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提纲导学”模式的实施

2014-04-29张玉红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4年3期
关键词:导学探究评价

张玉红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在2010年总结提炼出以导学提纲为载体,以“导、学、讲、练、评”为教学环节的初中数学“提纲导学”教学模式。现就教学实践,对该教学模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科学导入,激发兴趣

“导”,即“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作铺垫。导入过程要简练,否则易对整个课堂时间造成冲击。比如,教师过重倾向导入,出现过多花哨的图片,学生注意力便不在知识上,再想拉回学生注意力便变得困难了。如果教师对导学提纲的认识只是列出提纲,那么它的各环节便失去了真实,更谈不上有效了,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设计。设计的导入方式有复习导入、情景导入、阅读导入或根据需要直接进入课题等,需要指出的是具体课程要具体对待。若本节课所学知识与以往旧知识有联系,如果不回顾学生学起来有困难,这时候就要设计紧扣新知的问题进行复习导入,当然复习方式可以是练习题,也可以是问答方式。如果本节课所学知识与以往旧知识联系不大,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会采用情景导入。如,在《分解因式》一节教学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对课堂导入这样设计:993-99能被100整除吗?你会怎么做?小明是这样做的:993-99=99×992-99=99×(992-1)=99×(99+1)×(99-1)=99×100×98,你能说出每一步的理由吗?你知道如何把多项式化成乘积式了吗?与同伴交流。这样,既创设了一个学生有兴趣的情景,又“前挂后连”,使学生学到了分解因式的意义和一种方法,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考虑导入的设计,真正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二、学习探究,培养能力

“学”,即自主探究式的“自学、互学”。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在导学提纲设计中要注意内容和环节设计的层次,问题要少而精,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将难点突破。学生应依据导学提纲设计的学习内容进行两次学习:第一次自学。通过阅读课本,努力完成自主探究中的问题,初步理解,感知教材,把握教材并建立知识结构。第二次互学。主要是通过小组互学,解决第一次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询问交流情况,适时点拨学生学习中未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精讲做好准备。如,在教学《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中,我设计了8个探究问题,第一轮自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处理后三个问题时较为吃力,马上组织第二轮小组交流,学生仍难突破,二轮下来共用时20多分钟。有一题,填等式x2+12x+__=(x+6)2;x2-4x+__=(x-2)2;x2+8x+__=(x+4)2;x2+6x+__=(x+3)2。你发现一次项系数与常数项之间有什么关系?我的意图是想使学生能探究出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结论,但导学提纲呈现的数字很难让学生得到,难怪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二者是倍数关系”。实际上只需要去掉一组,再添加一组为x2+x+__=(x+2)2就可避免上述问题。于是,我将问题设计成5个,并重新调整。结果在另一个班级中课堂效果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踊跃参与,整节课难点得到了突破,后面的练习迎刃而解。

三、重点讲解,点拨释疑

“讲”,即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释疑”。这个环节在导纲中呈现的非常简单,但却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升华阶段,所以是检验老师讲解能力、归纳能力的关键一步,也是课堂能否高效的重要环节,老师的备课体现在自己的教案中。要做到精讲,老师不仅要在课下精心准备,更要在课堂上深入到学生中发现学生的疑难点,做到讲学生所需、所盼的问题。每个问题都表明一个知识点的呈现,当学生通过自己讲解表明已能学会时,教师不得再重复,而是要总结规律,及时归纳,以文字形式呈现在醒目位置。学生展示了不等式-3x+1>0的解法,我评价时没有和学生一步步看步骤,而是问“为什么变号了”,问到“点”上,这样既能巩固强化不等式的性质知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当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要适时点拨,学生再探究。当优生突破难点后,可以展示给大家,这时要很好倾听,及时评价总结,最后达到面上学生学会。如,一个二次项系数为字母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求字母的取值范围。这道题隐含两个条件,初学学生很难发现,一个是“两个”意味着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这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根的判别式有两种情况,二是二次项系数不为0,导致此题学生难以做对,这是数学学习极易出现的漏解问题。当课堂上学生做完后,他的表情是轻松愉悦的,以为肯定对了,此时老师只需要一句话“这个结果是错误的,请同学们再研究”,在一片惊愕中学生会马上积极思考,“为什么错”,有的学生会联想到“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易出现哪些问题?”进而就这个话题展示迫不及待的讨论,想阻止都来不及。在思维的碰撞中,会出现令人欣喜的结果,当学生恍然大悟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牢牢记住这个知识点,这比老师讲多遍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强化练习,发展能力

“练”,即通过学生练习,掌握知识,巩固的知识。一是我们注重导学提纲中练习设计的难易程度,练习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由易到难。如,初学《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一组习题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规则图形(八边形),分别写出各个顶点坐标(考查基本知识);二组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不规则的小岛图形,不仅要写出所给点的坐标而且依据所给坐标找点(进一步考查逆向思维能力);三组是“请你自己建立一个坐标系,写出六个坐标的具体位置,要求六个坐标位置各不相同”。这组练习拓展了学生思维,深化了知识联系,这样既避免了过于容易的练习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不能起到课堂练习应有的作用;又避免了练习过难而导致大多数学生都难以思考,冲淡教学主题而无法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局面。二是练习设计有针对性,与本节课内容紧密相连。要求当堂完成课本上的习题,但要注意题型选择的全面性,这部分就不要重复写在提纲上,提纲设计课本没有的或重新组合的综合题、拓展题。三是留出自选作业的空间,给一部分学有能力的学生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五、加强测评,搞好评价

“评”,即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它包含两方面:一是课堂总结,既有学生的知识性总结,又有教师对小组、对学生的评价总结;二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教师根据学情,結合本节课内容设计少量测试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教师必须对测试题进行订正落实,做出评价,好的进行表扬或奖分甚至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把课堂鼓励性评价作为一种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我们的随机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而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总之,初中数学“提纲导学”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实施,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教会他们学习和思考。

猜你喜欢

导学探究评价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