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剖腹产术后患者不适症状处理对策探讨
2014-04-29贾晶蓉
贾晶蓉
【摘要】总结了青海省人民医院的59例剖宫产术后不适症状产生的原因和处理对策,术后不适的原因主要有疼痛,下肢麻木,恶心呕吐,腹胀,尿管刺激等等,主要处理对策包括饮食调护,母乳喂养指导,心理护理等,认为剖宫产术后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预防和解除不适症状,可以减轻产妇的术后不适,提高高海拔地区产妇的舒适感及满意度。
【关键词】产妇;剖宫产术;不适症状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巨大儿、胎位不正的孕妇逐年增加,给正常分娩带来了一定的危险性,剖宫产术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较为安全的手段,但剖腹产术后的腹痛、腹胀、进食晚不利于母乳喂养,不利于产后的康复。剖宫产是一种创伤性分娩方式,术后不舒适症状的发生率较高,通过护理等措施减轻术后不适症状,给予产妇最大程度的舒适调护,提高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对本院我科2012年11月——2013年7月的59例剖宫产术后产妇不适症状发生原因的调查分析,提出针对性处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9例,年龄25-36岁,平均年龄29岁;其中初产妇31例,经产妇28例,均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实行剖宫产的原因包括胎头骨盆不相称9例,胎位不正13例,胎儿窘迫8例,妊高症10例,妊娠合并心脏病2例,过期妊娠7例,巨大儿2例,双胎1例,次剖宫产3例,自身因素4例。麻醉方式均为连续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方法,采用本科质控小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59例产妇术后舒适状况进行床边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术后不适发生的类别,持续时间及程度,质控小组依据循证分析法对问卷资料做进一步的原因分析,并对计数资料进行百分比统计。
2并发症处理及讨论
2.1产后积血剖腹产后宫腔积血,实属产后出血,是比较少见的病例,也是产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此类患者阴道出血不多,易被忽略而危及产妇生命。剖腹产术后宫控积血较少见,但若发生,其后果严重,而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术后必须严密观察,其重点是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阴道流血量、性质,宫缩,宫底升高情况,术中、术后用药情况,以便预防和早期发现宫腔积血,早期处理,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剖腹产后宫腔积血虽然比较少见,可一旦发生,导致出血性休克,其后果非常严重。因为阴道出血不多,易被忽略而危及产妇生命,应予以充分重视。剖腹产术后宫腔积血多发生在术后1-2小时[1]。因此在术后两小时内除注意观察伤口渗血和阴道流血等情况外,必须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温度和面色改变等各方面的情况。剖腹产术后宫腔积血多发生在术后两小时内,剖腹产术后宫腔积血多发生在选择性剖腹产,宫缩无力和妊娠中毒症的病例。足月妊娠中毒症易造成宫缩无力,子宫出血导致宫腔积血;而选择性剖腹产未经试产,宫颈口未经充分扩张宫腔血块排出不畅易致宫腔积血。而积血本身又影响子宫收缩,更加重宫腔积血,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剖腹产术后因为腹部有敷料和腹带,不易直接触及宫底,较正常分娩者对子宫收缩情况的观察困难,故容易忽略其宫底升高情况。为此,我们在剖腹产术后护理中,加强了对产妇的宫缩和宫底升高情况的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出血性休克。
2.2术后饮食调护在高海拔地区,一般剖腹手术在术后24-48小时有肛门排气后方能进食,尽管剖腹产术是一种进腹腔的手术,但手术的产妇大都是年轻的消化系统正常无病变的产妇,随着手術技术和麻醉技术的进步,手术时间也短了,腹腔脏器暴露时间也缩短了,很少刺激肠管,禁食6-8小时后为防止麻醉意外,产妇消化功能逐渐恢复,这时鼓励进食,可通过咀嚼运动反射性引起胃肠蠕动,使食物本身直接刺激肠道。进食早可以满足机体营养的需要。早进食,还可以使产妇淡化病人角色,增加了身体健康恢复的信心,食欲增加,精神愉快,促进分泌乳汁,提高母乳喂养的信心,剖腹产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胃肠功能及体力的恢复,还可以防止肠粘连,帮助恶露排出,促进子宫的复旧,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应主动告知产妇,耐心解释早期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并协助产妇早期活动,使产妇胃肠功能尽早恢复,减少肠胀气,使产妇能取舒适的卧位进行母乳喂养。产后6小时指导产妇喝少许白萝卜水加温水足浴后,术后10小时拔除导尿管,然后予以开塞露20ml纳肛,12小时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少量多餐[2];通气后进食产后正常饮食,白萝卜水的做法为:将萝卜500g切丝加水500g,水沸后再5分钟,待白萝卜熟,不用加盐,术后6小时,生命体征稳定,无腹胀,开始饮此汤100ml并连同熟萝卜食下,以后每隔4小时同法饮用200-300ml,术后6小时,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加温水足浴将塑料盆放至床尾,病人仰卧,双腿屈膝,将双足平放于热水中,水须没过脚面,保持合适水温,水温要保持在39-42摄氏度,浸泡双足10-15分钟。
