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谍战剧流变过程中的审美发展趋势探析

2014-04-29徐笑菡

中国文艺家 2014年11期
关键词:谍战剧

徐笑菡

【摘 要】谍战剧三十年的流变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受众心理的改变,其叙事方式、故事结构与精神内核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谍战剧的审美体验的不断改变。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对谍战剧的三十年流变做出一个大致的总结;随后,从谍战剧三十年流变的角度切入,分析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受众心理对谍战剧的叙事方式,故事结构与精神内核的影响以及谍战剧创作中的美学关照。最后,争取从以上几个方面中大致归纳出谍战剧的审美发展趋势。

【关键词】谍战剧 发展流变 美学关照 审美趋势

一、绪论

由于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有很多,我们暂时把电影作品排除在外,单从谍战题材电视剧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 谍战剧出现的原因

谍战剧的出现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与受众的心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浪潮刚刚袭来,中国观众最先接触到的长篇电视剧,是例如《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这样的国外译制片。但部分青少年盲目模仿剧中的暴力段落,引起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该类剧目随即被紧急叫停。中央台也决定紧急上马中国内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可见,中国大陆的第一部长篇谍战剧是时代大环境造就的;此外,“文革”刚刚过去,谍战剧的出现承担了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强化受众政治觉悟的任务。

(二)谍战剧30年流变简述

首先,从《敌营十八年》到2005年的《暗算》,这期间,可算作谍战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谍战剧的创作套路比较传统、人物形象较为平面。这个时期的制作能力有限,制作过程中并未过多考虑电视剧的美学追求,并因为过于硬性宣扬某些政治理念与单一的故事形态在长久的电视剧竞争中败下阵来。

其次,是以《潜伏》为代表的第二阶段的谍战剧。这一阶段,由于美剧的影响,受众已然对传统的谍战叙事手段感到乏味。谍战剧的主要故事内容转向我方特工在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中深入敌后、与敌人斡旋、获取重要情报的故事,这样的任务危险性更大,感染力更强,也更为惊险刺激;在叙事方式与故事架构上,除了保留谍战剧紧张刺激的悬念冲突和惊险玄妙的情节推理,还增添了对人性、人际关系的描述,人物形象也不再是单一的完美英雄。随着《潜伏》的大火,谍战剧跟风现象愈演愈烈,“双胞胎”越来越多,在制作过程中的美学思考也越来越少,受众的不满和业界的批评也甚嚣尘上。

最后,是以《悬崖》、《红色》为代表的第三阶段的谍战剧。谍战剧的切入角度不断丰富,故事选材面广;人物形象从单薄的平面化、程式化的完美英雄变成了今天有血有肉的潜伏战士,虽是战斗英雄,但也会犯错,人物的情感更加丰富,对潜伏人员纠结、矛盾的角色与心理有了更多的呈现。

中国谍战剧的三十年流变,传达出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随之而变的审美倾向与趋势。

二、谍战剧不同发展阶段的美学关照与审美趋势

“不论在哪个发展阶段,惊险美学与游戏快感都是谍报剧一以贯之的美学特质,受众在快节奏、多线索的复杂叙事背景下参与“冒险”与“解谜”的审美历险游戏,以审美游戏深度体验和平年代人们对崇高的体验、对英雄的超越性想象。”[ 冯资荣,湖南广播电视台,《黎明前的黑暗》审美观照,艺海,2011(3)]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谍战剧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侧重的美学关照。

(一)关注视觉的美学追求

可以说,在谍战剧发展的第一阶段,创作者对作品的美学关照还停留在浅显的视觉领域,美与不美的范畴还停留在人的外貌、形象上。英俊倜傥的国民党官员与貌美婀娜的女特务总是谍战剧中阴险毒辣的存在。这种外表上的美衬托的是行为、信仰、精神上的丑恶,以美写丑的方法是带着思想教化任务去关照“美”的存在的。除此之外,对精神层面的“美”而言,创作者是通过没有过失的正面完美英雄形象来展现的,我方潜入敌后的特工是正气凛然的“帅哥”形象,而他们对信仰百分百的坚定,为革命理想毫不迟疑的奉献与牺牲,都是用来表现英雄美的叙事手段。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谍战剧的发展与时代的政治、文化和受众心理密切相关。谍战剧创作中对于美学的关照自然与受众的审美需求有关。上世纪80年代初期,压抑了十年的国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慢慢解放自己,对“美”的追求意识刚刚苏醒,还停留在视觉的范畴,谍战剧创作过程中对外貌美的关照与完美英雄形象的塑造契合了受众对“美”的追求与在当下还只具备简单审美能力的状况。

