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资源形态和品质关键因子测评初步研究
2014-04-29孙程旭张军范海阔林道迁
孙程旭 张军 范海阔 林道迁
摘 要 以13个不同的椰子资源为材料,对其椰果主要形态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资源之间果形指数和核形指数变化较大。品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资源YTS、WY2、WY3、YXS的综合品质表现较好。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果重、蒂孔距、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总酸、总糖、糖酸比、固酸比、蛋白质含量、脂肪可以作为椰子资源果实评价指标,其中果重、蒂孔距、TSS、脂肪含量和固酸比5个指标可简化为椰子的测评因子,对准确、快速鉴定椰子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椰子;果实;资源评价;形态
中图分类号 S667.4 文献标识码 A
椰子(Cocos nucifera L.)属棕榈科椰子属,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木本油料作物[1-5]。中国椰子种质资源类型单一,通过和引进的国外种质资源比较鉴定评价分析,筛选适合中国栽培的资源类型对中国椰子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种质资源是对其进行创新利用的基础,因此选择一个正确评价种质的方法极为重要[6]。资源评价方法较多,不同的植物选择评价的方法也不同[7-8]。
目前关于椰子资源评价的研究较少[9-11],主要是植物学和农艺学性状评价、抗逆性评价和遗传多样性评价[12-14]。椰果是椰子繁衍后代的保障,也是储藏营养物质的重要经济部位。椰子资源[15-17]在结果期的形态表现是其适应性强弱及内部遗传性的重要体现,可以反映出椰子资源不同类型或某一品种的特性或规律,但对不同椰子资源的椰果的形态和品质性状的系统研究还少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13个不同的椰子资源为材料,通过对结果期椰果的形态和品质性状等进行初步研究,为优良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选择 本试验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的“文椰2号”,“文椰3号”,“文椰4号”,海南省万宁市南林农场8个椰子样品为材料,采收为10个月果实。根据实验分别编号为WY2、WY3、WY4、BDL、BDH、WNH、YXS、YHY、YTS、YBY、YZY、YEH、YEL。
1.1.2 立地基本情况 资源生长区域土壤为砂壤土,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温差小、积温高,年平均气温23.9~24 ℃,最冷月平均气温7.5~18.7 ℃,最热月平均28.5 ℃,全年无霜冻。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721~2 400 mm左右。日照长,年日照时数平均在1 800 h以上(表1)。
本次测试的椰子样品及文椰3号和本地高种2个品种主要分布于110°09.5′ E~110°09.7′ E,18°43.04′ N~18°43.06′ N,海拔49~52 m高度的丘陵地(表2)。
1.2 方法
1.2.1 样本处理 每份资源选择样本20株,采摘10个月的椰果15个,集中进行测量测定。
1.2.2 测试方法 对资源或样品编号,按照种质资源描述规范的行业标准[18]测量相关的植物学特性。
果形指数:按照杜研等[19]测量,即果实平均纵径与平均横径的比值;
核形指数:椰子内部核形指数是根据果形指数测定,即核果平均纵径与平均横径的比值;
单果重:采用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MP型电子天平称重[18];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采用GB/T 12143.1方法测定;
总糖和果实酸含量:采用GB/T 5530方法测定;
总糖/总酸比:是果实总糖和总酸的比值;
蛋白质含量:采用GB 5009.5-2010的方法测定;
脂肪含量:采用GB/T 5009.6~方法测定;
蒂孔距:椰子果蒂垂直到其核果胚孔平面的距离;
果实风味:采用评分法进行评价,10人组成的评价小组进行果实风味评价评价标准为:5~酸甜可口果香浓郁、4~酸甜适中有果香、3~略感酸或略感甜略有果香、2~酸甜口感寡淡几乎无果香味、1~口感寡淡无果香。
1.3 数据统计
数据处理采用微软Excl 2007和DPS7.05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椰果形态性状分析
2.1.1 果重 椰子果重是评估椰子产量高低的主要指标。由表3可知,根据果重,椰子资源可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2.0 kg以上,包括资源BDH、YTS和BDL;第二个级别是1~2 kg之间,包括资源YHY、YXS、WNH和WY3;第三个级别是小于1.0 kg,包括YBY、WY4、WY2、YZY、YEH、YEL。
资源BDH、YTS和BDL分别与资源YHY、YXS、WNH、WY3、YBY、WY4、WY2、YZY、YEH和YEL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13个椰子资源果重的顺序为:BDH>YTS>BDL>YHY>YXS>WNH>WY3>YBY>WY4>WY2>YZY>YEH>YEL。
