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与贫困问题分析

2014-05-04董德宇李林刘中原刘耀文

商业经济 2014年1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

董德宇 李林 刘中原 刘耀文

【摘要】贫困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伴相生,在我国西部地区表现明显,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和贫困问题尤其严重。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使得当地的居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资源利用率低,贫困发生率高。当地政府应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良循环;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反贫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只有合理地选择开发模式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潜力,才能摆脱贫困,走上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贫困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B

一、前言

可持续发展和贫困是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贫困往往又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伴相生,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许多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不断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存方式。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之间的恶性循环,在我国西部地区表现得非常明显。本文通过研究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和贫困问题,分析在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的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关系。

塔里木河流域是环塔里木盆地的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孔雀河、迪那河、渭干河与库车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等九大水系144条河流的总称,流域总面积102×104kmz,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该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干旱区,是绿洲与沙漠的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塔里木河流域水环境与自然生态退化严重,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盐渍化和荒漠化过程加剧、环境灾害日趋严重。

塔里木河流域范围内(包括源流)分布着新疆天山以南的五个地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四个师(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和农十四师)。目前,人口总计为1083.9万人,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9.1%,其中82.5%为少数民族,农业人口占71.4%。2011年实现GDP总值1901亿元,仅占新疆的28.7%,人均GDP为17538元,远低于新疆平均水平(30087元)。其中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6172元,8664元和10558元,分别为新疆人均GDP的l,5,1/4和1/3。塔里木河流域的42个县市(不包括生产建设兵团的市),其中就有21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

二、塔里木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一)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

塔里木河流域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日照时数在2550-3500h,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740kw·h/(口·a),平均气温多大于10℃。塔里木河流域因为远离海洋并被高山环绕,使整个流域降水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100mm,为全国平均降水量630mm的10%左右,塔里木盆地内部降水量不足20ram,蒸发强烈,年蒸发量高达1800-2900mm,蒸发指数大于4。塔里木河流域除降水在100mm以上的个别区域生长有荒漠植被外,绝大部分区域是沙漠和戈壁,林木覆盖率为5.6%,不含灌木林的覆盖率1.58%,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流域内的42个县沛)中有29个县(市)有沙漠分布布。这种恶劣的环境,决定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非常脆弱。

(二)自然灾害多发,农业生产不稳定

塔里木河流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对农牧业影响较大的灾害有:干旱、风沙、冰雹、地震等,特别是沙尘暴、近来年发生频率不断加快,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如位于塔里木流域南缘的和田地区,每年的降尘天数高达260多天,其中发生严重沙尘暴的天数高达60天左右,年平均降尘量为129.46t/km2,最高降尘量达619.08t/km2。风沙掩盖了村庄、吞没了农田、阻塞道路渠系,使林果农作物严重受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群众生命安全。据遥感像片测算,近30a来被流沙淹没的良田达3.10×104hm2,沙漠化的土地和草场面积达3×1 06hm2。塔里木河流域是新疆地震活动强烈和地震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2010年,新疆全年发生5级(含)以上地震3次,2011年为8次,2012年9次,绝大多数地址是在南疆地区的塔里木河流域辖区内。

(三)水资源严重匮乏,农业生产环境恶劣

塔里木河全长2179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塔里木河三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进入干流的水量不断减少,叶尔羌河在近10年内,仅1994、2004年和2005年有水补给干流,和田河季节性补给干流,阿克苏河是塔里木河干流的主要径流来源。干流来水减少直接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河床断流、终端湖水干枯,不利于农业生产。如阿拉尔水量从20世纪50~60年代的50亿m3减少到目前约40亿m3。1970年塔里木河下游的大西海子水库以下363公里长的河道长期断流,塔里木河尾的台特玛湖于1974年干涸。随着源流区水资源利用不断增加,地下水位普遍降低,英苏至阿拉干河段的地下水位,20世纪50-60年代,水位约为3m~5m,1973年为6m~7m,1989年为8m~10.4m,1999年为9.44m~12.65m。随着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矿化度也升高,干流除8月为淡水外,其余各月则为微咸水、半咸水和咸水。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突出,例如,在和田地区,20世纪末土壤盐渍化面积已达8.43×104hm2,其中,耕地盐渍化面积占和田耕地面积的15.78%。

三、塔里木河流域贫困状况分析

(一)贫困范围广,贫困人口多

国家确定的新疆扶贫重点县中,国家级27个,其中塔里木河流域有21个(和田地区7个:墨玉、皮山、于田、洛浦、策勒、民丰、和田县;喀什地区8个:塔什库尔干、英吉沙、疏附、疏勒、叶城、伽师、岳普湖、莎车;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3县1市:阿克陶、乌恰、阿合奇、阿图什市;阿克苏地区2个:柯坪、乌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共276个,塔里木河流域贫困重点乡为216个,占总重点乡78%。塔里木河流域2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重点贫困乡有200个,占全疆贫困重点乡的7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扶贫重点村有3606个,塔里木河流域贫困重点村占总重点村83.5%,贫困重点村阿克苏地区233个,克州192个,喀什地区1282个,和田地区1305个。塔里木河流域的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这三个地区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扶贫对象有266万人。

(二)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塔里木河流域的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这三个地区是集高原荒漠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个三地州贫困发生率达55%以上,还有64万农牧民居住在海拔1500至4800米的偏远深山区。从塔河流域贫困地区的收入水平来看,2005年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43.21元,是新疆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58.1%,是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44.3%。201 1年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新疆农民平均纯收入水平低1686.64元,比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水平低3221.78元。对于塔河流域的贫困居民来说,家庭经营纯收入是主要纯收入的来源,在2005年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6.2%;在2011年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82.8%;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以农业纯收入为主,在2005年农业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58.9%,2011年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61.3%。见下表。

