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
2014-04-29许琛琛
许琛琛
【摘 要】中小学公用经费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常运转,教学活动,后勤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是确保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加强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改进公用经费管理水平提高公用经费使用效益,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但公用经费管理中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支出弹性较大,变相挤占挪用公用经费的现象。本文对目前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公用经费;预算管理
中小学公用经费是指保证中小学正常运转的开支费用,一是为了推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发生的开支,如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学生实验以及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发生的费用;二是为了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发生的后勤服务等开支,如水电费用,材料购置费用、教学设备、校舍等的日常维护费用等。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不断提高,公用经费管理也成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用经费的管理水平成为中小学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规范公用经费管理,提高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效益,可以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更好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基本情况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保障水平
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后,中小学公用经费由地方财政部门予以保障,纳入财政预算,由地方财政在预算内全额安排。地方财政在安排学校公用经费时,主要考虑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和学生人数。
2.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范围
主要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 、教师培训、学生体检、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通讯、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校舍建设、专项设备购置等形成固定资产的资本性项目支出。
3.管理模式
对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一般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下达公用经费指标,学校发生支出时,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二是财政部门直接划拨。财政按预算将经费拨给学校或统一核算的会计中心,学校自行核算与开支。
二、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务中,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公用经费保障制度有待细化
地方财政部门在安排学校公用经费,批复公用经费预算时,按统一标准拨付,没有兼顾到不同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适当向生源少的学校倾斜,向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倾斜,不能保障规模较小的学校正常运转。特别是农村小学和办学点,农村儿童流失,学生人数少,完全按照学生人数来拨付安排公用经费,可能会导致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2.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弹性较大
中小学校对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的编制往往缺乏科学性、全面性、严肃性。一是仅凭往年的决算情况来进行编制,没有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敷衍了事,导致在公用经费使用中不能严格按预算来执行,超预算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公用经费支出和项目支出没有分别进行编制,特别是对当年的政府采购预算,大型维修预算不能够在年初预算中体现,导致在没有项目资金来源情况下盲目添置教学设备或搞大型修缮,最终导致挪用挤占公用经费现象发生。三是普遍没有建立公用经费支出预算执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不能及时反映公用经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公用经费拨款到账后,学校有钱就用,没有考虑到公用经费全年的用款进度,容易造成学校经费透支或产生负债现象。
3.公用经费支出项目不规范
一是支出结构不合理,如办公费、招待费、交通费支出占比较大;学生体艺发展、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活动、图书购置费占比较低。二是支出用途不合规。存在公用经费中列支补课费、代课教师工资,报销女职工生养费用,慰问困难教师等人员支出,存在用公用经费购买专项设备等现象。
4.财务人员没有发挥对公用经费使用的财务监督作用
学校对会计工作不重视,忽视了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学校会计由于自身业务水平不精,对公用经费使用不能合理记录反映,造成科目核算不准确,原始凭证审核把关不严;二是大部分学校只把会计当作收付款、记账的工具,没有让会计参与到经济活动管理的全过程,对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不采纳,没有发挥对公用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作用。
三、完善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建议
1.增强校长的公用经费管理的意识
2013年1月1日修订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规定:“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的财务活动在校长领导下,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这就意味着校长必须为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支出管理及效果负责。校长应加强对《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的学习,提高公用经费管理意识。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公用经费预算编制原则,建立科学全面的,适合学校实际的公用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将公用经费预算管理落实到学校各个部门,并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反馈机制,将公用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管理者,便于管理者及时掌握预算执行的进度,杜绝公用经费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和超预算现象。
2.完善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
各地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应研究建立完善中小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对学生数偏少,公用经费不足的学校,建立经费补助制度。如建立最低学生数保障制度,对学生数达不到最低数的学校,经费补助按生均定额标准补足至最低学生数;或对学生数少的学校,提高公用经费拨款定额;或对学生数少的学校定额补贴水电费、办公费,努力提高学生数较少学校公用经费拨款份额,保障学校正常发展。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加强对公用经费保障的督察,坚绝杜绝挤占、挪用学校公用经费现象,杜绝报刊订阅等摊派现象,应该由财政保障的人员经费、项目经费由财政足额保障到位,确保学校公用经费真正落实到位。
3.制定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制度
教育、财政等主管部门应制定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科学分析并确定公用经费支出结构,明确支出范围,量化支出标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如对于教师培训费、日常维修费、图书购置等费用科学量化公用经费的支出比例,对于招待费、差旅费、报刊订阅费、工会活动费等费用明确支出的最大上限,从而确保有限的经费能被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各学校也应当制定相应的经费支出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定的公用经费支出范围,对中小学公用经费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合理区分办公费、招待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经济科目的核算内容,准确反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状况。加强支出管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不得混用,杜绝公用支出用于人员经费和项目经费的现象。
4.努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
学校要充分认识并尊重财务工作的专业性、特殊性,合理配备、培养和使用财务人员,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学校发展规模、资金总量、校区分布等情况,配足配强财务人员,确保教育财会队伍的数量、素质与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同时重视财务人员在学校财务管理的作用,在物品采购流程、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基建维修核算、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重要资金环节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让财务人员真正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不断提升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公用经费使用绩效。
5.加强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的监督检查
教育局、财政局作为主管部门应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即时纠正违规使用公用经费的行为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中小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公开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等监制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实行民主理财。
中小学公用经费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方面发挥了重要性作用,随着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中小学校经费总量、结构和财务管理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级管理部门和学校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不断规范公用经费管理,改变重投入、轻管理,重分配、轻绩效的状况,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教育教学业务的顺利完成,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明钧.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财经界(学术版),2011(12)
[2] 王良熙.关于规范中小学公用经费管理的思考.中国外资,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