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入式”课课练教学探析

2014-05-11陈义朝屈冬林邓若锋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511300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课课植入式身体素质

陈义朝 屈冬林 邓若锋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511300)

“植入式”课课练教学探析

陈义朝 屈冬林 邓若锋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中学,511300)

体育教学“课课练”盛行于上世纪80年代,“课课练”是体育教师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在课的主题教材完成后进行针对性、补充性内容,是以发展体能为主要目的,以简单易行、形式多样,时间段、效率高为特点的身体练习形式”[1]。90年代中期,这种以发展学生体能为主要目的的练习形式逐渐退热。近年来,由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逐年下滑趋势,为扭转这一局面,“课课练”再次被广大体育教师和学者所青睐。不能否认“‘课课练’是通过体育教学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好办法”[2]。新一轮“课课练”教学势在必行。然而,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实体育教学“课课练”在认识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局限。为了提高新一轮体育教学“课课练”的生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本文试从分析传统体育教学“课课练”存在的局限性入手,探讨走出“课课练”教学局限的新途径。

一、传统体育教学“课课练”存在的局限性

(一)认识局限

关于“课课练”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相应的名词解释,百度文库描述 “指由学校任课教师合作编写的针对学生现学书本的每一章节内容的练习题。……课课练字面意思是每节课上完后练习。”其定义具有明显的文化学科特征。受文化学科“课课练”影响,造成体育教学“课课练”认识局限,认为一定是在主教材完成后再进行的补充性练习才属于体育教学“课课练”。

(二)内容局限

一方面,体育教学“课课练”内容大多是独立于主教材之外的身体素质内容,过于教条化。比如,推小车、俯卧撑、蛙跳、高抬腿、举哑铃、推杠铃等。另一方面,有些针对性“课课练”内容安排并不恰当,过于形式化。比如,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主教材是“单杠:单腿蹬地翻身上”,针对大部分学生在练习中的屈臂引体力量差,“课课练”就安排斜身引体、哑铃弯举等内容,以求对上肢力量进行强化。

(三)时间局限

体育教学“课课练”也采取“先学后练”形式,存在练习时间上的局限。在主教材完成后再进行8~10分钟的“课课练”练习,并不一定适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课课练”其实已有专家学者对这样的体育教学“课课练”提出了质疑,李京诚老师就认为“提高身体素质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单纯的体育课上的课课练时间显然是不够的。”另有老师提出质疑:“通过‘课课练’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是不是存在先天的缺陷?‘时间短’会不会依然成为‘课课练’发展学生体质的短板”[3]。

二、传统“课课练”教学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一)影响学生运动兴趣

“课课练”可以是专门地安排一些身体素质练习,但不应该经常如此,否则,久而久之难免会让学生坠入单调乏味的困境,形成生硬地强制学生练习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发展。

(二)影响运动技能教学

有些不恰当的“课课练”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体运动生理规律。因为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今天锻炼,明天就能增强,或者马上就有提高。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课课练”练习,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相应肌肉的疲劳,而肌肉在疲劳状态下不利于技能学习是体育学习的基本常识。因此,这样的“课课练”内容安排,会影响到技能教学效果。

(三)加重课堂结构负担

一方面,一节完整的体育课,热身活动等一些课堂必不可少的基本结构已经得到业界验证并达成共识,如果再增加一个“课课练”部分,难免会增加组织调度等无效时间;另一方面,一节课只有40多分钟,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时间,如果再增加8~10分钟“课课练”练习,作为体育教学核心内容的技能教学,在时间上难免会受影响。因此,单独进行“课课练”练习无疑会加重课堂的结构负担,进而影响到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走出体育教学“课课练”局限的新途径

(一)“植入式”课课练名字来源

体育教学“课课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由此可以认为,只要是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身体练习,都应属于体育教学“课课练”的内容范畴。因此,体育教学“课课练”可以理解是“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每节课都要完成的、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

鉴于教学实践中,素质类身体练习虽然枯燥但锻炼效果较好,而学生又对球类、体操、游戏等内容兴趣较高的现实,笔者受“植入式广告”启发,把相对枯燥的素质练习内容“植入”到球类、体操和游戏等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中,而在素质性练习较强的教学内容中“植入”游戏、竞赛等娱乐元素,以达到寓教于乐、寓练于学之效果,即为:“植入式”课课练。

