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绣艺术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2014-04-29宗雯

中国文艺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发展研究

宗雯

【摘 要】汉绣崇尚造型的完美,并以美好吉祥的寓意和深刻丰富的内涵为世人所传承。本文从人才、市场、社会、历史各方面阐述了汉绣的生存现状,结合现状分析了汉绣发展趋势,为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汉绣艺术;市场优化;发展研究;

汉绣主要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一带。2008年6月汉绣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影响远不如四大名绣,并且濒临灭亡。汉绣传承人为传承和发展汉绣遗产,提出市场化运营汉绣的想法,开展过不少关于汉绣的活动,成立了工作室,在武汉博物馆布置了展位,但是在市场运营方面未有名明显的表现。汉绣的绣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多局限于传统绣品类型,在今后的发展中应不断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人才,优化汉绣市场。

一、汉绣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民俗文化背景

在荆楚大地民俗中,汉绣应用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有生活用品、宗教礼仪、装饰品、戏剧舞台用品。丰富多彩的楚文化习俗为汉绣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汉绣不仅仅是刺绣,它承载着大家对幸福的仰望和对美的追求。

(二)時代文化影响

武汉受地理位置影响,是内陆城市中比较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还有受近现代的历史因素影响,这里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曾还是临时的督府等。受时代的影响,汉绣领域的部分作品明显受到西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基督文化特征、欧美审美方式、油画风格特征等等。另一方面,老汉口的市井文化对汉绣的绣品种类、艺术风格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老汉口使用绣品的市民人数不断增多,使得汉绣的类型逐渐丰富,满足不同行业人民的需求。

随着汉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武汉市政府近几年来为改善汉绣的社会生存环境不遗余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取得很显著的市场效果。

二、汉绣文化的现状

汉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已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汉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多个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不断深入了解汉绣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不断开发新的汉绣作品,让其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市场现状

2011年4月汉绣入住武昌昙华林,武昌区政府计划三年内将昙华林打造城湖北省汉绣产业示范基地。然而汉绣喜欢的人多,看的人也多,就是买的人少,而且目前销路有限,昙华林地理位置也不够理想,周边学生消费不足,旅游产业效益还有待开发,所以盈利也是不够理想,收入目前只能维持生计。2012年8月汉绣又被邀请入驻汉阳江堤街江欣苑社区非遗文化广场“百工坊”内。目前入住的两家汉绣绣坊,一家是汉绣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本荣的绣坊,一家是杨小婷第五个徒弟的绣坊石玉香汉绣坊。任本荣的绣坊因有政府采购、稳定老客户支持以及江欣苑非遗文化广场举办的一些活动引来的团体采购,另外还有与武汉非物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之签订的包销合同的保障,尚能维持。但是当下的“汉绣”行业市场仍未走向成熟,名气还未完全打响。杨小婷指出:“未来培养出来的所有的绣女绣的汉绣作品,将会经过楚风汉绣的品牌包装,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推向市场。高端主要通过龙头公司跟一些拍卖公司联合进行拍卖,进入收藏品市场,也可能会跟国外联合参加一些博览会,然后拿一些外单,高级定制一些国外奢侈品系列,包括汉绣服装。低端的就是开发一些旅游产品,为湖北各旅游景点开发具有旅游景点特色的汉绣旅游产品。”明确的市场定位将为汉绣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二)人才现状

现在绣娘稀少、艺术传承力量薄弱是汉绣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今年4月,湖北省总工会拿出100多万培养500个绣女,分五期,第一期100个已经招够了,即将进行培训。”杨小婷介绍,经过这两年的市场宣传和培育,现在已经有1000多个绣女。如果招到2000个绣女的话,这个局面就打开了。一个绣女每年绣一到两幅作品,一年下来将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从汉绣基地明年开始打造百家绣坊,进而将会走上产业化的路子。

湖北省多高校已开设相关课程,与汉绣基地联合办学,如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杨小婷为教授及导师,湖北大学组织汉绣基地学习等。在未来的汉绣发展中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利用高校专家人才队伍来推动汉绣的传承。

