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阿炳的《大浪淘沙》

2014-04-29闫书宁

北方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浪淘沙阿炳艺术魅力

闫书宁

摘要:阿炳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大师,《大浪淘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多方面学习,掌握了江南玄教音乐与民间音乐风格以后,予以融会贯通。发挥华夏固有的音乐思维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创作出了既富浓郁的传统韵味,又具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新意的音乐作品。在琵琶发展的道路上,他把琵琶艺术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对发展琵琶艺术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将对《大浪淘沙》这部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艺术价值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这也是本课题希望有所突破、有所改进的方面。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能给一些琵琶爱好者一些帮助,也希望阿炳音乐能在人们的关注下更好地、不断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阿炳;道教音乐;艺术魅力

一、《大浪淘沙》的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大浪淘沙》是由阿炳传谱的一首琵琶曲,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阿炳出生于道士世家,父亲是无锡道教洞虚宫雷尊殿当家主持华清和。阿炳出生后不久,被送到无锡东亭老家托亲戚哺养,8岁时被父亲接回无锡,在雷尊殿当一名小道士。其父华清和在无锡道乐界颇有名气,精通锣鼓、笛、笙、三弦等乐器,尤以琵琶最精,素有“铁手琵琶”之美称。正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阿炳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后来为阿炳录音的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先生在《阿炳小传》中写道:“他是纯粹在靠演奏来维持生活,却从来没有做出向世人乞讨的样子。叫他演奏他才演奏,人家给他报酬,他并不道谢,他不争多嫌少。即使不给他钱,他也一样高兴地奏唱着”。杨荫浏先生的这段评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民间音乐家的形象,不卑不亢。

(二)创作特征

阿炳创作的音乐,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突破了原有素材在旋律上、音区上、演奏方法上的局限性,创造了感人的、鲜明的音乐形象,创造了该曲音乐内容所需要的、独具特点的曲式结构,并在节奏上做了巧妙的变化和处理,例如:拉、申、压等等,这样就使音乐形象与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的贴合、一致。因此,我们在阿炳的曲式结构的创造中,也看到民族曲式与西欧各种曲式的共同之点,共同规律。另外,阿炳的创造精神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点在该曲的耐人寻味的终止中可以看到。从阿炳作品所反映的意境内容来看,包括以下几方面:1.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这类器乐作品的代表作就是《龙船》,曲中充满着对黑暗的抗争。2.对民族英雄的讴歌,充满强烈的爱国热情。3.对黑暗的抗争,對万恶旧社会的痛恨,和对于新生活的向往。

阿炳的创作立足于民间音乐,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大多沿用民间的创作手法和原则,在结构上采用了民间的变奏特点、段落连缀的特点;在旋律上运用即兴式的变奏发展手段以及民间调式、调性转换等方法。在他创作的音乐旋律中,人们时而感受到活泼风趣的旋律;时而感受到丝竹乐的柔美,这一切都十分协调的融于一体,所以他对民间音乐有继承更有发展。

(三)曲式分析

从曲式结构方面分析,这首琵琶曲属于一首较为特殊的单三部结构的乐曲。由三个乐段组成:

第一段(1-70小节)篇幅较长,是全曲的主体。三个四分音符缓慢而简单,但却能给人一种沉重之感,意境深远而且耐人寻味,把人们带入了对辛酸往事的回忆之中。从第四个音开始,音调深沉而苍劲,抒发了他压在心底的无限愤概之情,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平,接下来的旋律发展大起大伏,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整个第一段琵琶的演奏技法并不复杂,都是一些常用的基本指法,但要求质量很高。如弹、挑、双弹、带轮等技法,不仅要求对音色、音量、颗粒性方面有很好的控制力,而且强弱对比要明显,尤其是乐曲开头的三个四分音符及旋律跳进后连续三十二分音符的弹奏,都应富有变化和对比,左手的推、拉、吟等指法也要做到准确、干脆,恰到好处。

第二段(71-90小节)篇幅较小,是第一段的对比段,因此,在这里运用了琵琶技巧中的械弹指法,以速度上的变化,慢起见快,演奏出富有动力的曲调,并作重复和模进,音乐滔滔不绝,情调轻快。整个第二段的旋律呈级进式和大跳有规律的交替进行,节奏也很规整,都是八分音符,从演奏技法上看也并不难,但透过这些音符,可以明显地感到在那级进而规则的音乐中蕴藏着极大的愤怒与反抗情绪,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和希望。

第三段(91-118小节)和第二段连接的很紧,速度比前段再快,铿锵有力的旋律,坚定明确的节奏、干净利落的琵琶指法,是作者为追求新生活坚强不屈的气质。这一段的前半部分在情绪方面比第二段更加激动,整个第三段的曲调活泼而有力度,旋律上行时要加强力度,下行时稍弱,既表现出阿炳对旧势力的强烈不满,又体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情深意切,有着不欲尽言之感。

