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
2014-04-29周红
周红
[摘 要]20世纪50年代,MM理论为资本结构理论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此后,企业的融资结构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然而由于国情的差异,中国的融资结构带有丰富的“中国特色”。本文对2006年至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了新时期的中国上市融资结构特征。
[关键词]融资结构;上市公司;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0-0051-02
1 引 言
企业融资方式分为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性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外源性融资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其中,负债融资的成本一般低于权益融资,并且拥有税盾作用,避免股权分散,但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权益融资主要有发行普通股、配股、增发等,其成本高,没有税盾作用,会导致控制权分散,但可永久使用,无需支付利息。
2 文献回顾
1958年MM理论的提出,对资本结构理论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随后Myers提出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时首选内源性融资,其次是负债融资,最后是权益融资。
肖作平和吴世农(2002)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过程存在着许多与国外不同的特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存在着相悖之处。比如中国上市公司偏爱权益融资(黄少安、张岗,2001),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等。
然而,在经济稳步发展到今天,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仍旧是原来的特征吗?
3 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国泰安数据库中我国沪、深交易所上市并在2006年至2011年持续经营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年报。
对于内源性融资,采用留存收益融资率进行衡量,当一些企业的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为负数时,界定为0,留存收益为正数时,按下述公式计算:
留存收益融资率(RF)=(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总资产;
短期负债率(DF)=(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总资产;
长期负债率(LF)=(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总资产;
股权融资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
3.1 总体数据分析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1年年报的统计,综合反映2006—2011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状况,见下表。
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1年融资结构综合统计表
结合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从绝对数来看,内源性融资比较少,外源性融资占了绝对的比重。对于负债融资,上市公司较多地采用短期负债,而采用长期负债融资的比重最低。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负债融资从2006年至2011年逐年下降,说明上市公司越来越倾向于权益融资,而放弃负债融资。
3.2 按性质分析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上市公司可按性质分为国有和民营两种,本文以国有股对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进行分类,得到其融资结构,发现国有和民营的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有着一定的差异。从公司数来看,国有企业占的比重较大;民营企业采用了更多的留存收益融资方式;而存在最大差异的就是负债融资,国有企业的负债比率比民营企业大,尤其短期负债比率差异最大。因此,国有企业相应的权益融资要小于民营企业。这一现象说明,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国有股占有很大的比重,受到了政府更多的信贷优惠和政策倾斜。
4 结 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进行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得出:内源性融资的比例普遍很低,外源性融资占据绝对的比重;在外源性融资结构中,权益融资偏好越来越明显;债务融资结构中,主要表现为短期负债比率普遍较高,长期负债比例普遍较低。从性质来看,国有控股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异,国有企业享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
与中国上市公司2006年之前的数据比较,发现新时期的权益融资结构中,留存收益比率一直很低,而权益融资比率提高,负债融资比率下降。
究其原因,主要从宏观层面和公司层面来分析。
4.1 宏观层面
(1)中国企业的权益融资成本低。由于银行加强了对贷款风险的控制,法律又对企业发行债券作了严格的限制,企业通过负债融资成本很高。同时负债融资又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压力,致使企业转向成本较低并且使用相对自由的权益融资方式。
(2)企业债券市场发育不完善,融资规模偏小。债券是发达国家更为广泛的融资方式,这与其发达的债券市场是分不开的。而在我国,企业发行债券的门槛高,企业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之间的发展很不协调,企业债券占外部融资的比重很低。
(3)经济发展水平。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融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资本市场发达,法律和监管机制完善,往往采用负债融资的比较多。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投资者对企业的信誉没有足够的信任,负债融资较少。
4.2 公司层面
(1)中国企业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由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整个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很多缺陷,企业的管理者单纯地为了自己完成业绩,在没有充分的分析和预算的情况下,盲目地去资本市场圈钱,造成过度融资。另外,由于中国企业股权结构相对比较集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仍旧存在,信息披露程度不高,造成更多的信息不对称。
(2)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内源性融资有限。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管理能力不足,内源性融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本文出现较多的异常数字,资产负债率大于100%,经过跟踪,发现企业亏损现象普遍,甚至造成所有者权益为负。公司经营业绩不佳,内源性融资的优势就无法发挥。
总之,不断调整和完善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不仅需要政府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更需要企业的努力。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特征,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在中国关系型契约的背景下,制定出不同的融资结构,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ranco,Merton 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48):261-297.
[2]Myers Stewart C.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4.
[3]肖作平,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2.
[4]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11).
[5]尚洪涛,冯茹.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研究[J].中国市场,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