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消费到生态消费
2014-04-29罗莹穆艳杰
罗莹 穆艳杰
[摘要]异化消费是被控制的源于“虚假需要”的消费,异化消费导致人的价值取向错位、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加剧、引发生态危机。实现生态消费是克服异化消费的有效路径。中国发展生态消费的现实路径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生产单位、文化教育单位、消费者等多方共建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异化消费;生态消费;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4-0133-04
一、异化消费及其危害
异化消费是被控制的、源于“虚假需要”的消费,表现为物质消费的过度和意义消费的错位。最早对消费领域异化问题做出分析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马尔库塞指出,“真实的需要”是“最充分地利用人类现有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使个人和所有个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虚假的需要”是“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资本主义通过“虚假的需要”使它生产出来的产品得到强制性的消费[1](pp6-7)。威廉·莱斯在继承马尔库塞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种控制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控制自然的观念,其目的是把全部自然变成满足人的欲望的材料来占有。”[2](p47)在这里,人类的消费超出了生产、生活需要的合理范畴,消费的内容再不是单纯的对物的需求,更多表现为以物为载体的对欲望的需求,“一种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求消费就是异化消费”[3](p48)。“消费在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是一种与我们的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4](p134)。阿格尔更尖锐地指出:“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5](p494)
异化消费引发了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指出,异化消费是当代资本主义最主要也是最具时代的特征事情,是“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6]。事实上,异化消费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同时,也是人迷失自我,引发人本身危机的开始。
异化消费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引发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指出:“异化消费和虚假需要支持着异化生产,使资本积累和再投资得以进行,但是,这种异化消费和虚假需要却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6]因为消费是现代生产的逻辑起点,为了谋取利润最大化,需要通过大量的消费刺激大量的生产,大量消费推动人类无限度开发,形成大规模掠夺式开采—大规模的生产—大规模的消费—大规模废弃的消费模式,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引发生态危机。我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也对生态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出,我国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雾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估计,我国每年因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占当年GDP的10%,严重影响到人的生存、健康,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7]。
异化消费导致人的价值取向错位,引发人本身危机。异化消费是一种特定消费文化的产物,消费的欲望引领消费者在享受消费的同时证明自己的价值,导致人的价值取向错位。“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8](p174)。人的价值本应该从人的思想与创造中体现,却演变为依赖消费来确定。“我所占有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生存”[9](pp77-78)。人到消费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寻求自我满足,甚至排解恐慌、躲避痛苦,然而,单纯的消费终究无法承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现代人虽然在物质生活上丰裕舒适,但精神上却增加了焦虑、痛苦、压抑和忧郁。用物质来满足精神需求,这实质是精神空虚的挣扎,炫耀消费的虚饰性与消费的盲目性恰恰证明人丧失了主体性、独立性,已在远离自我,以及人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异化消费使自我迷失同时也破坏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异化消费“使得消费者不尊重劳动和人创造的成果,它使消费者忘记了在他自己的国家和更贫穷的国家中还有许多衣食不济的人”[4](p13)。异化消费在物欲的支配下,在资源消费的争夺中,更是超越消费本身,引发侵犯公共利益的腐败和各种资源争夺的冲突,甚至引发当下人类与未来人类的矛盾冲突,导致人本身的危机。
二、生态消费的紧迫性与原则
生态消费是为了克服异化消费的危害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旨在通过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人类的自由也因此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生态消费的前身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关注的是消费品的环保,并没有体现消费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对消费时、消费后废弃物后续处理的思考。生态消费则更注重消费全过程的“生态性”,包括消费品本身是绿色环保型商品;消费品生产运用环保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最少、不污染环境、可循环利用;消费品在使用中不会对他人和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消费品使用后,不会产生过多的、难以处理的、污染环境的消费残存物。
生态消费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绿色消费者指南》建议消费者购买重视环境保护厂家的产品,倡导消费者进行生态消费。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该文件指出,作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过程的消费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耗竭型的消费,加速了资源消耗,破坏了生态平衡,制约了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必须纳入到适度的、生态化的可持续消费的轨道。该文件强调,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问题的核心,解决全球环境危机问题,必须从改变消费方式入手。
