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学的新视野
2014-05-07丁和如
丁和如
识字教学历来是汉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学龄儿童入学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受识字量的限制,不能适时地进行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就产生了识字与阅读之间的矛盾。正如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的:“学习汉语,不能像学英文那样,学会二三十个字母以后,可以一边识字,一边能成句乃至成段地阅读。学汉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一个一个地记;在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之前,是无法整句整段地阅读的。但是,不阅读,不跟语言实际联系起来,识字的效果又会受到影响,难于巩固。”由于存在这样的客观矛盾,提高识字效率就成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出了大批汉字教学的改革实验。50年代为了适应工农大众、士兵对学习文化的迫切需要而产生了祁建华“速成识字法”,随后是60年代“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的双峰并立,再到80年代以后又有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方法,形成了多种识字方法改革的百花齐放。2000年11月,中国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有40多种识字教学法与会交流,比较知名的就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等。这些识字教学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策略,得到了小语同行的广泛认同。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开展的今天,汉字教学的改革并没有停止,但识字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对汉字音、形、义的关系认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汉字的形、义之间的关系未有足够的重视;虽然能够注意利用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字理分析,但教学中有时比较随意,出现了牵强附会违反汉字科学的现象(如讲“品”字用三“口”表示品茶之意),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概念;教师对汉字学知识匮乏,不能自如运用汉字学知识于教学中,甚至错讲;如何巩固识字,如何有效防止错别字的问题未能较好地得到解决。温儒敏、巢宗祺主编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也指出:“面对这些由汉字性质带来的诸多复杂问题,汉字教学的方法和程序,必须运用汉字学的科学原理使其科学化,不能因为教学内容显示出的知识不多,就认为教育者所需知识也很简单。小学识字教学是一个尖端的课题,在这个领域遇到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汉字学成熟理论支撑,才能处理得当。”这就需要我们以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汉字教学改革的经验,顺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来研究汉字教学。
从2006年起,厦门集美大学金文伟老师深入第一线,针对小语一线教师不能正确熟练运用汉字学知识进行教学的实际困难,先后在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厦门集美小学指导教师运用汉字学进行识字教学。实验进行了两年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前期研究实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元月,他与福建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和一批一线教师合作,成立了“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这项研究将汉字学引入识字教学及阅读教学等其他学习领域,打开了汉字教学一个新的视野。
其一,关注教师掌握汉字学知识,科学地讲解字理对提高识字教学的重要作用。汉字是表意文字,有较强的构形系统。单个的汉字在汉字系统中有自己的位置,与别的字形成纵横的联系。教师如果随意解析,会造成讲一个而错一片的不良后果。比如,“我”在“饿、俄、哦、娥、峨、蛾、鹅”等字中是声旁,没有表义功能(“娥”本来指女性姿态美好,引申指美女;“峨”本来指山势高俊,引申为高,矗起),如果把“我”当成表义形旁,把“娥”“峨”讲成“我的女人”“我的山”,看似生动易记,却会误导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汉字学知识,才能真正尊重汉字科学,利用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以图示、溯源等方法揭示字义,引导学生识记字形,使学生形成清晰深刻的印象,不断感受汉字构形的科学性,提高识字的准确性。
其二,关注汉字表意的特点对字词教学及阅读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如果进一步研究识字与阅读的关系,不但强调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中识字,更要进一步探讨汉字科学对阅读的促进作用。汉字的音、形、义,特别是形和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汉字“因义构形”又“因形表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适时运用汉字学知识,结合语境分析字的形和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字义,学习和积累词句,增强语感,更深刻地领悟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其三,更加全面地认识汉字携带的文化信息的丰富性和传承性。一个汉字既是汉字科学的具体体现,也反映着造字时的社会风俗、生动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运用汉字学知识指导学生识字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触摸先人的生活、感受先人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汉字文化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识字教学中应用汉字学识字,不是要给学生讲汉字学,不是不加选择地对每个汉字进行字理分析,而是要做到“适时”“适切”“适度”。
“适时”,即要选择最佳教学时机。就一个字的认识过程来说,大致经历混沌阶段——精确阶段——模糊阶段。运用汉字学知识科学分析生字,是促使学生由混沌阶段迈向精确阶段的有效手段。
“适切”,即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如选字要考虑几点:是否典型,以便能够学一个字带出一串字,提高学习效率,有效防止错别字;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吸收汉字科学知识,掌握识字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能力;是否有利于在阅读中准确地理解词句,启迪思维,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语感,促进语感的培养。
“适度”,教学的深浅要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统筹规划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合理安排识字教学容量;教学要处理好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正确引导的关系,既要鼓励学生自主寻求识字方法,积极主动地识字,同时还要加强引导,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自主识字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汉字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致力于探讨如何使汉字学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这项研究成果可以运用到不同版本的教材,可以和不同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相结合。这项实验不但可以在低年级进行,对中高年级如何改进识字教学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引起我们对教师学习汉字科学知识的重视,从而提高教师解读教材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作者系福建省小语会名誉理事长)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