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朱生豪译作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2014-04-29钟资闻

文化交流 2014年5期
关键词:朱生豪莎剧工商大学

钟资闻

2014年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中国杰出的翻译家朱生豪逝世70周年。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也是莎士比亚辞世日)为“世界读书日”。今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编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浙商大版《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是我国莎剧翻译和研究的重大成果,是对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和朱生豪逝世70周年的最好纪念。

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莎士比亚是一座高山,他的作品—戏剧和诗歌,已经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莎士比亚很早就被介绍到了中国。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朱生豪先生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40年代,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大部分剧作,去世时年仅32岁。朱生豪先生是一位极富诗人气质的翻译家。从他的译作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激情和才华,时至今日,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依然是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而且难以替代的经典。

浙江历来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和研究的重地。朱生豪、梁实秋、虞尔昌、曹未风、孙大雨及众多著名莎学专家都是浙籍学人。浙江工商大学前身又是朱生豪夫人宋清如工作、生活了数十年的学校,与莎士比亚和朱生豪结下不解之缘。浙江应当有自己的《莎士比亚全集》。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圆了此梦,为浙江建设文化强省添上了浓重一笔。

随着英国及世界文学史界的研究不断深入,莎士比亚的剧作数量—直在递增。到目前为止,被确认的莎剧已有39部。60多年过去了,确有必要对朱生豪先生的译作进行适当的修订,增补他所遗漏的篇什,修改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套《莎士比亚全集》是以朱生豪的译文为底本,经陈才宇教授校订和补译完成的:朱生豪译出其中31种戏剧;陈才宇补译8种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若干短诗。这套《莎士比亚全集》分四卷,为精装彩色插图本,共320万字。

新译编的《莎士比亚全集》有着显著的特色。全集体现了莎翁作品的完整性;实现了校补风格的一致性;维护了朱生豪译文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时,公认的莎剧是37部;如果今天仍然只收录37部作品,那就不能称为《莎士比亚全集》了。可以说,这套《莎士比亚全集》收集了迄今为止为学界所确认的全部莎作,真正体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完整性。

陈才宇教授既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古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又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英国文学翻译家。他对朱生豪的翻译观心领神会,十分推崇与敬仰,并立志在自己的校订补译中切实贯彻和实践。他在《补译者的话》中写道:“朱生豪所译的莎士比亚,是译学中的典范,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其他人的翻译作品最终被更优秀的后译者所替代而埋入历史的沉沙时,唯有他的翻译会被后人当作原著最可靠的中文参照而长久地被诵读,由他的神来之笔所创造的翻译艺术的丰碑,永远被后人瞻仰!”

陈才宇的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是从古英语文学起步的,三十余年中已有著译600余万字,翻译过《贝奥武甫》《英国早期文学经典文本》《亚瑟王之死》《艰难时世》《失乐园》《金色笔记》等,又曾赴剑桥大学专修古英语文学;他的朱译校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曾参与“译林版”《莎士比亚全集》的部分审校工作。早年他与刘新民教授等人合作出版过《莎士比亚诗全集》,两年前又校订出版了《朱译莎士比亚戏剧31种》。20年来始终未放弃研读莎剧和学习揣摩朱译。

当他全力以赴投入这项工作之后,数年如一日地深入研究、比较各版朱译本。在具体的校订工作中,陈才宇教授还遵循可改可不改之处,不作自以为是的“润色加工”;尊重朱生豪行文中的吴语习惯;维护朱生豪译语的历史感;修改之处采用不同字体,并在注释中给出朱译原文等几条校订原则,力求保持朱译典雅通畅的文字风格,忠实传达原文意趣。语言表达上刻意仿效朱生豪的语言习惯。翻译有韵体文字时尽量做到工整有范,保持浓郁的原作韵味。他还秉承尊重原译的原则,改正了后来的校订本对朱译文字的“润色加工”和某些过度校订,从而使新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充分保持了朱生豪翻译艺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正如新编《莎士比亚全集》的补译者陈才宇教授所言:“如果问起我们这套新编的全集与以往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有什么不同,最关键的一点是:作为主干部分朱生豪的翻译是依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手稿》校订的,从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朱生豪,维护了朱生豪翻译的权威性。”

猜你喜欢

朱生豪莎剧工商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作品欣赏
重庆工商大学学科简介
论朱生豪的爱情观
重庆工商大学
天如愿地冷了,不是吗?
重庆工商大学
朱生豪与宋清如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一笑低头意已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