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口危机背景下的中俄劳务合作
2014-04-29陈晨
陈晨
[摘 要]目前,中俄劳务合作处于合作规模较小,合作领域狭窄的现状。借助劳动力国际流动模型分析中俄劳务合作的理论可行性和对两国产生的影响,结论显示,中俄两国劳务市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具备劳务合作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俄方政策多变,缺乏制度保障,中方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等制约因素,对此提出逐步完善两国政府协调机制,加强更宽领域劳务合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人口危机;劳务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37-03
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人口1.433亿,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8.4人,人口数量少,且长期处于负增长,城乡比例及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出生率低而死亡率高是造成人口危机的直接原因。人口危机严重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阻碍科技创新,甚至威胁国家安全。“俄罗斯的人口现在正在不断地减少,因为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因此,这种减少的问题只能靠外国移民来解决”(维什涅夫斯基,2004)。相对于俄罗斯的人口危机状况,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作为俄罗斯友好邻国的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14亿人口,国内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基本已经饱和,中国人口失业率逐年上升,到2012年6月已经达到8%以上。中俄两国人口现状表现出极强的互补性,加上两国多年来坚实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发展劳务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中俄劳务合作现状
(一)合作规模较小
基于中俄长期以来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劳务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合作规模并不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俄方政策变化等多方面原因,中国对俄劳务输出不断减少。到2011年,俄罗斯登记在册的雇佣外国劳务人员共102.8万,其中39.9万来自乌兹别克斯坦,16.6万来自塔吉克斯坦,11万来自乌克兰,中国仅以不足7万人位居第四(见图1)。
(二)合作区域单一,领域狭窄
中国毗邻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中国对俄输出的劳务大多集中在这里,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很低,矿产、油气、渔业资源却极其丰富,因此赴俄中国劳动力基本集中在制造业和农林牧渔等低附加值产业,中国对俄劳务合作多集中于非技术领域,75%左右从事非技术类工作,而在俄罗斯达到80%~90%。机器制造、电子装配、软件开发等高技术领域的劳务合作较少,合作领域狭窄。
二、模型分析
本文借助劳动力国际流动模型来说明中俄劳务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横轴表示劳动力数量,纵轴表示劳动力的边际产品,曲线VMPL表示中国的劳动边际产品收益,VMPL′表示俄罗斯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在自由竞争条件下,VMPL也可代表实际工资。对俄劳务输出前,中国劳动力数量为OA,俄罗斯劳动力为O′A;中俄开展劳务合作,中国劳动力数量为OB,俄罗斯劳动力数量为O′B,中国对俄劳务输出影响见图2。
(一)对中国的影响
1.缓解就业压力。由于中国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俄罗斯就业,向俄劳务输出人数为BA,中国国内就业空间得到拓宽,就业岗位在宏观上得到增加,使国内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推动技术进步。派往俄罗斯的劳动力能够将其在俄罗斯获得的技术经验带回国内,在国内相关行业应用并传播,起到技术转移效应,有利于促进国内科技进步。
3. 增加国内外汇收入。在俄罗斯就业的劳动力向国内汇回外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汇储备。
4.模型还显示,国内劳动力的平均工资由OC增加至ON,说明国内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会使国内居民的幸福感增强。
5.国内部分人口转移到国外,国内消费和税收相应减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GDP总量。
6.国内总产出由面积OFGA减少到面积OFEB,减少了EBAG,意味着国内产品总供给减少,当供给小于需求,将导致物价上涨,导致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二)对俄罗斯的影响
1.中国部分劳动力(BA)来到俄罗斯就业,使俄罗斯国内人力资本增加,弥补人口危机带来的劳动力缺口,使闲置土地和资源得以更充分的利用。
2.俄罗斯国内总产出由O′AMJ增至O′BEJ,增加MABE面积,物质资料得到丰富,缓解国内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的稀缺状况,促进物价下降,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3.因成熟劳动力大量进入,带来生产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俄罗斯工作节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国内人口的增加使资源和公用设施的利用率提高,同时国内消费以及税收都有所增加,GDP总量相应增加,利于国家经济增长。
5.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
6.国内平均工资水平O′H下降至O′T,社会福利水平有所下降。