2.1.2 可食率 从表3可看出,可食率高于50%的资源为YZY、YBY,其值分别是53.00%和50.50%;可食率在40%~50%之间的资源有YXS、WY4、WY3、YEL、BDL和WY2,其值分别是48.00%、45.50%、44.00%、43.50%、42.50%、40.00%;可食率在30%~40%之间的资源有YHY、YTS和BDH,其值分别是38.00%、36.00%、32.50%;可食率在30%以下的资源有YEH和WNH,其值分别是29%和25%。其中可食率≥50%与可食率40%~50%、30%~40%资源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可食率≤30%资源间差异显著(p<0.05)。
2.1.3 蒂孔距 蒂孔距指标见表3。由表3可知,≥6 cm以上的仅有资源WNH、WY2、WY3;蒂孔距5~6 cm的资源有BDH和YXS;蒂孔距4~5 cm的资源有YTS、WY4、YBY、BDL;蒂孔距≤4 cm的资源有YEH、YZY、YHY和YEL。
2.1.4 颜色 果皮和果蒂颜色反映了资源的颜色(表3),两者之间的颜色相同。果肉颜色各资源相同皆为白色;果纤维颜色除了资源YHY为粉红色外,其他资源颜色皆为白色。
2.1.5 果形指数 核果形观察结果相同,椰子果形各资源间有所不同(表3)。果形指数方面,资源WY2与资源BDH、YTS、BDL、YHY、YXS、WNH、YBY、YZY、YEH、YEL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与资源WY4差异显著,与资源WY3差异不显著(p<0.05)。核形指数≥1.15,有资源WY2、WY3。
核形指数在1.15~1.00之间有资源YHY、WY4、BDL、YBY、YEH、YEL、YXS;核形指数≤1的有WNH、BDH、YTS。核形指数≥1.15与核形指数≤1间差异极限著(p<0.01),而两者与核形指数在1.00~1.15资源间差异不显著(p<0.01)。
总之,不同资源之间果形指数和核形指数变化较大,椰果重差异极显著,其他指标各自存在一定差异。
2.2 椰果品质性状分析
2.2.1 椰子水 (1)TSS。根据表4,椰子的TSS可分为三类,第一类TSS≥6.80%,包括资源WY4、YTS,它们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二类TSS在5.5%~6.8%的资源有YZY、WY2、YXS、BDH、BDL;三类5.5%≤TSS的资源有WY3、YBY、WNH、YHY、YEH、YEL,其中资源YBY与资源YHY、YEH、YEL差异显著(p<0.05)。
(2)总酸。椰子水有机酸比例很低,根据表4数据可分为3类,第一类比值≤0.35‰,包括资源WY2、WY3、YHY、YBY,YZY;第二类比值为0.36‰~0.40‰,包括资源WY4、BDL、BDH、YTS和YEL;第三类0.4%>TSS,包括资源有WNH、YXS、YEH。三类间差异不显著(p<0.01),但资源YXS和YHY差异极显著(p<0.01)。
(3)总糖。椰子资源的总糖含量见表4。由表4可知,资源YXS、YZY、YTS与资源YEL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资源差异不显著(p<0.01)。椰子水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较大,根据表4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总糖比值低于3%,有资源WY4、BDL、WNH、YEH和YHY;第二类总糖比值在3%~3.5%,有资源WY2、WY3、BDH、YBY、YZY;第三类总糖比值>3.5%,有资源YXS、YHY、YTS。资源YXS、YZY、YTS与资源YEL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资源差异不显著(p<0.01)。
(4)比值和风味。由表4可知,风味、固酸比和总糖/总酸皆可以分成三类。风味,第一类3.18以下,有资源YHL;风味第二类3.18~3.90之间,有资源WY2、WNH、YHY、YBY、YZY、YEH;第三类4以上,有资源WY3、WY4、DBL、DBH、YXS和YTS,第一类与第三类差异显著(p<0.01),但二者与第二类差异不显著(p<0.05)。
固酸比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类130以下,有资源WY3、WNH、YEH、YEL;第二类130~170间,有资源BDL、BDH、YXS、YBY、YZY;第三类170以上,有资源WY2、WY4、YHY和YTS。同样,第一类和第三类差异显著(p<0.01),二者与第二类差异不显著(p<0.05)。
总糖/总酸比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类74以下比值,有资源YZL、YZH、WNH、WY4;第二类74~100比值,有WY2、WY3、BDL、BDH、YXS;第三类高于100比值,有资源YHY、YTS、BY、YZY。第二类和第一类、第三类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差异显著(p<0.01)。
2.2.2 椰子肉 椰子资源蛋白质含量见表4,资源WY3分别与其他12个资源都具有差异极显著(p<0.01)关系,其比值为4.35%,资源BDH、BDL分别与资源YHY、YTS、YEL和YEH具有差异极显著(p<0.01)关系,其比值分别是3.63%、3.58%、2.20%,2.52%,1.33%和1.12%。
椰子资源脂肪含量从表4可以看出,资源YZY、YBY分别与其他资源都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比值分别为18.23%、18.17%。
品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资源YTS、WY2、WY3、YXS的综合品质表现较好。
