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高校学生管理改革
2014-04-29唐洪
唐洪
[摘 要] 学生管理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作。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本位”,是一种适应未来管理尤其是大学生管理发展趋势的科学理念,我们应该通过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来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管理;高校学生管理;服务本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2. 066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2- 0105- 02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主要力量,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的常规性工作,历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近年来的扩招使高校在校生的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也显著增强,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可以把公共管理的管理理念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来。
1 高校学生管理与公共管理的本质具有共通性
(1)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开启了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本价值趋向。“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逐步发展促使教育由以往专制式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已经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本管理和服务本位的管理理念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日益成为高校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趋向。
(2)公共管理理论是以现代经济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以公民为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的首要工作目标。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学生就是这个社区的公民,具备了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那么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利益为目标,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这既是学生管理的内容,也是管理的手段。如此看来,公共管理的本质与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具有共通性的。
2 高校学生管理的现实状况
2.1 管理思想落后
2005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新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从多方面对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作出了概括性指导和综合性要求,指出在教育教学关系上学生是主体,强调“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体现了国家在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目前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忙于应付各种指令和任务,处理堆积如山的日常工作和学生问题,管理人员角色定位不清,工作职责范围不明,无法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也多偏向“家长式”“保姆式”管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达不到理想的发展愿景和自我实现需求。
2.2 管理体制复杂
我国高校管理机构众多,学生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能界定和责任内容,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经常出现相互推诿现象,管理效率很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学生素质呈现出多层次格局,增加了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难度,但管理人员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按比例增加。在管理结构上,辅导员承担着全部的学生事务,是学生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日常管理、生活照顾、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工作,造成了他们疏于系统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的现状。
2.3 管理方法陈旧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大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听从管理者安排,完成管理者的要求。这种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没有围绕以“培养人”为工作中心,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特性,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因不同的人、不同的管理环境、不同的管理组织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依据社会现实来确定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
3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
3.1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本质
高校学生具备社会系统中的公民特性,享有主体地位,因此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学生主体利益的实现。学校的服务角色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在学生管理实践中,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民主参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努力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在实现路径上,不能依靠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来实现学生利益,而应本着“服务本位”的理念、合作共治的方式来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
3.2 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体系
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体系,主要涉及与学生利益相关的政策制定、实施和落实,管理组织的职能定位,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服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健康成长,解决学生在个体发展阶段将要面临的实际困难,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建立维护学生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生教育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提供了合法性依据,为学生教育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形成了长效机制,为后续工作的推动夯实了制度基础,从而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学生的正当权益得到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完善和规范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建立服务本位的学生管理模式的配套机制;结合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在管理过程中适当借鉴公共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实行听证制度,畅通学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实施官方发布制度,有效保障学生知情权;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制度,畅通学生民主参与管理的现实渠道等。
3.4 突显学生管理组织的服务职能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消费意识和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为了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服务型组织的建设,重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功能。构建服务型的学生管理组织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意识,从“管理”向“服务”转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和高效便捷的服务。比如:强化学校正式组织的服务职能,加强学生管理部门的日常协调,完善教务管理部门的教学服务和督导,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切实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3.5 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
学生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各个岗位的全体教职员工,他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坚持“服务本位”的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给自己准确定位并履行好服务职责,学校各级领导者要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并加强协调。一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维护学生利益、坚持人性化管理;专业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服务三结合,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要坚持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在于服务的管理理念;后勤管理人员则需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让学生满意。学校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教育,积极灌输“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注重激励机制建设,完善奖惩制度,教职员工要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4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使高校管理也具备了准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在价值目标方面就是要树立“学生本位”理念,一切教育管理行为和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以实现学生根本利益的最大化。在具体的实现路径方面,要明确学生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构建学生服务型的教育管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改革学校主导一切学生事务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管理模式;改革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运作方式,建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改革学校在传统管理行为中忽视学生权利,依靠规章制度推动管理的模式,建立以学生共识和认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在公共管理实践中,要以公民为根本和核心,把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的价值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 公共管理的内涵和意义在于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共治性,这为我们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才生.社会转型期高校大学生管理社会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程婉.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D].西安:西北大学,2010.
[3]聂鑫,林建华.公民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之本——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论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王铁.新时期我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孙永正.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