中国近年来重视发展经济,但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多种产品都因有害物质超标而出口受阻,与此同时,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使得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加剧,这种市场倒逼、环境倒逼使我国深刻体悟到发展生态消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正式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生态消费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是以适度消费为基础,以责任消费为原则,以理性和科学为指导的消费。
1生态消费以适度消费为基础。生态消费要求人类不可以向自然无止境地掠夺,要将人类的消费需求维持在一个理性的限度之内。所谓“度”是指不能超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能超越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自身的经济能力。适度消费在生活上,要求消费建立在生产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基础上,既要持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要把消费水平控制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技术等客观条件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度消费在生产上,要求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布局,以最低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高产出,同时又能够保持与环境相协调。
2生态消费以责任消费为原则。消费是一种社会性行为,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即消费不是任意性行为。在消费活动中,每一个消费者在充分享受个人消费权利的同时,必须清楚自己应该为他人和社会承担怎样的责任,其中包括不对环境或他人带来损害的责任和对环境、他人给予相应保护的责任。过去人类中心主义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人类以其征服者的姿态对大自然不负责任地掠夺,恩格斯对此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0](p157)事实上,这种不负责任行为已经遭到了报复,不让这种报复重现是每个消费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3生态消费以可持续消费为准则。生态消费要满足不同代际人的消费需求,将人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现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异化消费不考虑后代发展需求,在物欲的驱使下,形成了“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线性消费模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具有耗尽……森林、土壤、水和空气的危险”[11](p3)。环境资源甚至被看做没有价值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源,导致资源枯竭、难以为继。生态消费要求消费应不损害长远利益,尽可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让消费持续健康发展。
4生态消费以理性、科学为指导。理性、科学是指消费者意识独立、有辨别审视能力,基于真实需求消费,不受外界的诱惑与控制;能够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和尊重自我,审慎消费而绝不盲从、节制消费而不挥霍、公平消费而不侵犯他人的消费利益,理性、科学的消费不是通过消费量的无限增长谋求人类的幸福,也不仅仅把幸福寄托于物的消费,它在消费中观照现实与未来、人类与自然、局部与全局、物质与精神,把消费置于一个有机的系统之中。
克服异化消费,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等主张。这些主张都坚持保护自然、推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原则,都围绕促进生产与生活健康发展这一主题,都是生态消费的具体体现。生态消费是克服消费异化的最全面的综合诉求,但就异化消费的某一具体表现,提出针对它本身的合理性的消费需求,就需要有这些各具特色的分属概念。相对于被诱惑和被操控的消费,我们提倡理性消费;相对于各种超越真实需要的过度消费,如超前消费、奢侈消费,以及过度开发等,我们通常提倡适度消费;对于造成污染和危害的各种消费,我们则提倡低碳消费、绿色消费,而对于影响到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消费,我们提倡可持续消费。这里,理性消费是对消费意识形态的关注,绿色消费一般是对消费品的关注、低碳消费是对环境的关注,可持续消费是对长远未来的关注,适度消费是对消费数量与程度的关注。
三、中国发展生态消费的现实路径
发展生态消费就是要实现从异化消费到生态消费的转型。这一转型在我国提出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生态消费在我国还没有达成社会共识,有关生态消费的宏观政策与法律纷纷出台,有关生态消费的“限塑令”、“小排量汽车的全面解禁”、“家电、汽车节能补贴”等具体措施也付诸实施。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生态消费的发展现状还不容乐观。首先,消费者对生态消费尚缺乏认知,生态消费意识还未深入人心,同时,受经济条件制约,大部分消费者对生态产品价格望而却步,大部分生产型消费者不注意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其次,政府关于生态消费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对生态消费教育的组织投入不足;规范生态消费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另外,企业对生态产品的开发不足,生态营销手段也相对滞后,这一切都直接制约了生态消费的发展。
发展生态消费是当今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中国,人口、环境、生态压力又迫使我们必须应对消费转型的挑战。就我国现阶段情况看,多数企业的生态行为依然是相对被动的,消费者的生态消费意识与消费意愿并不统一,而政府从生态消费宣传到具体政策制定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立足于发展,我国的生态消费转型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动员组织媒体、企业、消费者、各类民间组织合力推进。
第一,政府主导生态消费发展的责任。政府在实现全民生态消费中应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把握发展生态消费的方向。政府应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特征,明确我国消费方式生态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阶段性目标。应建立限制和规范消费者行为的政策、法规,使生态投机者无机可乘。应注重研究生态消费的多样化实现机制和模式,从文化、价值观、制度、政策、组织形式创新等多角度推进生态消费的发展。
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主要以政府行政命令规范生产者、消费者行为,虽然初步形成了以产品环境标志制度、消费者社会义务法律制度、消费税收法律制度和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等互为补充的法律制度框架,但消费者社会义务方面的法律制度缺位;消费税收难以起到激励可持续消费的作用。已出台的政令措施缺乏与其他环境保护政策的配合联系,缺乏与社会经济发展宏观形势的有机结合。对此,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各类行业绿色生产标准,特别要采取强制性措施规范企业实现绿色生产。