2.3 椰果指标相关性分析
由表5可知,核形指数与果形指数、TSS和固酸比、总糖和糖酸比,固酸比与糖酸比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果重与食用率、总糖、TSS,蒂孔距与食用率,食用率与TSS,总糖与固酸比,TSS与糖酸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果形指数和核形指数与果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
果重分别和蒂孔距、TSS、总酸比、固酸比、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呈正相关;果形指数分别和TSS、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蒂孔距分别与果重、果形指数、核形指数、总酸、总糖、固酸比、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都分别呈正相关;但以上正相关都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果重与总酸呈负相关;果形指数分别食用率、脂肪含量、总糖、糖酸比和固酸比呈负相关;核形指数与食用率、总酸、总糖呈负相关;总蛋白质含量与固酸比呈负相关;总酸与脂肪含量、总糖、固酸比呈负相关;但以上负相关都未达到显著差异的水平。
由以上分析可知,蒂孔距和TSS分别与其他指标呈正相关。
2.4 椰果指标聚类分析
根据聚类(图1)分析结果可知,核形指数与果形指数聚为一类,果形指数、蒂孔距、食用率分别与果重聚为一类,即为相似水平类;而食用率与蒂孔距、果形指数和核形指数无相似性。
从图2可见,总糖和蛋白质含量先聚为一类、之后分别与TSS、总酸、脂肪含量聚为一类,即为相似水平类。
图3表明,核形指数与果形指数聚先为一类,距离为0.474 8,然后果形指数与果重聚为一类,距离为2.840 5,总酸与果形指数聚为一类,距离为2.456 0,即为相似水平类。其次是TSS、总糖、蒂孔距、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与果重聚类,再次是食用率,糖酸比和固酸比与果重进行聚类。
其中,同为一类的指标可以进行简化,用一个因素代表其他因素。在第一类群中,外观评价指标,果重、果形指数、核形指数和蒂孔距在一类,果重和蒂孔距更能全面的反映果实的大小,可选择果重与蒂孔距代表外观指标。果实内在品质评价指标,固酸比和TSS的相关性大于糖酸比与TSS的相关性,可选择固酸比代替糖酸比。
3 讨论与结论
对种质资源进行性状评价鉴定可为资源的创新利用奠定基础,评价因子的筛选和确定至关重要,决定着评价效果[1]。如Khambanonda[20]提出采用果实纵径与横径的比值作为果形指数进行果形遗传分析之后,果形指数已被大量应用于园艺作物果形性状遗传相关研究[21-23]。果形指数是经典的方法与途径,由于椰子果实外部形态、大小、颜色及内部品质各资源间都有差异,开展椰子资源评价及遗传研究就显得繁杂,简化测评因子,形成简洁、有效的标准或主要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果形指数、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果实总酸含量、果实总糖含量等相应理化指标的测定,对实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及聚类分析后,并结合国家标准将品质评价指标简化为果重、固酸比作为椰子评价的主要指标,可使椰子资源的评价工作得以简化。在进行聚类分析时采用欧氏距离和类间平均链(连)锁法,因为在果树聚类分析研究中,类间距多采用欧氏距离,系统聚类方法则以类平均法最为常见。在聚类分析时,可根据椰子鲜食、加工用途各指标重要性的不同,对椰子品质评价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这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探索。
通过对海南省分布的10个椰子资源及3个椰子品种果实的主要因子采用欧式距离、类平均法进行分析后,把16个椰子指标分成了12类,最终将椰子鲜食品质指标简化为果重、果形指数、总酸、总糖、蒂孔距、色泽,这6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基本可反映椰子鲜食各方面品质要求。
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综合结果认为,果重、蒂孔距、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总酸、总糖、糖酸比、固酸比、蛋白质含量、脂肪可以作为椰子资源果实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椰子形态及品质测评对于开展椰子资源综合评价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把其相关测试指标纳入椰子资源测试指南中,形成椰子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或重要规范。但本研究仅对形态和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探讨,而其他指标(如遗传学、孢粉学等)仍在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 毛祖舜, 邱维美. 椰子种质资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2] 孙程旭, 冯美利, 刘立云, 等. 海南椰衣(椰糠)栽培介质主要理化特性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11, 32(3): 407-411.