三、汉绣文化的发展

如今,武汉市场上流传多个汉绣的版本,并且武汉三镇多家政府部门都在张罗筹建汉绣博物馆,沉睡多年的汉绣在逐渐发展。在绣娘稀少的情况下,汉绣的产业化发展是否顺畅,未来能否恢复当年鼎盛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2012年,汉阳区政府打造武汉高龙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博物馆和刺绣馆结合起来,博物馆作为汉绣对外的一个窗口,刺绣馆除了出售汉绣作品,也是培养汉绣人才的一个基地。在未来的汉绣发展中要不断改革,以市场运营为导向,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发扬光大。

(一)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

所谓优势绣种,是指发展相对好的绣种。这些绣种长期兴旺,或积累了深厚的技艺功底,或形成了自己的优秀人才,或建立了良好的文化品牌形象,或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熟悉并且明确市场需求什么样的绣品,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1、优势绣种的特征

质朴的传统民间刺绣是最有代表性的绣品,其醇厚的民族特色,强烈的原生态视觉,与当下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们产生神秘向往感,使其成为了旅游商品,并且占有广泛市场。还有部分小绣种,因其民间风味浓郁,而成为旅游产品,或者成为被批量定购的某种工艺品,如刺绣鞋垫等。

高雅的四大名绣中的苏绣占有整个刺绣市场的80%的份额,它是这类刺绣的代表。苏绣自明清形成风格以来,因江南特有的地域和人文环境形成一枝独秀,现在普遍知晓的是其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欣赏品类刺绣,苏绣保留着最原始的装饰服装功能,大量服务于服装业,此外还开发有各种小件绣品,服务于家纺行业。苏绣因其高端艺术性产品的影响,带来的品牌效应使它占有了层次丰富的刺绣市场。

2、目标市场的策略

近几十年,武汉汉绣长期脱离市场,在刺绣领域未获得独有性地位。洪湖汉绣虽然成立了独立的绣花厂,在建国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到现在停产近二十年,也已经失去市场。现在的市场环境比较成熟,竞争相当激烈,开拓市场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汉绣目前分布比较分散,缺乏集中凝聚力,缺乏开拓市场的引导者。

汉绣艺术家杨小婷明确的市场目标策略是:“高端主要通过龙头公司跟一些拍卖公司联合进行拍卖,进入收藏品市场,也可能会跟国外联合参加一些博览会,然后拿一些外单,高级定制一些国外奢侈品系列,包括汉绣服装。低端的就是开发一些旅游产品,为湖北各旅游景点开发具有旅游景点特色的汉绣旅游产品”。

汉绣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但现在市场资源基础薄弱。开拓综合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在汉绣未来的发展中要整合优势根据市场条件细分市场定位,不断发展汉绣市场。

(二)汉绣文化在视觉傳达设计中的传承发展

汉绣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纹样而闻名,我省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设有“装饰图案”课程,其课程主要研究纹样特点的表现形式及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应用发展。将汉绣文化带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特点,从汉绣纹样的艺术特点、艺术特色形成原因、汉绣纹样的意义等多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深入汉绣基地考察学习,了解国内优势绣种的绣品特征,对汉绣目标市场的选定出谋划策,进一步推动汉绣文化的发展。

汉绣艺术历经漫长的积淀之后,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创作的创意源泉及宝贵财富。我们将汉绣艺术运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仅能最大程度的充裕及发展现在平面设计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同时也为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多元、多样化开拓了全新的发展方向。

结语

汉绣在清朝中期发展到鼎盛,此后在社会动荡中历经艰难走向衰落。由于人才的缺失,市场狭隘等因素汉绣产业处于未启动状态,汉绣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境地。目前,以出身汉绣世家的任本荣老先生、湖北省工艺大师杨小婷为首的一批艺术家,一直致力于汉绣的保护与传承,汉绣文化正走上复兴之路。目前,湖北省多个高校都有关于汉绣的研究,并开设相关课程。汉绣纹样依荆楚风俗文化之需,色彩浓艳,纹样装饰性强,构思大胆。研究汉绣纹样对艺术设计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与汉绣基地联合教学,结合现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汉绣文化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不断传承与发展。(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高杰.论汴绣发展的文化对策[G].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2]叶依子.汉绣流考[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12).

[3]冯泽民.汉绣历史沿革之探讨[C].武汉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发展研究
我国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突破
贵州高铁经济带发展研究
东北粮食物流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儿童早期工作记忆发展研究
北方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研究
论高职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关系
互联网思维下零售业发展研究
略谈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