(二)“植入式”课课练操作步骤

以“篮球运球上篮”教学内容为例

第一步,确定“植入内容”。根据身体素质练习计划,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强度,确定具体的“植入内容”。“篮球运球上篮”对上肢的技巧性要求高,所以“植入内容”应以下肢练习为主,可“植入”下肢耐力素质等。

第二步,寻找“植入切点”。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寻找恰当的“植入”时机和切入点。“篮球运球上篮”技术对学生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最后三步时身体的协调配合非常关键,该技术环节不宜“植入”其他素质内容,因此,“植入切点”要在此技术环节之前完成。

第三步,预设“植入方法”。根据“植入”需要,采取合理的“植入”形式和方法。可采取挂图分析、分发知识卡等方法进行讲解示范,采用渗透植入、分离植入等方法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植入”,争取“寓练于学”,尽量避免专门安排时间练习身体素质。在“篮球运球上篮”内容中“植入”下肢耐力素质练习,比较适合采用渗透植入法。渗透植入法就是不改变技能练习的任何技术环节,只是增加某一环节的运动强度,从而提高练习的锻炼效果。具体设计,让学生在两个篮板之间,进行交替运球上篮练习比赛,规定一定的时间(1~2分钟),必须完成或超额完成相应的往返次数(6~10次);投不中不许补篮,另计成功投中次数决定胜负。每个场地可容纳4~6名学生同时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没改变任何动作技术,只是增加了相应的跑动强度,从而达到锻炼下肢耐力素质的效果。另外,所谓分离植入法,就是身体素质练习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完成,只是为了补充教学内容的练习强度,通过巧妙设计,使之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在时间上并列进行。

第四步,实施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并合理控制练习强度,注意运动安全。

(三)“植入式”课课练教学分类

根据主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练习强度,决定课课练“植入”的内容、强度和形式,依据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内容项目的特点,“植入式”课课练教学一般可分为三大类:球类,技巧、武术、舞蹈类,田径类。

1.球类

学生普遍对球类项目练习兴趣较高,而且球类运动每个技术动作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可分解性,一般采用渗透植入的方法和分离植入的方法均可,在技能练习过程中直接“植入”身体素质练习元素,从而提高身体练习的锻炼效果。

2.技巧、武术、舞蹈类

此类项目内容,技术动作连贯性强,不便于在技能练习中直接“植入”身体素质练习,可根据具体内容特点采用前置或后置的方式,完成课课练“植入”教学。比如,女学生普遍对体育舞蹈兴趣较高,可以采取前置方式,在教学生学习舞蹈前,先完成一些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然后再进行体育舞蹈学习,如此以来,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还能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再比如,男学生普遍对武术套路兴趣较高,而武术本身一般都具备足够的练习强度和趣味性,只需要提炼出练习武术的动作美,适当调整练习的密度即可,无需再额外增加其它的身体练习内容。

3.田径类

田径类项目练习强度一般较高,则可以采取游戏法、竞赛法等教学形式,适当植入一些竞争、娱乐元素,来调节练习强度,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比如,练习立定跳远时,采用串联跳图形、踩数字等形式,把立定跳远的基本动作设计成教学游戏来完成即可。

四、结语

体育教学“课课练”作为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手段,目的非常明确,关键是看最终的锻炼效果。因此,需要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突破传统的思维局限,结合主教材特点,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植入一些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和锻炼身体的知识,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达到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同时不断积累学生的健身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运动习惯,使之在体育课堂之外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运动。在运动负荷上要合理控制,既要避免运动负荷过低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又要防止素质练习过度,而影响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植入式”课课练教学,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蔡长秀,刘瑾瑾,严丽琴.“课课练”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实践研究[J].体育教学,2013,3.

[2]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J].体育教学,2011,1.

[3]潘雪峰.“课课练”回归会出现的可能[J].体育教学,2012,7.

猜你喜欢

课课植入式身体素质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PICC在乳腺癌患者中护理的对比研究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体育常态课中“课课练”的思考和探析
锻炼
体内植入式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课课练”
体育“课课练”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植入式广告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