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在提高班级教学质量中的协调作用
2014-04-29赵丹
赵丹
一个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这个集体每位学生和每位任课教师的努力,以及家庭的辅助教育。如何使这三者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关键在于班主任教师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
1. 协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班级本身就是一个集合体,班主任则是这个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级整体成绩的好与差,班主任责任重大。作为个体的每一位学生,彼此之间都是竞争对手,这就难免使同学之间产生戒备心理,甚至嫉妒,造成单打独斗的局面。而班级整体成绩的提高则离不开每一份子的努力。要排除这一障碍,班主任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每位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讲清竞争需要合作,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终极目的是“双赢”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深邃内涵。鼓励学生要“好为人师”,在为人师中帮助别人,提高自己,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2. 协调好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日本心理学家龙泽武元说:“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智力活动,使学生思维、理解、记忆力等认知机能受到压抑。可见,师生间感情融洽、和谐,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实际师生关系中,学生对班主任“亲”,对科任教师“疏”这是普遍现象。要使学生对科任教师充满同班主任同样的感情,班主任首先要在学生中树立科任教师的威信。要向学生详细介绍每位科任教师的学识、资历、兴趣爱好、长处及为搞好教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引导学生尊重、信任、崇拜科任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要经常向科任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动态、学习效果等情况,同时也要经常询问学生对科任教师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准确掌握情况,适时协调沟通。让学生感受到科任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负责任;使科任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找到施教与受教的最佳结合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当科任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要及时进行调解,正确引导,尽快化解矛盾,理顺师生情绪,融通师生感情。第三,要搭建科任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的平台,互通情感,增进友谊。爱屋及乌,当学生喜欢这个老师的时候,自然也就爱听他的课了。
3. 协调好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师的劳动方式属于一个独立的个体单位,这样就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本科的教学效果纯粹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知识才能,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钻研,而和其他教师的工作无关。加之以教学质量为杠杆的教学评估体系的运用,使得一些科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工作和作用,片面强调所教学科的重要,抢时间,多留作业,导致部分学生哪科作业多就重视哪科,而或轻或重的忽略了其它学科。事实上,各学科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如,学生某一学科偏差太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它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要提高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班主任必须承担起“策划人”的工作职能,做好策划工作。对某一学科成绩偏低的学生采取“双管齐下”、“上拉下推”的办法。所谓“上拉”,就是由学生所喜欢学科的老师鼓励、劝诫他不仅要学好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还要学好不喜欢的学科,“下推”就是由学生不喜欢学科的老师进行课后辅导。让科任教师感受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是所有科任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步成长都是所有科任教师集体心血和汗水浇灌的成果。正如世间万物的生长一样,阳光、雨露、风、空氣缺一不可。
4. 协调好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学生施加压力,限定分数,达不到者受罚,使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还有的家长加重学生负担,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额外给学生留作业,使学生超负荷运行,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必须出面进行积极协调。一方面向学生讲明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是一种负责任的更高层次的爱,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期待与厚望;另一方面,则帮助家长端正态度,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理顺和融洽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和感情,使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能够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核心和统帅。班主任工作的对象不仅是学生,还有科任教师和家长,只有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