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时代基于SOA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多渠道信息服务*
2014-05-08陈平华程慧玲
陈平华 程慧玲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湖南 常德 415000)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已全面进入3G时代。3G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以用户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服务将呈现出用户范围扩大化、需求类型多样化、索取方式高效化、需求内容个性化等多方面特征。为顺应这一形势,以服务为主导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不断拓展服务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应用多渠道用户交互方法、提供多渠道信息服务接口、整合多渠道信息资源、开展多渠道信息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3G、SOA与多渠道信息服务
3G(ThirdGeneration),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无线通讯和INTERNET等新一代移动多媒体通讯结合的移动通信系统。在这一时代用户可依托集手机、相机、PDA、便携式电脑于一体的移动电话,实现任意时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以任意方式从浩瀚如海的互联网或信息资源库中自主、迅速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译为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实质上,它既是一种设计方式,也是一种架构模型。作为一种设计方式,它指导着各项业务的创建和使用,帮助开发人员快速开发、集成和应用,并能在各项业务发生变化之后,动态响应新的需求,快速装配各种软件架构以及服务;作为一种架构模型,它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具体需求,以各类资源服务为基础,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架构,对松散耦合的初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为资源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多渠道信息服务,应包括多渠道信息资源建设及多渠道服务代理两大组成部分。多渠道信息资源建设强调的是图书馆按照用户需求和馆藏实际,通过购买、交换、整合、共建共享各类资源,全方位收集、整合信息资源,构建起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多渠道服务代理强调的是通过互联网、PDA、手机等多种沟通渠道和手段,以Web、E-mail、电话中心等为载体,为用户提供客观、系统、直观的信息产品与服务。
在以3G为主体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内容和方式均发生着重大的改变,作为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当不断开拓多渠道的信息服务,建设高效、灵活、具有扩展性的信息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丰富的信息资源。
2 图书馆多渠道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受传统图书馆观念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资源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严重,共建共享力度不大;各数据供应商的数据结构、标准没有完全统一,业务流程断裂,检索利用界面冗余,缺乏统一的检索和整合功能;用户认证和管理机制混乱,缺少完善的内容管理,提供的服务渠道单一;个性化服务能力不强,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仅限于借阅咨等基本服务,无法提供差别信息服务,服务内涵不深。
3G时代,3G信息服务呈现出用户需求多样化(更多聚焦于信息内容、应用及用户的体验效果)、信息传输宽带化(无线传输速率要求高、速度快、效果好)、信息载体多样化(除传统的电子期刊图书等外,更多需要多媒体音视频资源)、信息实时交互化(实现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实时点播及有针对性的信息互动)等特点,这也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于此,通过构建基于SOA的多渠道信息服务平台,将图书馆的各项业务真正围绕3G时代用户信息需求特征设计主题,满足3G时代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趋势,就当前来看至少需达到以下目标:首先,充分依托和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与现有的信息服务,及时把握3G时代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快速有机地按照用户需求整合资源和服务,组合成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其次,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并跟踪用户信息使用动态,通过多种渠道把握产品功能和效用,为图书馆新的信息产品开发以及新的信息服务提供支持;第三,通过多种渠道的信息服务构建起图书馆与用户之间良好的信息互动体系,形成渠道间良好的互动服务;第四,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系统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节约服务资源及成本。
3 基于SOA的多渠道信息服务平台
依据SOA所体现出的核心思想,通过提供一致的多渠道访问接口和访问方式、统一的用户管理和安全配置策略,实现信息服务渠道中各项业务的有效整合。通过使用SOA的关键技术,对不同来源、不同格式、不同标准的音频、视频、文本等资源进行快速有效的整合,建设统一的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设计一站式图书馆网页,真正构建起满足用户需求的图书馆多渠道信息服务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图书馆多渠道信息服务平台
