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迟:说不尽的家乡情

2014-04-29徐勇

文化交流 2014年5期
关键词:徐迟南浔湖州

徐勇

他从家乡南浔走出去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报告文学家、诗人徐迟诞辰一百周年。

徐迟曾用了66个水晶晶来形容他的家乡湖州南浔。鱼米之乡是水晶晶的。这个水晶宫一般的千年古镇,是徐迟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徐迟的出生就富有传奇色彩,在他的自传《江南小镇》(后改为《江南小镇—我的文学生涯》)中对此有如下叙述:“我家本也是书香门第,我也是出生在一个近代概念的教育实业家的家庭里。原先我们还比较殷实富足的。我的曾祖父徐延祺曾在紫禁城太和殿旁的军机处行走,在总理衙门担任至相当于内阁中书之职,专司向皇帝条陈有关外交政策奏章,可是绵延到我这一代,自我出生,并且直接因为我的出生,使得我家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巨大灾变,以至于倾家荡产,从此便一无所有了。”

徐迟的父亲徐一冰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践行“体育救国”的理念,1907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上海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体操学校。1909年创办中国第一本体育刊物《体育界》,同时主编《体育杂志》,徐一冰为中国体坛培养了大批人才,是近代中国体育改革和体操教育第一人。

徐迟出生于1914年10月15日,徐一冰闻听消息,赶回南浔。不久他就以变卖家产兴学的特殊方式,来迎接儿子的新生,可谓“奇侠之人”。

徐迟曾经就读南浔中学,是南浔中学的第一届学生,大学生活是在东吴大学度过的,后借读燕京大学。他在南浔中学有一位要好的同学钱能欣,在徐迟的《江南小镇—我的文学生涯》中有过生动的叙述。徐迟曾和钱能欣等同学结伴到莫干山宿营,那种青春的浪漫,多年以后仍让他心潮澎湃。钱能欣后来成为国民政府驻法国巴黎领事馆的领事,新中国建立后又是外交部国际问题专家。2003年3月,笔者曾去北京外交部公寓拜访过钱能欣,他向我谈起了徐迟,也谈到他是钱三强和何泽慧在巴黎领事馆结婚时的证婚人。

大学毕业后的徐迟来到上海谋生,和《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周围的现代派作家多有交往,在《矛盾》《时代画报》《妇人画报》等发表诗和散文。1936年夏,在诗人戴望舒的婚礼上,英俊的徐迟是男傧相。接着,徐迟和诗人路易士一起协助戴望舒创办《新诗》,徐迟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

徐迟的妻子陈松也是南浔人,1937年元旦他们在上海结婚。这段时间,徐迟著译勤奋,完成了《世界之名音乐家》《音乐家和乐曲的故事》以及小说《三大都市的毁灭》《武装的农村》。

1938年5月,他和戴望舒一家流亡香港,从重庆、桂林到香港,一路奔波,徐迟的抗战旅途尽管艰辛,却依然是丰富的,他曾赴昆仑关抗战前线采访,在桂林白虹书店出版诗集《最强音》,在桂林《诗创作》发表长诗《一代一代又一代》,出版散文集《美文集》。他还翻译了雪莱的诗《明天》以及《托尔斯泰传》(第一部:青年时期)《巴黎的陷落》《解放是荣耀的》《我轰炸东京》等。

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徐迟和马思聪在重庆通过周恩来见到了毛泽东,并获得了毛泽东“诗言志”的题词,郭沫若还题了长跋,是应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首新词。

辗转大江南北后,徐迟又回到了家乡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徐迟回到家乡,任教于南浔中学,教授国文和英文,同时担任教导主任。此前,他和董必武、乔冠华告别,董必武吩咐他:“安安心心办好学校,不要锋芒毕露,要搞好学校和地方的关系。”

从1946年到1949年夏天,徐迟执教南浔中学,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和翻译,这是他人生轨迹的重大转折时期。

《小篷船》的作者、诗人李苏卿在《我与徐迟老师》中写道:“我认识徐迟先生是在1948年秋天,我刚进南浔中学读初中时,他担任我们的英语老师。”那时的南浔中学聚集了一批文化层次很高的文人学者,如孙慎(曾任中国音协副主席)、蒋振鸣、郑明涛、杨光波等。

