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兰州太平鼓舞文化艺术

2014-04-29晁玥

北方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传承

晁玥

摘要:甘肃兰州太平鼓,是兰州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本文通过对其历史、现状以及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剖析,并希望寄此能为这一民间艺术的延承作以宣传。

关键词:太平鼓;鼓舞;民间习俗;艺术特色;传承

一、兰州太平鼓舞的源由及其外形特点

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兰州太平鼓,是甘肃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风俗的鼓舞文化,流传于兰州、永登、酒泉、张掖、靖远等地。关于它的源由说,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民间渲染着这一鼓文化的内涵:关于兰州太平鼓的源由,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在民间渲染着这一鼓文化的内涵。相传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了中原和江南地区去元入明,便派徐达和冯胜两名将领征伐元军,相继占庆阳,收临洮。当大军抵达兰州,元军大将扩廊帖木儿(又名王保保)以河为障,居高临下,固守黄河北岸,对方久攻不下,无计可施。就在争锋相对的僵持中,徐达以老百姓在河边用木桶挑水触发灵感心生一计,仿水桶的式样做三尺长鼓,内藏兵刃,借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让战士们扮成“社火”队员身挎长鼓,以锣鼓、彩旗做映衬,暗藏玄机的混入城内。元兵观社火掉以轻心之时一举攻破城池,大败元军。此后,百姓们欢欣鼓舞的享受着太平盛世,并赞美此鼓为“太平鼓”。

通过这个传说表达了百姓祈求天下太平的朴素美好心愿,也许正是它抒发出的这般美好,才使得人民群众世世代代信奉着,传承着……随着岁月的变迁,兰州太平鼓已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历史流程,同时逐渐演变着各种复杂的形式。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太平鼓舞已是兰州社火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成为倍受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太平鼓舞的表演形式与动作分析

中华民族幅员广阔,地域、民族文化多样,鼓的种类繁多,且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如:陕北刚劲激昂的安塞腰鼓;气势宏大的河南开封盘鼓;和吉林朝鲜族音色柔和的长鼓等等。它们的表演技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鼓固定在鼓手身体的某一部位,双手持鼓槌以不同的节奏和身体的动律进行表演。又如:都以面鼓为其基本造型,用手或鼓槌以不同的节奏,和身体的动律进行表演的西藏的热巴鼓、新疆手鼓、东北的太平鼓、甘肃的旋鼓等等。而别具特色的兰州太平鼓经过了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的编排、加工和完善后,自成一格。它有着独特的击打方式: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鞭,擂鼓奏乐。又从打鼓的形式划分,兰州太平鼓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也就是民间艺人们总结的:“高鼓打花样,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在此基础上太平鼓舞还融入了戏剧的架子功技法和武术技法。队形变化流畅,节奏变化多样,击鼓声演出轻、重、缓、急的不同打法。在欣赏太平鼓队的表演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鼓、锣、钹的表演技法参与其中,让整个表演音乐化、美术化、舞蹈化和性格化和谐为一体的展现出来。

在兰州,每年春节期间都有闹“社火”的习俗。从阴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六这段时间的祭祀活动中,太平鼓队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深受兰州地区城乡人民的喜爱,它的表演韵含了庆贺美好的太平之意。正月初三起社火,太平鼓队就打起锣鼓,在村里各家各户转一遍,人们称为“扫街”,目的是为了打扫各家的秽气;然后在鼓队的带领下,村民们到附近的庙宇祭祀地方神(如山神、土地神等),形式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庙会,此时太平鼓声惊天动地,以此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村落之间百姓聚集,还要互相送社火,此时太平鼓又成了联络村落友谊和感情的桥梁;阴历正月十六,社火即将结束,最后一项活动是“送瘟神”,每当这个时候,村民们扎好一个巨大的草人,将其视为瘟神,敲锣打鼓地把瘟神送到村外烧掉,以保来年平安顺利,至此整个新年“社火”活动结束。兰州太平鼓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而且体现了黄土高原上西北人与困难抗争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美好体现。

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太平鼓舞的民间习俗和艺术韵味,我在2008年2月15日,(即:戊子年一月初九)早上10:30来到兰州市城关区金城关,这里举办着《兰州第六届春节文化庙会》之《兰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大展示》。我怀着激动振奋的心情,观赏了由城关区代表队选送的开场节目:《太平鼓舞》。

《太平鼓舞》是群舞。鼓手左手執鞭,右手执槌,简称为“双鞭”,将两米多长的鼓带背在肩上,鼓置于膝关节下方,鼓不固定在身体的某一个部位,这样可以随着打法和阵法的不同变换,鼓也在鼓手的身体位置,和空间方位随意变换。打鼓时右手的鼓条用撩、劈、掏、缠等方法击打鼓面,左手持鼓花随右手鼓条上下左右舞动。通过深沉激越的鼓点,展现给观众变换丰富的鼓舞技法。鼓队在表演中展示了上、下、跃、翻、骑、闪、展、腾、挪等多种丰富打法,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的完美配合。

三、兰州太平鼓的创新和发展

发掘、保护甘肃兰州太平鼓舞,不仅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增进中国古代舞蹈、音乐的学术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兰州太平鼓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活动人数大量减少,年轻的乡村“好家”也不如以前多了。从而,我们意识到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兰州太平鼓的挖掘、保护、整理和提高。通过国家更加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兰州太平鼓已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兰州太平鼓被确立为甘肃省唯一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节目,8月8日晚,由百名鼓手组成的兰州太平鼓表演队,随着锣钹的击打节拍和量身定做的背景音乐擂鼓起舞,用气势磅礴的隆隆鼓声为北京奥运开幕式擂响“前奏”,向全世界中外观众展现出兰州太平鼓舞独特的艺术魅力。“天下第一鼓”——兰州太平鼓已成为中国地方民间艺术的瑰宝。

结语

每一个城市都有着一种属于自己的记忆和沉淀,这种记忆,要么表现在某些物质上,要么隐形于喧嚣的城市中,要么通过某种艺术形式传承了下来。兰州传统民间艺术“太平鼓”,随着数百年来的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节日里,为城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更体现出了广大群众对太平盛世的拥护和赞许,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一种娱乐的需求,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升华,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祝福。而我们之所以要保护、发展、甘肃兰州太平鼓,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继承和丰富中国鼓舞文化的积极动力;也是助于中国古代舞蹈、音乐学的研究的有力向导。希望我们的民间艺术在不断整理和创新中,逐渐走向舞台的光环,挽留我们珍贵的民间艺术文化并加以延承。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传承
浅谈对中国工笔画艺术特点的认识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