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舒伯特圆舞曲

2014-04-29朱绍庚

北方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特点价值

朱绍庚

摘要:弗朗兹·舒伯特(F·Schubea,1797-1828)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本文从作品分析入手,阐释舒伯特圆舞曲的特点及价值。

关键词:舒伯特圆舞曲;特点;价值

弗朗兹·舒伯特(F·Sehubea,1797~1828)是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他为不少诗人歌德、希勒、海勒、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他的交响曲有九部,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舒伯特在世时,追随他的音乐的人虽然不多,但还是有几个朋友能够易趣相投,经常来拜访舒伯特,欣赏他的作品。舒伯特经常在家中举办一种名为“周末音乐会”的音乐沙龙,以飨听众。在这样的场合,舒伯特经常演奏一些最新创作的作品给几位为数不多的追随者欣赏,抑或是即兴演奏。实际上,舒伯特能够连续几个小时即兴地演奏一些诸如小步舞曲、圆舞曲、苏格兰舞曲之类的小作品。当舒伯特演奏出令人满意的旋律时,便会把这样的段子重复演奏一遍,以增强自己的印象,等到音乐会结束了,再用乐谱记载下来。今天,我们能够听到的舒伯特的圆舞曲作品,便有相当一部分诞生于这种“周末音乐会”。一提起舒伯特的生涯,我们或为他短暂而坎坷的命运而嗟叹,或因他不能为时人赏识而悲愤不已,或羡慕他能够沉心艺术创作,远离世俗的尘埃;而当我们提起他的作品时,我们或为他那几百首富有诗情画意的歌曲怦然心动,或对他精美绝伦的室内乐作品啧啧称叹,却很少有人提及他的圆舞曲。笔者认为舒伯特的圆舞曲虽然名气不大,却完全可以跻身作曲家最优秀的作品的行列。

一、舒伯特圆舞曲代表作品分析

据统计,舒伯特总共为钢琴创作了6套圆舞曲作品,分别是36首最早的圆舞曲、12首高贵的圆舞曲、12首优雅的圆舞曲、34首伤感的圆舞曲以及两套无标题的圆舞曲(分别有12首和20首)。此外,还有一些单独留下的零零星星的几首其他的圆舞曲作品。

首先介绍的是34首伤感的圆舞曲。这个集子的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出版于1825年。标题虽被冠以“伤感”二字,整体的创作上却并未流露出太多的忧愁情绪。实际上,在英语中,作为“伤感”的“sentimental”一词,不仅有伤感的意思,还可以翻译为“富有情感的”、“感情用事的”,笔者认为后两者更能够反映出乐曲的特性来。只是由于为了名称上的简约,我们才把它翻译为“伤感的圆舞曲”。演奏时间总共约28分钟,技术要求较低。下面笔者选择其中几首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做具体的分析。

第1首为c大调,单二部曲式,前半部分一开始便以一个优雅的、充满跳跃感的音型立刻将听众带进了一个华尔兹的世界,八度的大跳时音乐富有动感,IV级和弦的使用使音乐十分悠扬;后半部分的和声使用极富色彩,大小和弦的交替使用十分有趣,同样的音乐素材变化出现了三次,却使用了总共6种不同的和弦,听起来既丰富多彩,又没有刻意做作之嫌,显得十分自然、流畅,令人不得不佩服舒伯特的才华:

从演奏的角度来说,它并没有技巧上的难点,稍微学过两年钢琴的同学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熟练地演奏,然而想真正处理好这样的作品却绝非易事。固定节奏的使用使音乐的演奏容易显得十分呆板、缺乏生机,所以节奏的设计既不能过于死板,也不能由于过分地使用弹性节奏,而使之变得松散、缺乏张力;频繁的和声变化需要表现出對音色的控制,特别是在一些大、小和弦交替使用的地方,小三和弦的色彩可以处理得暗淡一些,而大三和弦则需哟明亮的音乐,IV级和弦有一种“升腾感”,演奏时语气需要稍微着重一些;除此之外,圆舞曲的律动感则需要较高的音乐素养以及长期的音乐积累才能实现,特别是圆舞曲固定的伴奏形式与右手旋律的配合,很容易令人感觉缺少活力。少了以上的任意一点,都会使音乐黯然失色。

第5首为bB大调,单三部曲式,如果算上反复记号,则为复合的ABABA结构,速度较为徐缓。它更像是一篇抒情诗,音乐的性格比较内向,稍微带有幻想式忧伤情绪,和声的变化虽没有第一首丰富,绝大数使用主和弦与属和弦,B段的转调也是建立在近关系调F大调上面的,但旋律的方向感更强,我们在演奏时需要多考虑到音乐的起伏,乐句的歌唱性则是首需考虑的:

D大调的第8首的圆舞曲性格则较为粗犷、庄重,和声的半音化进行十分明显,显得富有张力。我们在舒伯特以后作曲家的圆舞曲中似乎很少见到这种例子,除了一些现代派作品,诸如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圆舞曲作品。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圆舞曲的历史有关。圆舞曲这种音乐体裁是由奥地利民间的一种速度较慢的、比较庄重“连德勒舞曲”发展而来的。在舒伯特年代,这种舞曲音乐仍十分流行,舒伯特本人也创作了不少连德勒舞曲。所以,这首圆舞曲的风格也许是受到了连德勒舞曲风格的影响。在谱面上,我们赫然看见谱子上面标着两个“ff”的记号,但我们在弹奏时切忌使用激烈的、粗糙的音色,舞曲毕竟是舞曲,更何况舒伯特本人也是一个腼腆、内向的音乐家呢!我们需要一种饱满的、高贵的音色。此外,类似的音乐风格我们也可以在第34首圆舞曲中找到。

第13首A大调的圆舞曲是整套圆舞曲中最富有幻想气质与神秘色彩的作品,曲式是由单一素材发展而成的二部曲式。调性的转变、固定音型的使用、力度的变化都显得十分简练而丰富,后半部分的离调的使用既大胆,又显得格外贴切,令人耳目一新。演奏时,应多使用“水平触键”的触键方式,也就是用指肚而不是指尖的地方去触键,以保证音色的朦胧感;一些重音记号虽然起到了强调语气的作用,但不可过分地突出被强调的音符,否则则会破坏全曲静谧、优美的气氛;另外,踏板作为“钢琴的灵魂”,在此曲中应当大量使用,但踏板的使用决不能破坏乐句的划分,收起踏板时应干净、利落,在和声变换频繁的地方,更要避免因踏板转换得不彻底而造成的和声模糊效果。

从整体上来说,这套圆舞曲是最符合我们通常对于舒伯特的认识与印象的。风格上优美、流畅;技术上没有太大难点,中等偏下的学习者可以尝试,但是对于一些更高层次的处理,则需要深厚的音乐修养。

其次介绍的是12首高贵的圆舞曲,出版于作曲家去世前一年的1827年。整体风格辉煌、华丽,给人以充分的自信感,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豪迈、热情的舒伯特,这种气质似乎与他的最后一首交响曲《伟大的交响曲》有相通之处。此套作品以及之前一套“伤感的圆舞曲”曾经给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带来了不少灵感,使后者创作出了一首长达14分钟的“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最后介绍的12首优雅的圆舞曲则是旋律优美、意境高远的杰作,总体情绪明朗,歌唱性十分强,最适合在音乐会上使用,技术要求中等。

二、舒伯特圓舞曲的特点

舒伯特的圆舞曲创作量,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十分丰富的,笔者推荐的伯多尼((Paolo Bordoni)演奏的全集总共有2张CD之多。他的演奏清澈、明朗,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却能够立刻抓住观众的耳朵,性格的把握十分到位。这里由于篇幅的局限,只能挑选其中几首来分析。舒伯特的圆舞曲都是一些篇幅短小、技术较简单、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的作品。从结构上来说,这些圆舞曲大多为单二部曲式或者单三部曲式,每一个段落都由8或8的整数倍个小节构成,显得十分简练、方整;正是因为其简练、方整的特点,使得作曲家难以将他们发展成为篇幅浩大的大部头作品,而只是将许许多多的小圆舞曲汇编成为一套圆舞曲集。实际上,这些作品每首的平均演奏时间大概只有1分钟。比起那些大型的作品,这些可爱的小作品似乎更加隽永,更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印象;从旋律上来说,这些圆舞曲一如既往地发挥了舒伯特歌曲式的旋律特点,与其说是钢琴曲,不如说是带有圆舞曲伴奏形式的歌曲。和声的使用既富有舒伯特的个性,又显示出许多早期浪漫派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演奏的时候,一定需要对音乐进行大量的分析,一些具体的要求已经在前面的例举中做了代表性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三、舒伯特圆舞曲的历史价值

据考证,圆舞曲这一音乐形式最早诞生于18世纪80年代,与舒伯特的时代(舒伯特出生于1797年,去世于1828年)相比较,圆舞曲这种音乐形式还是相当年轻的。在舒伯特年代,既没有肖邦那14首优秀的钢琴圆舞曲,更没有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音乐;而在舒伯特之前,我们也很难找到能够说得上优秀的、对音乐史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同类型作品。可以说,舒伯特在圆舞曲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卓越的,是具有开山式的功绩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曾经创作过16首编为一集的圆舞曲,这种形式很有可能便是收到了舒伯特的影响,只不过勃拉姆斯的作品的性格更加开放、活泼,对钢琴表现力的挖掘也做得更加透彻;而以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为代表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舒伯特的作品有关。以《蓝色的多瑙河》为例,其结构为引子+5首小圆舞曲+结尾,与舒伯特将多首圆舞曲汇为一集的创作习惯有相同之处。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也曾经改编过舒伯特的圆舞曲。而对于为什么舒伯特的圆舞曲不是十分出名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既与舒伯特自己的命运有关,也脱离不了作品本身的关系。

猜你喜欢

特点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小米的成本管理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