此曲最大的特点是,运用锣鼓的节奏音型,尤其是在慢板中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具气魄的势态,确实具有苏轼《念奴娇》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那种关西大汉持铜琶铁绰演唱的气概。在长轮的运用上,也具有紧凑起伏的强烈效果,表现出一种对黑暗现实控诉的情感,使乐曲颇有气势。

二、《大浪淘沙》的演奏技巧分析

琵琶的演奏技法在乐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正确的、合理的指法编排能准确反映作品的真实含意,因此一个优秀成功的琵琶作品,它的指法编排是非常关键的。在乐曲《大浪淘沙》中,指法的编排运用也有其独到之处,在乐曲中,大量使用了弹挑、双弹、揉弦、四指轮、五指轮的技巧,虽然是一些常用的技法,但在乐曲中,为了表现作者的情感,我们就应该稍加处理,在力度上、指甲的入弦面上、弦的弹挑位置上,做出不同声效的变化。在阿炳演奏的《大浪淘沙》中,他成功的把弹挑、双弹、揉弦、轮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运用的很自然。下面,就乐曲中一些重要的技巧该如何演奏,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摭弹

“摭”:大指的指肉是“钩”,食指的指肉是“捺”,“钩”和“捺”同时碰弦,就是“摭”。在这首乐曲的第二段中就运用了此指法,所奏出的曲调,同乐曲的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演奏这段时,我认为右手“弹摭”和“双弹摭”指法要控制好力度和速度,从力度上来讲每个音都要弹得铿锵有力,从速度上来讲,我认为应该是渐快,根据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好像如一股不可抵挡的力量,气势汹汹的向着旧社会、恶势力猛烈地冲击。

(二)揉弦

揉弦是琵琶左手演奏技巧中最常用的一种技巧,也是最能表现出情感的技巧,揉弦可分为以下几种:1.臂、腕、指结合的揉弦.这种揉弦的特点为指尖按弦,大臂、小臂、腕、指结合,做左右摆动,此种揉弦适合于表现抒情、优美和富于歌唱性的音乐曲调的演奏。2.手背带动手指的揉弦.这种揉弦是以手背带动手指,并将手指做屈伸运动,然后左右摆动.特点为波浪式摆动。3.压揉.这种揉弦是以腕力带动指力,给弦一定的压力,做大幅度左右揉颤,其发音浑厚、丰满、富于激情。

在演奏这首乐曲时,以上三种揉弦都需要运用进去,第二种揉弦方法使用的较多,通过揉弦,好似在如泣如诉的控诉旧社会对人民的压迫。

(三)双弹

双弹:用食指指甲将相邻的两条弦向左同时弹出,就是双弹。乐曲的第一个音,第三个音就要运用双弹,像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叹息,要把人们带人对辛酸往事的回忆之中。我认为在演奏这首曲子时,双弹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乐曲的开头部分速度慢,双弹力度较轻,似是一声叹息。在乐曲的中间部分,也有很多的双弹技法,此时作者的情绪已经比较激动,所以在演奏时我认为应该加大双弹的力度,通过双弹的速度与力度来表现作者心中的不平。

三、《大浪淘沙》的艺术魅力

(一)艺术价值

阿炳是一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在他的音乐里没有悲观,没有颓废,而是愤怒的反抗和对热情的探求。他对于音乐的创作发挥了本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立足于以本土文化为主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旋律个性。特别是在他的作品中,以作品艺术来表现人的情感世界、精神追求,表现出民族音乐博大、浑厚、高远的文化韵味,对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极大的推动了琵琶艺术的发展。

(二)审美取向

“阿炳音乐”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珍宝,他的音乐创作不同于专业作曲家的一般创作方式,而是靠长期的生活体验和长期即兴的创作演奏实践积累而成,其高超的技艺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特征。正因为是非物质文化,也就产生了特定条件下的保护方式、传承方式和开发方式。一首传统乐曲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具有符合人们心理的需求性,才构成这部作品存在的价值。在琵琶曲《大浪淘沙》的传播过程中,一代代演奏家在二度创作的同时,注入了每一时代的音乐文化的精华,将民族音乐中共性与个性的特征再现并传播下来,聚集形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宝库,以它的文学性、多样性来体现出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琵琶的传统乐曲也正是在继承和延续中显现出其审美价值,人们期待着更多的既尊重原作、又有新意的阿炳音樂的改编作品问世,让“阿炳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起到更大的社会作用。

结语

阿炳的音乐,应该说是听不够也演奏不够,他的作品《大浪淘沙》,将一直会被我们欣赏下去、传承下去。这就是民间音乐家阿炳,以琵琶艺术来表现人的精神追求、表现了民族音乐的博大,而且对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琵琶艺术的发展,留给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笔伟大的遗产。

猜你喜欢

大浪淘沙阿炳艺术魅力
The Poetry Conference 诗歌大会
张帮主
大浪淘沙,浅谈荀况
张帮主
大浪淘沙农资电商何时破局?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浅谈梨园戏《郑元和》
怕被人认出
《美丽人生》中的二元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