从模型可以看出,两国产出增减相抵后,社会净福利提高了EMR面积,说明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更加有效的配置。因此,不论是对中国还是俄罗斯,开展劳务合作利远大于弊,能够解决两国当前最迫在眉睫的问题,在理论上是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
三、中俄劳务合作升级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俄罗斯方面政策保守而多变
俄罗斯对引进劳动力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制度政策,尤其是对中国入境的劳动力,审批和管理之严格近乎苛刻。赴俄外籍劳务人员必须根据《俄罗斯出入境法》按程序办理劳动许可。俄罗斯引进劳务采取配额制度,完全掌握主动权,面对经济形势变化,俄方的政策也随之多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护国内就业,俄罗斯劳务引进配额一度缩减。这些都使得客观需求遭到主观屏蔽。
(二)外派劳务人员缺乏制度保障
多年来,中国在俄务工人员与雇用单位频繁发生纠纷,由于缺少具体的强制性措施,很大一部分劳务人员并未通过正规渠道赴俄工作,纠纷发生后很难得到法律保护。国内对于外派劳务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和有效的权益保障制度。
(三)中国对俄输出劳务技能水平较低
目前,在俄工作的中国人中无技术工人29.9万人,占俄罗斯全部引进中国劳动力的29.2%,这一数据仅仅是指基本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加上能源开采、生产销售等低技术的工作人员所占比重基本达到60%,中国向俄远东地区输出的劳动力中,80%以上从事建筑装修和农业工作,劳动力技能水平偏低成为制约中俄劳务合作升级的主要因素。
(四)中国外派劳务成本升高
以黑龙江省某劳务合作企业为例,2011年外派建筑工人中技工的平均工资比2008 年上涨了120% ~ 140%,力工工资平均上涨了100% ~ 120%。经济水平较高的辽宁、内蒙古和江苏等省区外派建筑工人工资水平比黑龙江省还要高出20% 左右。而俄罗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失业人数上升, 平均工资水平呈下降趋势。人工工资大幅上涨使中国劳务合作企业经营风险持续加大,也给引进劳动力的国家造成压力。
四、推进中俄劳务合作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两国政府间协调机制
中国政府应该提高对俄劳务合作的重视程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积极加强两国政府间的沟通协调,促进合作的规范化、合法化、政策化,争取签署协议确定每年对俄劳务输出的人员数量、人员组成和结构。协商制定劳务输出的保障机制,规范劳务合同,并附以对输出劳动力的人身及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保障条款。并寻求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使中国对俄劳务输出步入合法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二)建立健全外派劳务培训和保障机制
建立专门的对外劳务输出管理组织,实行严格的输出人员登记备案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外派劳动力普及俄罗斯有关政策和文化知识,全面加强相关工作的技能培训,保证输出劳动力的质量。同时规范劳务输出渠道,严惩地下劳务输出中介组织,设立外派劳务权益保障体系,保证出现纠纷时由正规机构出面协调或仲裁,以维护外派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教育、医疗及军事领域劳务合作
2012年10月24日,俄总统普京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逐渐改善经济结构。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外派劳动力素质成为推进中俄劳务合作升级的关键。因此,应该在经济、科技、医疗乃至军事方面培养适合互派工作的专业人才,以教育合作为基础,实现人才互补。可以开展联合办学,互派教师,共建医疗和军事等专科院校,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交换学习,互派留学生,目前黑龙江省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期限很短,基本是一年,需要政府加大对互派留学生的支持力度,延长留学期限;双方可以建立留学生定向培养机制,即留学生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后留在该国工作若干年。
(四)加强人文领域交流
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存在“中国威胁论”,与两国间人文交流还不够深入不无关系,如今由于两国政府的不断努力,两国人文领域交流愈加频繁,已经得到缓解。继“俄罗斯中国年”和“中国俄罗斯年”之后,2012年,中俄又成功举办了“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无疑,开展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增加两国互相来往,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巩固双边战略合作关系。(普京,2012)”中俄还互设文化中心,开展文化年、学术交流等活动,应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寻找新的合作方式,谋划新的合作领域和项目,通过更全面深入的文化交流为劳务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бюро России статис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ий 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 2012[R]. 2013.
[2]张金萍,董运来. 国际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雷丽平,朱秀杰.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危机与中俄劳务合作[J].人口学刊,2011(5).
[4]于丛笑.浅议中俄劳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J].西伯利亚研究,2012(8).
[5]俄语论坛.2013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普京致词[A]. 喀秋莎俄语论坛.2013.
[6]黑龙江省商务厅.俄罗斯投资指南[EB/OL].中俄法律网, http://www.cgccru.org/eluositouzizhinan2/.
(责任编辑:张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