李苏卿印象中的徐迟:“他举止敏捷,精力充沛,稍瘦略高的个子,常穿淡色西装,双手老插在袋里,有时边走边吹着口哨。他英语精通,会话流利。常可见到他跟学校不远的天主教堂的爱尔兰牧师,边散步边用英语对话。

徐迟先生教我们英语时,上课很少说中文,开始阶段,他用英语问学生,常常使我们目瞪口呆。学生英语不准,他从不发脾气,总是很耐心地一遍一遍纠正。随着上课时间长了,同学们才开始习惯。”

徐迟很喜欢体育,这明显受了父亲徐一冰的影响,晨跑、打篮球、羽毛球似乎是他的日课,他还特别喜欢游泳,这些都深刻影响了他的学生。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体育运动。徐迟还指导学生排演陈白尘的《升官图》,创办《南浔周报》,宣传建设新南浔的先进思想,南浔中学洋溢着开放开明的人文氛围。

南浔解放前夕,1949年4月30日,徐迟与孙慎、郑明涛三人步行到湖州晟舍找到解放军某部的军部,与解放军政委常勇谈妥,然后电话通知南浔镇镇长陈国楷、水上警察区区长王志忠、南浔中学校长林黎元,前来军部,落实好所有南浔和平解放的事宜。南浔和平解放,这是徐迟对家乡的一大贡献。

其间,周恩来电令驻军全力保护江南著名的藏书楼嘉业堂,使包括拥有小莲庄、嘉业堂等重要文化遗产的历史名镇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新中国成立后,徐迟在国际新闻局工作,曾担任《人民中国》记者,写了大量有关抗美援朝、国家重点基本建设的诗歌、通讯和报告文学。1957年1月,徐迟担任新创刊的《诗刊》副主编,1961年离开北京,举家迁入武汉,到长江水利工地深入生活,写出了一批和长江有关的作品。

“文革”中,徐迟下放到干校。1976年,徐迟退休前,回到了家乡南浔,住在亲戚施振华家(施振华的母亲是徐迟夫人陈松的姑母,施振华为原《湖州日报》副总编)。此前他曾和李苏卿及施振华商量退休后住到湖州来。

这段时间,徐迟在李苏卿、施振华和张国荃陪同下遍游了湖州,道场山、韵海楼、爱山台、陆家花园、千甓亭、飞英塔、府庙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一次在道场山顶俯瞰湖州城,眺望太湖时,美丽风光尽收眼底,徐迟不禁吟诵起元代诗人戴表元的诗句:“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游览莲花庄时,他在莲花峰前伫立良久,对陪同的李苏卿说:“赵孟应该给他造座纪念馆,他的夫人管道升有首著名的词,这首词将来放进赵孟纪念馆里,不亚于绍兴陆游纪念馆墙上陆游为唐琬写的《钗头凤》,两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迟在湖州,走遍了大街小巷,还在志成路上的同丰楼吃了一顿饭,菜肴有烂糊鳝丝、炒虾仁和炒腰花等,品尝久违的家乡菜,徐迟吃得很开心。

此后的徐迟,因为新时期的到来,写出一批如《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绿》《地质之光》等轰动海内外的报告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徐迟由此被誉为“当代报告文学之父”。

尽管异常忙碌,但徐迟的心中依然牵挂着家乡,不时回到家乡湖州和南浔。他每次来都不愿惊动当地政府,但1991年9月来湖,知道的人特别多,除了他的学生,还有很多人慕名拜访了这位文坛大家。这次来湖州,徐迟瞻仰了陈英士墓,参观了碧浪碑园。

徐迟的最后一篇文章《家乡传来消息》也是写给家乡的,文中赞扬朱倍得辞掉镇委书记,创办老年城“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的事迹。

今天,老年城中的文园建起了“徐迟纪念馆”,展示徐迟的人生足迹和文学成就,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在徐迟的心中,家乡永远是水晶晶的。

猜你喜欢

徐迟南浔湖州
去南浔古镇
《莲花庄》《南浔古镇》
南浔,果真难寻
徐迟最后岁月的一页日记
论徐迟诗歌创作中的都市色彩
最有情义的你在渡口等着我
近代南浔宜园修复研究
徐迟永远十八岁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