政府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政府应通过奖惩制度,从制度约束和优惠政策两方面教育生产者参与生态消费。通过开征水污染税、垃圾污染税、燃油税等必要的环保新税种限制浪费与污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使企业逐步退出对能源依赖过强或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积极开发生产低能耗、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产品。政府还要通过建立政绩考核的生态指标引导领导干部重视生态建设。我国政府也应为NGO环保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其迅速成长并成为促进生态消费发展的力量。
第二,企业谨守生态消费的责任。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企业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对私人利益以外的社会责任;我国企业在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更有利于组织起来,将自我利益服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我国企业正经历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型,碍于技术与财力的限制,这种转型困难重重,但我国政府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谋求发展,积极推动企业的转型,对企业转型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实行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企业的生态消费以节约资源为先,要设节能减排指标,堵塞能源浪费漏洞;要落实单位能耗目标、强制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加强综合利用和替代产品开发。企业要控制污染排放。要遵守国家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定,实行清洁生产。
发展循环经济。企业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推广先进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开采、回收和综合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资源消耗管理,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通过合理延长产业链,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开展科技创新,构建节约能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企业要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增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重点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节约资源与综合利用技术,如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建构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三,文化单位促进生态消费的责任。文化单位促进生态消费的责任包括生态消费理论探索、生态消费宣传、教育等内容。第一,
开展生态消费的教育与宣传。各类文化单位应积极开展生态消费理念的教育和知识普及,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生态消费意识,使消费者真正认识到生态消费对于人、自然、社会的重要意义,引导消费者形成习惯化的生态消费行为规范。我国居民生态消费意识薄弱,所以,应加强对生态消费教育工作的研究,不断改进宣传教育的效果。生态消费受心理过程、社会文化、自身等因素影响,要进一步通过教育研究,调动消费者参与生态消费的积极性。第二,
开展对生态消费理论的研究。推进生态消费,要加强对生态消费理论的研究,目前,我国发展生态消费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支撑。对持续消费行为尚没有形成综合社会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生态学的整体研究视角,因此,无法为复杂的消费问题提供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第三,
充分发挥媒体的特殊影响力。媒体是发展生态消费最有力的宣传工具,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特殊影响力,借助媒体的公开性、权威性作用,使之成为生态消费政策的宣传者、生态消费理念的倡导者、生态消费知识的普及者;特别要充分发挥媒体对企业生态行为的监督作用,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曝光,适时遏制任何不负责任的危害生态消费发展的行为。
第四消费者参与生态消费的责任。消费者是实现全民生态消费的原动力,消费者的需求取向决定着企业的生产供给取向,所以,促进生态消费,消费者是关键。
积极培养生态消费的意识,树立理性的生态消费观。消费意识包括消费价值取向、消费的维权意识、消费评价等多项内容。培养生态消费的意识要求消费者理性消费,不受虚假需求的控制、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环境和生态。消费者在消费时要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在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同时,要注重环保、节能,不热衷于奢华,不相互攀比。培养生态消费的意识还要消费者正确评价消费,正确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抵制异化消费,明确并承担消费责任,树立理性消费、健康消费、节约消费、绿色消费等生态消费观念,支持环保、生态的生产、经营,使自己成为推动生态消费的基础力量。
积极参与生态消费的活动,支持并监督政府、企业发展生态消费。消费者要积极参与生态消费的宣传活动,通过建立各类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生态消费的各种组织,宣传并践行生态消费。通过各类主题活动,宣传保护自然、节约消费的理念。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议、购买企业绿色环保产品等,支持政府、企业发展生态消费,对于不利于发展生态消费的制度、政策、法规,消费者有权提出自己的意见,监督政府修改;对于造成危害的生产和产品,消费者有义务揭发、证明,有资格运用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4][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5][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6]穆艳杰从政治、经济批判到生态批判——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J].学术交流,2009,(10)
[7]尹世杰关于发展生态消费力的几个问题[J].经济学家,2010,(9).
[8][美]埃里希·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9][美]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1][美]艾伦·杜宁. 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罗莹: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穆艳杰: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冒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