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29纪峰陈学妍
纪峰 陈学妍
[摘 要]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根本在于创新人格的塑造。目前,由于大环境、培养者、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对象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重“末”轻“本”、重“西”轻“中”、重“近”轻“远”和重“学”轻“用”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鉴于此,需要探求解决这些的问题的对策,以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5- 0128- 0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和保持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人才,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使命就是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所以,探究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创新型人才及其培养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追求真理,对事物充满了好奇,积极探索未知的东西,不迷信权威,不怕苦难挫折,不怕失败,原意与人合作,乐于奉献,敢于自我挑战;同时,头脑灵活,敢于打破陈规,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另外,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善于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知识、新经验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包含了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和为人处世等人格要素,也包括了思维方式、做事方法、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等思维、知识和技能要素。如果把创新型人才比喻成一颗大树,那么创新人格便是创新型人才的“树根”,创新思维就是创新型人才的“树干”,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则是创新型人才的“枝叶”。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技能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体。
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承担的现实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自身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谋得生存发展的平台,实现自身理想与价值的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环境、培养者、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对象等多方面的适应与整合。
2 当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非常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通过多种举措来积极推进。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高校还存在着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1 重“末”轻“本”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创新人格、高尚品格的塑造,在于“以德为本”。但是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不够重视夯实根基,轻基础忽视根本,较多地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升,重视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就业率和考研率等一些可比性指标的提高,但是对学生创新人格、高尚品格的培养和历练却有些重视不够。一些学生见利忘义,不讲诚信,责任心淡薄,把能否赚到钱满足自身欲望作为行为的最高标准,不重视自身心性修养的提升,做不到德才兼备。
2.2 重“西” 轻“中”
在高校,西方的学说和理论充斥着我们的教科书和课堂,被看作至尊宝典,但对中国的智慧,特别是对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却不够重视。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禁锢人们身心自由的封建糟粕,不适应现在的时代潮流,应该被摒弃。在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理论的同时,不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无法做到融会中西贯通古今。
2.3 重“近”轻“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必须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但目前很多学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一味强调快捷和实用,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积累。实用主义是很多学生遵循的做事原则,凡是能够快速带给自己实用价值的就是好东西,反之,无法迅速带给自己好处的便不去学习。很多学生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学习英语、计算机和考各种专业资格证书身上,过分看重自己的短期利益,却不太关注社会的长远利益,不能着眼长远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
2.4 重“学”轻“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作学问的重要原则和态度。目前高校中很多学生重“学”轻“用”,重视书本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看重考试分数,“分数至上”,但忽视知识在实践中的检验与应用。很多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3.1 外部大环境方面的原因
现代社会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观念,社会上心浮气躁的不良心态还有一些明星的负面示范以及一些媒体的恶意炒作,等等,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着大学校园中的学子们。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安心学习,无法脚踏实地进行知识的积累,愿意走捷径,希望通过考一些证书来迅速赚到钱,快速成功,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不愿意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历练自己的创新人格,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再加上近些年就业环境的总体形势不太好,很多高校毕业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很多人没有从毕业生自身素养方面进行反思,反而产生了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消极想法。甚至一些学生把一些“靠关系”“走后门”的个别现象扩大化,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好专业,不如好爸爸”,等等。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愿意系统地扎扎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不重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应用。
3.2 培养者方面的原因
首先,缺乏创新型的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很多教师是在应试教育的培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再加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自身疏于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创新人格的历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或多或少显得力不从心。另外,现有的教育考核制度和体系,使得教师忙于职称评定和各种考核之中,很难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去。
其次,授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等创新型人才培养者间缺乏密切协作。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授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彼此间缺乏密切协作。授课教师主要侧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创新素养特别是创新人格的塑造;相比授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较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格问题,但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无法将人格的培养融入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创新实践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
再次,高校管理者的问题。学校在管理和运营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现象。高校的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观念上,强调“管”学生,忽视“服务”学生,重视一些可比性指标的提升,强调“就业至上”,却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忽视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
3.3 培养内容方面的原因
从培养内容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制订的教学计划,还是沿袭计划经济时代前苏联的模式,缺乏与时俱进和有效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西方理论的引进与借鉴,缺乏与本土实际的密切结合,没有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没有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人们的心性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另外,很多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的课程,往往只被学生视为拿学分的工具,没有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4 培养方法方面的原因
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角度来看,很多高校教学方法方式比较单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比较常见。这不利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考试考核方式方面,具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的特征,强调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学分制、弹性学制没有很好地得到执行,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3.5 培养对象方面的原因
从被培养者即培养对象的角度来看,很多学生是在应试教育培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且大多数学生是家里的“独苗”,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意志薄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外界的诱惑缺乏判断和抵制能力,没有自己的信仰,缺乏长远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不善于学习,而且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善于将所学知识进行体系化的整合,也不善于将知识与实践进行密切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4 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4.1 针对培养环境方面的举措
“上行下效”,国家和社会的相关部门要积极推进道德建设进程,讲文明树新风,重视社会环境的净化,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明星等公众人物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涵养和道德品质,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各种媒体要诚实守信,做好宣传,弘扬正气,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等等。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高尚的人生理念,正视社会的需求,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社会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
4.2 针对培养者方面的对策
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创新首先从教师开始做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技能。授课教师将创新人格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和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其次,授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要密切协作,积极加强两者间的联系,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投身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可以尝试轮岗、授课教师兼任辅导员或学生辅导员兼任授课教师等形式增加对彼此工作的了解,从而有利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再次,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一切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不但要帮助学生“成才”,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成人”,从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成人”往往比“成才”更重要。要牢牢树立“道德为本,人格至上”的理念,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要过分看重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和考研率等可比性指标,多强调师生和学校长远规划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4.3 针对培养内容方面的举措
在培养内容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计划,强调抓根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并不断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创新人格塑造和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使创新成为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不但借鉴西方一些先进的理论,而且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开设像《弟子规》这样的代表着传统文化精髓的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鼓励学生在继承、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身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和成人成才。
4.4 针对培养方法方面的对策
在培养方法方面,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考核方法方面,避免死记硬背式的传统考试方式,更多采用开放式的应用性的考核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真才实学;坚决落实和贯彻弹性学年和学分制,给予学生的创新更大的激励。
4.5 针对培养对象方面的举措
在事物发展问题上,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当外部环境短时无法改变时,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学会在新的环境下坚持自身信念的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调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要愿意创新并善于创新,在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强调内外兼修,德才兼备,重视创新人格的塑造,强调思维方法,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知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小洲,叶映华.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2]周训胜.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201-204.
[3]田建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6-48.
[4]陈文远,等. 论高校学生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偏离与统一[J].江苏高教,2012(3):126-128.
[5]张超中,武夷山.创新文化与中国文化创新[J].中国软科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