3.1 多渠道信息用户
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现状及具体实际,图书馆信息用户主要包括校内读者、校外读者、产学研合作用户3种类型,每种类型读者的信息需求内容、方式、手段、途径均有其自身特点,图书馆应紧紧围绕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及个性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提供相应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3.2 多渠道用户接入
多渠道用户接入的核心是通过先进的门户技术,组建一个统一的并将图书馆的应用、人员、信息与流程有机整合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门户网站),以图书馆主页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一个单一的访问入口及人机交互界面,使用户能够通过主页与馆员、内容、应用和流程进行个性化的、安全的、单点式的互动交流。同时门户网站作为图书馆个性化分析与设计的主要部分,应能够对Web应用系统进行灵活的整合,完成对用户的统一管理,为各类用户提供多渠道的访问方式及统一的访问入口,使用户在同一页面得到不同的应用,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
3.3 多渠道信息管理
多渠道信息管理是整个多渠道信息平台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信息服务平台能否真正实现其功能的关键步骤。通过采用基于SOA的体系架构及其关键技术来解决信息整合和集成难题。笔者认为,可充分利用SOA理念中强调服务封装、重用以及服务间的互操作性特点,构建基于Web Service服务的图书馆信息管理平台。整个平台包括:①资源管理。对拥有的各类异构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对所有数据资源进行多维分析,分类管理,并使用智能技术将数据资源抽象为资源知识库,实现数据格式的统一及方便利用。②包装管理。将经过多维分析和分类管理的资源知识库封装成组件,然后将其包装成WebService发布到平台上的服务层,供服务层调用。③数据管理。通过异构数据库集成中间件,将各种异构系统以及不同类型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数据的互访与共享以及用户对数据的透明访问。④服务管理。利用SOA技术在服务层进行整合,对WebService进行统一管理,集成数字图书馆中的数据管理、数据优化、数据访问、智能搜索、组件服务、业务管理等各种基础应用服务,提升服务效率。⑤访问管理,负责与用户间的信息交互,通过智能决策和智能代理将发掘出的知识以最恰当方式合理表现,并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为终端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体验。
3.4 多渠道信息功能
一是多渠道资源建设。多渠道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多渠道收集和多渠道整合。在进行多渠道资源收集中,应充分考虑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馆内资源与馆外资源,公开进行资源与企业行业内部资源的合理收集,广开门路,应由专门的采编人员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本馆的馆藏建设与收集原则;在进行多渠道资源整合时,应合理选择规范的XML作为信息描述格式,扩展支持Z39.50、SOAP、OAI、ODBC等协议的异构数据库接入功能,方便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商用数据库资源系统、特色资源库系统中数据和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交互。
二是多渠道服务代理。整个信息服务平台应利用多种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首先可通过QQ、Web、E-mail、电话中心等渠道建立与用户的实时交互,向用户提供多媒体信息内容、标题、摘要信息等个性化信息资源,提供信息产品订阅的不同渠道与实现途径;其次可向用户提供多种渠道的信息订阅服务,通过构建多渠道发布子系统,提供统一的信息发布架构与标准化信息发散接口来实现整个信息平台的服务订阅。
3.5 多渠道信息服务
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产品与服务,快速响应并组成面向用户需求的新的产品与服务。多渠道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过程服务、信息功能服务与信息技术服务3种类型。
信息过程服务主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检索:设计相应的检索智能软件,提供针对性检索结果;个性化信息定制:通过基于网页控件的方式实现数字资源、个性化检索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信息推送:设定信息资源类型和表现形式,建立起基于Web页面或电子邮件的信息推送系统,主动将信息推送给用户;信息咨询:实现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加工、组织,围绕用户需求,开展咨询服务。
信息功能服务主要满足信息资源采集:以信息资源为对象,以专业和学科知识为主线,组织和整合馆内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处理:整合各异构资源系统并以组件方式加入到信息平台中,实现对资源的统一描述、发布、发现以及动态绑定和调用;数据监控:以共享或合并的方式对数字资源进行排序和整合,并建立起多种类型的导航系统,提供包括字母、学科、主题、分类等多种形式的检索入口等。
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安全保障及日志服务:前者是通过各种安全措施,提供强大的安全机制,对用户实行分级分层权限管理,保证对信息的合理访问权限;后者是数据库中已发生的所有修改和执行事务的一连串记录,通过日志了解平台的使用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同时为整个平台的正常运转提供足够多的信息。
[1] 杨彦辉.基于SOA的图书馆信息综合服务系统[J].图书馆学刊,2007(2).
[2] 陈平华.基于SOA的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0).
[3]陈平华.基于SOA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平台设计[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