[3] 曹红星, 宋唯一, 孙程旭, 等. 应用电导率法及Logistic方程测试椰子幼苗耐寒性研究[J]. 广西植物, 2009, 29(4): 510-513.
[4] 高和琼, 庄南生, 王 英. 椰子及其育种研究概况[J]. 中国热带农业, 2007(1): 24-25.
[5] 柯佑鹏, 过建春. 海南椰子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对策[J]. 热带农业科学, 1994, 14(3): 15-18.
[6] 王述民, 李立会, 黎 裕, 等. 中国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状况报告(I)[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1): 1-12.
[7] 崔克明. 植物形态学在现代植物科学中的地位[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 6-12.
[8] 刘振兴, 程须珍, 周桂梅, 等. 多目标决策在小豆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1): 54-58.
[9] 李和帅, 孙程旭, 曹红星, 等. 不同椰子品种形态特征及其适应性的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11): 46-47, 50.
[10] 孙程旭, 张 军, 秦海棠, 等. 越南椰子资源在海南的生态适应性及其评价指标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12, 33(10): 1 903-1 909.
[11] Liu X, Tang H, Li D D,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coconut cultivars in China by microsatellite(SSR)markers[J]. Mol. Plant Breed, 2011, 2(12): 83-91.
[12] 曹红星, 孙程旭, 张 军, 等.越南椰子资源果实品质分析及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 2013, 34(12): 2 419-2 423.
[13] 刘 蕊, 刘 琦, 姚兴赘. 5个椰子品种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4(1): 26-28.
[14] 曹红星, 陈良秋, 孙程旭, 等. 不同椰子品种正常绿苗与白化苗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2): 304-307.
[15] Ashburner G R, Thompson W K, Halloran G M. Fruit component analysis of south Pacific coconut palm populations[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1977, 44: 327-335.
[16] Zizumbo Villarreal D, Fernandez Barrera M, orres Hernandez N, et al.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fruit in Mexican populations of Cocos nucifera L.(Arecaceae)underin situ and ex situ conditions[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2005, 52(4): 421-434.
[17] Gunn B F, Baudouin L, Olsen K M. Independent Origins of Cultivated Coconut(Cocos nucifera L.)in the Old World Tropics[J]. PLoS ONE, 2011, 6(6): e21143.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 1810-2009椰子 种质资源描述规范[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19] 杜 研, 李建贵, 王海儒, 等. 富士苹果果形偏斜的影响因素研究[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6(1): 42-45.
[20] Khambanonda I. Quantitative inheritance of fruit size in red pepper(Capsicum frutescens L.)[J]. Genetics, 1950, 35(3): 322-343.
[21] 乔 军, 刘富中, 陈钰辉, 等. 茄子果萼色遗传研究[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 12(5): 806-810.
[22] 乔 军. 茄子果实性状遗传研究及果形QTL定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23] 庞文龙. 茄子果形、 果色及果萼色性状的遗传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责任编辑:赵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