其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N(),按照此假设,则 X~N(),Y~N(),由于是成对样本,可令 Z=XY,根据常识Z~N(),问题可归结为检验: ,采用左单边 T检验,由 n=10,取 α=0.05,查 T分布数值表得-t0.95=-1.8331
由题中数据得新样本:14 7 11 10-3 15 3 2 5 7
从而(14+7+11+10-3+15+3+2+5+7)=7.1
所以只能接受H0,即认为实验组成绩显著比对照组成绩高。事实上,=89 分,=81.9 分,从平均分数看差异也是显然的。
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又在英语专业三年级随机抽查了180名学生,其中喜欢读写者(喜欢读课外读物并作评论或仿写)为100人,我们采用同一命题进行一次测试,结果90分以上者喜欢读写者中有70人,余下者中有40人,为验证上述结果是否支持喜欢读写可显著提高英语综合水平的观点,我们做以下假设检验:
H0∶π1-π2≥0 VS H1∶π1-π2<0其中分别为喜欢读写者与非喜欢读写者成绩良好者所占比例。由试验,
在H0成立之下,
对于给定的α=0.05由标准正态分布数值表,得Z0.05=-1.645,显然Z=2.78〉Z0.05=-1.645因而不能拒绝H0。即此结果支持喜欢读写可显著提高英语综合水平。
上述结果表明,要提高英语写作和创新力,我们必须做到:
(一)激励学生多读多记加大语言模因的储量
众所周知,不管何种形式的文稿,总的来看,都不过是引用、移植、扩展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体,只有大量相对稳定的语言模因储存于大脑里,才会随时有可能被激活,通过联想产生变异与创新。并且储量越大,重组与扩展的空间就越大,产生变异与创新的可能性就愈大。比如,用英语表达“询问发生的情况”可以用“What’s the matter?”还可以用“What’s the problem?”“What’s up?”等。因此,我们要热情鼓励耐心指导学生们理解和诵记可以用于直接表达信息内容的模因的成语、谚语、名言警句、单词等,促进他们养成乐于阅读优秀范文及良好的分析和模仿习惯,并把这些模因及成功的模块形成永久的记忆,在不断地运用中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并不断创造出与英语结构和谐的新模因。
(二)营造不同情景提高模因变异与复合能力
一篇文章的魅力就在于语言模因因境而异的超凡变幻力,一个故事的精彩纷呈更是模因模仿与传播过程中的创新。因此,模仿已知的语言和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变换原来的语言信息或其中的成份,表达出不同的内容至关重要。要不断提升这方面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需要,有意识地营造丰富多彩的各种情景,使学生既要学会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要学会以相同的形式套用不同的内容。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以英语语言模因的传播为载体,以问题为链条,立足于学生的模仿与变异,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层层推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功能积极参与,在这种语言的选择与使用的过程中各种模因或模因复合体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与日俱增,从而英语写作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扩展英语写作空间强化模因传播
何自然先生在《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阐述了研究语言模因的意义。他指出,“研究语言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将对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等产生影响,有助于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有助于如何在社会文化的交际和交流中学习语言。”所以,强化模因的复制拓广其传播空间不容忽视。除了充分利用课程内容传播语言模因外,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技术营造情景,通过自制课件和播放英语影视等充分展示播因及其传播过程,欣赏其体现的意境,识记其表现的技能。并要求学生对其中某些片段或整个影视片进行改写或续写,集模仿与传播为一体,拓展联想空间,为日后的再次模仿、传播奠定基础和提供动力。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传播最大信息量
对于高校来说,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老师既是语言模因的模仿者,又是语言模因的传播者。一个好的课堂设计,应该是尽可能地提供足够多的信息(当然也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并能调动学生们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既能从老师的传播中获得信息有能力模仿,又能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下,与原有信息纵、横稼接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同时也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在互相合作中尽情地交流,充分激活模因,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本质。从模因论角度看,音乐和歌曲是语言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基因的进化为人类提供了歌曲的能力,而模因化的歌曲学习能力为人类语言学习机制奠定了基础。音乐模因与语言的起源及语言的习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利用音乐模因去纠正学生已有的语音输出缺陷及提高听力语音输入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乐感和语感,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的提高无疑会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英语口语中不同的国度和地方会表现出同意间的差异性,但它毕竟是当今世界上较通用的一种语言,因而它有自己规范化的格式及较强的规律性,这就更凸现了模因的强模仿性。所以,英语写作中我们还要更重视模因复合结构的科学性,尤其是创新中的合理性和可传播性。在翻译写作中,汉语的部分特征也会带到学习者的英语系统中,即母语特征作为模因感染第二语言,并在第二语言运用过程中复制与传播。同时,第二语言要被习得,它也类似模因的形式出现、复制与传播。因此模因论对迁移现象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5]。
三、结语
总之,由于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且不管何种形式的语言,都不过是引用、移植、扩展等多种形式的组合体,所以语言的特色和魅力与语言模因的表现休戚相关[6]。从这种意义上说,模因论为语言的演变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也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启发,理解模因理论的内涵,坚持模因论的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师生的默契配合,英语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与创新。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2):108-114.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54-64.
[3]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C].Proceedings of the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1998:423-428.
[4]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173.
[5]于应机.模因论视角下的语言迁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3):48-51.
[6]陈睿.模因论与语言的生成和创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