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苏里船歌》看赫哲族“嫁令阔”的现状与变迁
2014-04-29于洋
于洋
每每听到郭颂老师演唱的《乌苏里船歌》,都会如醉如痴。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尤其善于歌唱,很多歌曲都是歌手们有感而发。而优美的曲调一旦被民间流传,就会成为民歌,这些歌曲赫哲族人就叫它“嫁令阔”。这首《乌苏里船歌》就是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
《乌苏里船歌》的歌词创作于1962年。为创作这首歌,词作者胡小石深入到赫哲族主要集居地同江的街津口、八岔,饶河的四排体验生活。当时,三年自然灾害还未过去,百姓生活很苦,相比之下,赫哲族受到政府的照顾,吃供应粮,生活显得并不是特别苦。赫哲族生活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边,抗日时期,日本侵略者曾对赫哲族采取过灭绝种族的屠杀,活过来的只有数百人。胡小石去赫哲乡时正是秋天,大马哈渔汛,乌苏里江面上遍布赫哲族的渔船,都是小船,载两人,一人撒网,一人划桨。他还住到江边滩头临时搭起的鱼窝棚里,与赫哲人一起吃杀生鱼。赫哲人原始、尽情、壮阔的生活景象,为胡小石奠定了整首词的基调。“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是当时的实景,并非夸张。胡小石说,作曲汪云才比他在赫哲乡呆的时间要长,大概有半年的时间。
《乌苏里船歌》当年在哈夏音乐会上由郭颂演唱。后来在中央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播出,由此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一首歌。
“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或场合限制,现编现唱,见啥唱啥。是一种情感纯朴、悠扬豪放、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这些歌曲多是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和田园的无限热爱。乐句多为两句、四句构成。调式以宫、徵、商、羽调为主,曲调以五声音阶组成。节奏以正规的拍节呈现,演唱经常以“啊啷”一词开始。演唱者的语调非常丰富,有悲调、喜调、老头调和少女调等。演唱中经常以“赫尼娜”、“哦呐呐”、“牡丹初”、“百本初”、“也林初”、“匡库尔嗒”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衬词相衔接,作用相当于汉族民歌中的“哎嘿呦”、“依个呀尔呦”等。
由于赫哲族人口较少,又没有文字,更没有专业的音乐记录者,所以赫哲音乐主要是靠一代代民间艺人、演唱爱好者的记忆、口头流传。赫哲族虽然人口少,却能歌善舞。年纪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几段赫哲族民歌。这些民歌,是和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过程分不开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即兴创作而来,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
过去赫哲人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其中以捕鱼为主,生产工具以网船等简单的捕鱼工具为主,因此赫哲音乐素材大多是源于他们的祈渔、织网、捕鱼、食鱼等生活场景。音乐节奏简洁明快,旋律清新流畅,有随波逐流的韵味,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之意,曲调和基本节奏大都出于划船的动作,舒展平缓,具有渔家歌谣的特点,既好听又上口,容易记忆和传唱。而有些赫哲族的“嫁令闊”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比如熟皮子和缝衣服时,或者是在山上采摘野菜、野果的时候,都要情不自禁地唱起“嫁令阔”。
“嫁令阔”曲调固定,明朗轻快,十分悦耳,轻柔抒情,非常动人;多用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山河风光、家乡田园的热爱。其中有情歌、叙事歌、生活歌曲等,以情歌居多。赫哲族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男女分腔,互不混唱。演唱形式多为独唱,偶尔也有对唱,曲式多为单乐段结构,节拍节奏规整,常用五声音阶,徵、宫、羽调式,很少用变化音,曲调婉转流畅。
“嫁令阔”的衬词非常有特点,如“赫呢哪”、“啊啷赫呢哪”、“赫赫呢哪”,既可独立填充全歌,也可作虚词穿插在歌词中使用;特性衬词“给根”常用于结尾时。“嫁令阔”的五声性曲调,旋律明朗轻快、优美流畅,调式以宫、徵调式为主,基本没有变化音,结构多为一句体或两句体的单乐段,节奏节拍规整。“波浪型”旋律线条以及带有划桨节奏特点的“划动型”节奏型等,构成赫哲族传统音乐的“核心风格”。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在传统的赫哲族民歌《找情郎》中,它也是《乌苏里船歌》主体部分的曲调原型。
从歌词内容和曲调变化看,赫哲族嫁令阔大致可分作五类:
一是历史性的古歌:内容具有神话、族源等性质,流传下来的极少,十分珍罕。
二是祭仪中的神歌:主要由赫哲族萨满在祭祀仪式中演唱,有《请神歌》、《颂神歌》等。其曲调相对固定,但每个人演唱中又具有个性风采。
三是生活中的风俗歌:反映内容有渔猎生产、男女爱情、民俗风情、家乡山水等,这类民歌所占比重比较大。其歌词随意性很大,可看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词曲尽情发挥。
四是回忆性的倾诉歌:这类民歌的产生和赫哲族苦难经历相关,或痛说苦难历史,或抨击日寇血腥罪行。这些民歌曲调缓慢悠长,悲切泣美,听起来如泣如诉,给人一种压抑感。
五是新生活的赞美歌:这类民歌均产生在新中国建立后,数量比较大。其作者有吴连贵、吴福常、韩福德、孙玉森等。如《绿色的山哟绿色的水》、《捕鱼谣》等,大都是在过去民歌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填上新词,互相传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新民歌。
歌中所唱的赫哲人,已经与原始的生活方式完全脱离,并由单一靠渔猎为主转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多元经济格局,现在转产率已达到80%以上。记者在街津口乡看到为赫哲人建起的新村,全部是整齐的砖房。为了保护赫哲人的传统文化,国家和省里都在赫哲人中指定了该族各种艺术的传承人,整理这些行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组织他们到各地展示和演出。赫哲族人的歌声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婉转动人,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嫁令阔”已经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