(二)关注形式的美学追求

在中国谍战剧发展的第二阶段,在美剧与港剧的夹击之下,在大陆电视剧市场的混战之中,谍战剧为了获得一席之地,想了许多办法。创作者对于故事架构、叙事手段的侧重显而易见。步步惊心的《潜伏》、恐怖气氛浓郁的《告密者》、被称为“中国版《越狱》”的《青盲》、节奏紧密线索铺排精巧的《黎明之前》,都是这类谍战剧的优秀代表。主人公在心惊胆颤的潜伏岁月中腹背受敌,凭借聪明才智与一两位“暗棋”同志相配合,总能谱写出篇篇英雄赞歌。而观众也在这紧张的节奏、环环相扣的情节中获得审美的快感。

这一阶段之所以重视形式上的“美”,是因为受众已然对传统的谍战剧类型创作习以为常,单调乏味的剧情已经不能吸引审美能力飞速提升的中国受众。注重叙事手段与情节架构的创作迎合了受众平日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及其对快节奏的情节、精巧的结构穿插、出其不意的“埋伏”的審美心理需求,从而使受众在影视创作手段组接起来的形式中,接受创作者发出的智商考验,从而获得“胜利”的优越感并感受到形式美的精巧之处。

(三)日常生活美学在谍战剧中的体现

日常生活的背后,是厚重的、丰满的、充满人性力量的人生,而这,正是美的源泉。艺术创作也正是一个将生活真实通过编码上升到艺术真实的过程,而后通过不同受众的解码,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

在中国大陆谍战剧的第三个发展阶段,这种对于日常生活美学的关照更加凸现了出来。2012年出品的《悬崖》正是这样一部凸显人性的好作品。主人公周乙是我党嵌入到伪满洲国稽查科的地下工作者,他面对的是经验丰富滴水不漏的敌人、不情愿参加地下工作刚刚怀孕被迫与他扮演夫妻的工作伙伴、为了工作与自己假装是亲戚的自己深爱着的妻子。该剧忠实的呈现了地下工作者的纠结、彷徨、恐惧、无助的真实心理。在真实的生活细节积累中将受众带入情境,并在这些细节中渗透着每个人物在当下的心理状态,这种尝试,为受众呈现了真实的潜伏生活,而这种真实也震撼了习惯于通过平面的人物形象和异彩纷呈的叙事手段、形式来接收故事的受众,这种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的美为受众展现了不曾关注过的英雄心理世界。

美学有关于理想,而审美则是对理想的一种追求。我们所说的理想,不是遥不可及的梦,不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因为理想的沃土是现实,而现实就是我们所熟知却不曾挖掘的、我们习以为常却总能出其不意的日常生活。

三、总结

时代的变革,会影响到大环境下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需求,而中国大陆谍战剧三十年的发展流变过程中,正是契合了时代的要与受众的需求。通过上文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在谍战剧的流变过程中,受众的审美趋势由最初的追求表面层次的“外形美”到期待被“考验”的对形式、节奏、结构的审美追求再到当前,随着生活趋于稳定而寻求更高层次的、在日常生活的力量中体验美、发现美的审美状态的这样一种整体态势。不难想见,中国受众对于谍战剧的审美期待越来越高,這对于创作者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可以拭目以待,看谍战剧在未来创作中的美学关照能否适应受众不断向深层次发展的审美需求(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Y屢帐跹Р縺Y屜肪缬胗笆右帐跹г海

参考文献:

[1]张晶,当代审美文化新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美]伊哈布·哈桑,后现代主义转折,王潮主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

[3]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金但愿,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3

[5]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

[7][法]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

[8][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9]李启军,理论穿行:从文艺审美到影视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猜你喜欢

谍战剧
朱一龙、童瑶主演悬疑谍战剧《叛逆者》
浅析新世纪谍战剧人物形象塑造
探望成战场,离婚夫妻上演“谍战剧”
探视女儿上演“谍战剧”,昔日夫妻暗战没赢家
新世纪以来谍战剧叙事策略浅析
《潜伏》在谍战剧叙事的“革命”
“中国梦”背景下谍战电视剧研究与创新
谈谍战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谍战剧的创新和出路
多重伪装,反观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