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教学简录
2014-04-29吴海燕
吴海燕
摘 要:探讨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引起变化的因素,从“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特点、原因以及社会意义。
关键词:案例分析;图片材料激活;比较法;原因探究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导入新课
师:看到这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情迎面而来。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古今衣食住行有何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的社会生活。
二、师生互动
1.近代社会中国人的服饰变化及原因
步骤一:观察、比较近代服饰的变化。师:近代社会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何特点?生:中国人原来的服饰主要是长袍马褂和旧式的旗装,后来出现了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生:近代服饰体现了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步骤二:分析服饰特点以及变化的社会意义。师:清代旗装和民国时期的旗袍各有什么特点?生:清代旗装宽松肥大,民国旗袍美观舒适。师:反映了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生:清代旗装有着繁复的等级规定,反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民国旗袍是比较普遍的女装,体现了平民化的特征;生:清朝旗装体现了女子在封建伦理道德下拘谨、保守的精神面貌;民国旗袍体现了当时女子摆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步骤三:探究原因。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因为西方文明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2.近代中国人的饮食变化及原因
步骤一:初步认知近代饮食现状以及向勇的特定人群。师:我们再来看看近代中国人饮食发生了什么变化?生:由中国传统菜肴到出现西餐,蛋糕、咖啡等。师:这些美味的西餐19世纪中后期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中国人才可以享受到?生:主要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的有钱人才可能享受到。
步骤二:分析特点、探究原因。师:这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地区的不平衡性。师:为什么近代农村的社会习俗变化较小呢?根本原因是什么?生:因为小农经济的封闭和落后。
设计意图:特殊群体是分析习俗变化的一个特殊切口,通过比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地域的不平衡性”的特点就一目了然。
3.近代中国建筑变化以及时代背景
步骤一:介绍建筑变化。师:(多媒体呈现幻灯片)谁来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变化?图片略。生:由传统的四合院到出现西式的洋楼和中西合璧的楼房。
步骤二:四合院的特点、成因。师:这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如果把一个四合院扩大很多,布置奢侈,那就是一座皇宫,中国的皇宫也是一座庞大而壮丽的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典型建筑。那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四合院”具有哪些特点?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分别是什么?生:封闭性强,外观规矩,中线对称;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生:政治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步骤三:概括近代建筑的总特点并分析产生背景。师:中国近代建筑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哪些特征?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生:近代中国建筑呈现出新旧并存、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除了了解近代建筑变化特点,更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分析其产生背景,而为了避免空洞分析,这里采用特殊案例分析法,增强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4.近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生:近代中国出现了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近代交通工具。
5.探究社会习俗变化之因
步骤一:材料分析
“……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摘自《阿Q正传》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也。”
——康有为
三、课堂总结
师:社会生活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的变迁还是一种文明,它深刻地镌刻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而且还学会了比较阅读图片,盘活历史旧知,掌握了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以及由果索因的能力。
四、教学后记
本课涉及的一般知识学生通过看、听、想都能自主掌握,所以教学设计力求凸显两条主线:一是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什么?二是通过比较历史現象,归纳历史变化,探究背后的因素。
在教学上,力求变换手段,如:特殊案例分析法、图片材料激活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在能力培养上,试图积淀学生比较法、原因探究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法等历史方面的专业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中学)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