2.3术后生活护理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世居的产妇术后2小时可将其背部垫上软枕,使产妇微侧卧,嘱其每15分钟活动双腿屈膝、屈髋,每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6小时取下腹部砂袋后协助产妇床上翻身,嘱其活动双腿屈膝、屈髋,拍打足三里,具体做法为:取患者足三里穴,用拇指由轻渐重进行按压,持续3分钟,当患者感到被压足三里穴周围酸、麻、胀、痛难忍时停止按压。产后24小时以内由护士指导协助下床活动:护士将床头摇高使产妇半坐位,然后让产妇移向床右边后,身体呈屈膝右侧卧位,并将两下肢伸出床边,右手肘关节支持在床面,慢慢起身坐在床边,活动双腿,如无头晕虚脱现象可站起来,让产妇一手按住切口,抬头平视,并做深呼吸运动,将弓着的身体慢慢伸直,然后迈步在床边走动一圈,产妇身体状况好的也可走2-3圈;上床时,让产妇坐在床边,嘱其尽量往后挪,左手按床头柜角,右手支撑卧位躺下,再将双腿呈屈曲状收回床上,最后取舒适卧位。整个过程以患者自主活动为主,护士在旁边指导,必要时予以扶助。经临床调查研究,在高海拔地区,经过这样护理的产妇要比24小时后由家属扶助下床的体力等各方面恢复快,效果好。
2.4母乳喂养指导调查显示,在高海拔地区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母乳喂养的宣教和指导,一部分术后4小时内由责任护士手把手示范指导,并l-2小时巡视督促指导母乳喂养1次,不用添加任何食物,使新生儿感到满足,无乳胀发生[3]。另外的由值班护士指导第1次正确哺乳,并嘱其坚持母乳喂养,由于术后疼痛、活动受限未能很好执行,所以结果显示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母乳喂养宣传教育的产妇个方面明显好于其他产妇。
2.5术后疼痛处理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的刺激,可使机体应激性增高,代谢增加,氧耗增加,对病人术后恢复不利,PCEA镇痛术能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吗啡具有提高胃肠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增强非推进型节律型收缩,明显减弱推进型节律性收缩的药理作用。有利于维护生理功能的稳定和术后康复,并能促进初乳的分泌[4]。综上所述,剖腹产术后应用镇痛泵有效地控制了术后疼痛,有利于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镇痛效果可使产妇得到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没有疼痛的恐惧,可使产妇增加床上的活动量,加快产妇肠道功能的恢复,及早进食[5]。及早出现泌乳,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促进剖腹产术后肛门排气时问提前,下床活动时问早,母乳充足,提高了母乳喂养质量,是一种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模式,值得大家在高海拔地区推广。
2.6运用新型护理模式运用新型护理模式可以得到家庭化护理模式在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状发生率方面,高于常规的护理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家庭化护理模式在病房设施上和布局上实行家庭化,给产妇创造一个温馨舒适亲切宽松的类似家庭的休养环境,减少了产妇因环境不适或不便带来的恐惧焦虑和不安的心理;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和良好的育儿氛围,有利于产妇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协同护理提高了产妇自我护理和婴儿护理能力,帮助其消除无助感,增加自信心,并能让其充分体会到初为人母的乐趣,体现自我价值;家人的积极参与能让产妇得到充分的休养,同时也发挥了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促进了家庭和谐,张莹[6]通过调查发现产妇对产后形体恢复的知识需求最强烈,为产妇提供合理膳食和形体恢复指导,助其及早恢复形体,树立自信,积极乐观地对待新角色,有利于提高其应急能力既能促进乳汁分泌,有利于母乳喂养,同时又能促进产后子宫复旧,预防产后并发症及产后肥胖,尽早恢复体形,使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正确处理家庭社会人际关系以产妇为中心,以家庭為主体的家庭化护理模式营造具有家庭氛围的医疗护理环境,并及时为产妇和家属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医院家庭和产妇三者的功能实现最优组合,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能明显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状和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剖腹产术后的护理是一个系统性比较强的工作,因为术后患者面临很多问题比如: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心理适应、新生活方式的适应、活动能力弱、泌乳哺婴、营养卫生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妇的心情、身体恢复与婴儿哺乳。我们工作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以及每个产妇的特点,针对性的制定个性化处理方案,本组研究资料中的59位产妇剖宫产术后实行了个性化处理,在术后并发症、产后忧郁症、母乳喂养率方面均较常规护理有很大改善,使患者受益良多,值得在高海拔地区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顾萍.剖腹产的成功率及术后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2):535-536.
[2]谢爱风,齐中酱.开塞露术后尿潴留置中的应用40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46.
[3]杨倩.持续母乳喂养指导对剖宫产术后喂养情况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02):19-20.
[4]金珍淑.对6例患者应用配偶淋巴细胞“主动免疫”保胎治疗的分析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3):1229.
[5]吴西英.剖宫产术后病人疼痛评估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2.4,16(04):201-202.
[6]张莹.产妇对产后恢复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