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导入之浅见
2014-04-29曾微
曾微
摘 要:课前导入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计划、学习活动的最初联系,教师应当在上课时最初的几分钟内,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学习任务中,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和思想准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导入;注意;动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要注重课前的导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有余,定力不足,注意力不能很快集中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下面笔者就导入问题做一分析。
一、导入的纽带作用
导入似一座桥梁,连接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习计划。在导入的连接下,学生能了解教授的内容以及教师将要使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导入时会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运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和个人风格的种种生动的表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些行为在导入的作用下将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导入内容一般都是有的放矢直指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为其思维角度提供可参考内容。学生迅速抓住学习信息思考目标,直接投射到文本中,进而对文本内容有了较大的“期待视野”。学生根据个体的生活经验、个人情感的不同从多种角度理解文本,这样学生和文本之间自然地产生了思维的碰撞,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沟通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后,学生与学习计划之间的连接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导入的多样性
1.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社会众多成员说话过程中分解出言语,再从个人各具特色的言语中提炼出社会的共同因素,这就是语言。语言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无论故事、复习还是问题等导入法,其主要的媒介都是语言的运用。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其语言也有浓重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教学中就成为教学风格。在导入过程中,教师的这种个人风格如得到学生的欣赏则会生成一种教学感召力,吸引和激励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当然,这种自成风格的感召力仅仅运用纯粹的说话工具语言还是够的,还要求教师能运用面部语言和肢体语言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优美、诙谐、深沉的语言加上丰富灵动的表情和洒脱自然的肢体语言,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磁场。在这个磁场的吸引下,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审美情趣和对教师的崇拜,这种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为进一步教学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2.道具。课件、实物、图画、音乐各种直观教学工具的运用都可包含在道具之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影响到他们能否实现自主学习。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教师可利用挂图、标本、模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阔思维,开发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般要从游戏和情感两方面入手。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在游戏的过程中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例如:小孩子玩骑马游戏,他们并不在意骑的是拖把还是扫帚,因为在游戏过程中他们已经在脑海中创设了骑马的情境,顺着情感的需要将这种情境变成一个具体的情感体验。在导入时,抓住儿童喜爱游戏并主动在游戏过程中创设情境的心理特征,把想象和现实结合起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变化在教学情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运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随着导入的介入而发生相应的變化。
三、导入的注意事项
1.言简意赅,注重时效。精彩的导入应遵循言简意赅、注重时效性的原则,切忌长篇大论,无的放矢。导入时为了稳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要教授的内容,并在最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就应抓紧时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新知探究,以快、短、奇的方式抓住学生兴奋点,直奔教学主题,不拖泥带水。
2.承上启下,灵活多样。导入一般出现在一节课的开始,但并不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出现,一节课中也可以出现几次。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样的方法,可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成绩。在维持学生的兴趣上,多种方法的使用比连续使用一种方法好。
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导入需要学生旧知的参与,导入也离不开新颖性。不论旧知还是新颖性,都应建立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中。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品味语言、感受形象,还是体会情感、追求创造,学生都是体验的主体,而这些体验都源自生活,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任何教学手段都无异于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5-77.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第一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9.
[3](美)威廉·威伦,贾尼丝·哈奇森.有效教学策略[M].李森,王纬虹,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