四、塔里木河流域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关系分析

《经济学》中的生产是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活动,是将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产品的活动。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时,首先依靠的是当地的自然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资源察赋,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区,植被种群数量少且覆盖度低,水体自净能力低,土地易遭沙漠化和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如果手段粗放,毫无节制,导致了本身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贫困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使得当地的居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人们不得不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特别是大量的开垦耕地,进行广种薄收式的生产方式,耕地的扩大,必然导致林地、草场面积的减少,涵养水源能力的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对环境变化反映相对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发生退化,由于生态环境退化而使土地更加贫瘠,生产条件恶化,产量下降,从而导致贫困人口更加贫困。同时贫困地区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治理能力低下,生态环境恶化会使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

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深居欧亚大陆腹地,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贫困地区生产以农业为主,贫困的居民迫于生计而不断开垦,耕地的扩大,农业用水量亦增大,致使生态林地用水量减少,从而引起塔里木河下游的荒漠植被面积日趋减少。例如,20世纪50年代塔里木河流域大规模农垦之前,塔里木河干流自然绿洲生态系统结构完善,大规模开垦后,大片胡杨林地和草甸场逐渐变为耕地,1994年以来,塔河干流地区新开荒地已超过3.3万hm2。据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50年代至今,塔里木河流域的天然胡杨林面积也由52万公顷锐减至35万公顷,减少三分之一,塔河流域荒漠植被的减少,荒漠化日益威胁着塔里木河流域的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有限的水资源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恰拉和铁干里克灌区60年代开垦耕地约2.67×104hm2,由于缺水灌溉,放弃了1.16×104hm2,1995年实际播种面积只有1.33×104hm2。同时,农业的迅猛发展,把大量的水截流,由于农田灌排设施不健全,大水漫灌造成大面积耕地次生盐碱化,下游水量减少,河流断流,荒漠植被衰败死亡,土地沙漠化加剧。荒漠化和盐碱化导致土地更加贫瘠,耕地单产不断降低,最终加剧当地人民的贫困境遇,形成了生态环境和贫困之间的不良循环。

总而言之,塔里木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使得当地的居民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资源利用率低,贫困发生率高,人们不得不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经营,导致绿洲生态系统破坏,荒漠化和盐碱化加剧,生产环境更加脆弱,缺水现象更加严重,土地更加贫瘠,生存压力更大,资源利用率更低,加剧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制约,贫困发生率更高,并最终陷入“生态环境脆弱一低效生产一贫困一掠夺资源一生态退化一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图。

五、塔里木河流域缓解生态恶化和贫困的对策建议

在反贫困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只有合理地选择开发模式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潜力,才能摆脱贫困,走上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打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良循环

搞好塔里木河流域整体规划,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筹兼顾源流区上、中、下游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引入约束机制,控制上游,治理中游,保护下游,制定完整的上游、中游、下游供需水一体化管理制度。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引起的过量用水使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和盐碱化加重,因此,坚持以水定地的原则,适度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灌溉效率,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农业新技术;改良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量,这样即解决人民粮食需求又保证足够的生态用水;加强蓄水、引水设施建设、提高渠系防渗能力和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水利用率的同时,还要防止绿洲内部土壤盐渍化。为防止水源污染要控制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的施用种类和用量,针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特性,发展生态农业。

(二)实施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

首先,结合塔里木河流域内的实际情况,优化塔里木河流域农用地利用模式,发展农林牧复合生产经营。本着流域内土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荒则荒”的原则,在流域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强塔里木河流域灌区外同乔灌草综合防沙体系建设,发展人工经济林、草和荒漠高效生态产业,改善塔里木河流域生存环境。其次,严格限制土地开发,大力推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根据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要求,编制和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严格限制土地开发,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条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单一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导致农户收人低下和无法摆脱贫困,要实现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就必须改变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拓宽贫困人口增收的渠道。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的有效方式。利用塔里木河流域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采用“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发展优、特、高效农产品,逐步减轻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发展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促进整个区域特色产业链条的形成。巩固和提高粮食、棉花等主导产业,扶持和发展林果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民族特色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如维吾尔小刀、花帽、地毯、丝绸等特色产品,拓展贫困农民的就业渠道及增收空间。调整经济结构,在经济结构上重点突破二、三产业,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挖掘本地的旅游资源潜力,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游和沙漠旅游,带动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轻农业人口对水资源承载的压力。

(四)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贫困人口由于物质资本积累少、自身资本积累能力有限,需要通过资金扶贫给予支持,但输血式扶贫并非经济增长的充要条件,只有增强贫困者的造血能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才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要加强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要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高中小学入学率和普及率。将国家教育经费优先补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费用、乡村教师生活补贴费及乡村学校设施建设的费用。协助贫困地区兴办学校,加大“双语”教育投资力度,使贫困的少数民族居民接受更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消除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语言障碍。其次,由政府牵头,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定期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的贫困人口中推广应用,保证贫困人口能够得到最需要的技术服务,培养和锻炼贫困居民的生产技能,提高劳作效率。结合外出务工人员的需求,加大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对贫困居民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能力。最后,完善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贫困地区特有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以“政府筹资为主、个人适当缴纳”为基本原则的农村贫困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对那些无法参与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贫困人口,政府应给予基本的社会救助。完善贫困地区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筹资方式运转。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
县级电力财务稽核管理研究
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