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

2014-04-29丁艳秋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矛盾

丁艳秋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又是十分重要的就业群体。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成为制约高校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总结就业结构性矛盾现状,分析造成矛盾的成因,提出缓解矛盾的主要举措。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结构; 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143-001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质量与结构性矛盾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必须重新审视,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予以深入研究。

1.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矛盾突出

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与就业意愿的岗位,但从目前来看,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不高,临时就业、隐性失业的占较大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岗位需求和高校畢业生的供给不匹配,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而高等教育虽然进行各方面的尝试与改革,但力度不大,其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基本符合社会需求,但就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等方面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造成用人单位“招聘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矛盾突出。

2.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状况

2.1社会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专业结构存在偏差

高校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没有充分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文、经、商、法、管等专业规模扩张过快,而市场需求较大的工学专业增加有限。技术岗位的人才供不应求,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2.2高校在专业、职业教育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

一是高校在专业理论课的知识方面与实际生产中的新型理论、技术存在差异,知识结构陈旧,更新速度慢;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很难适应用人单位需求;三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欠缺,造成对工作缺乏钻研精神和分析能力,上进心和学习力不足。

2.3高校毕业生就业摩擦性矛盾趋重

就业摩擦性矛盾是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相互寻找和适应岗位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并在完全相互适应前产生的矛盾,这是制约就业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因控制生产成本等原因,希望新人很快能用、好用,毕业生往往工作几个月就走,用人单位的人员流失率高,部分制造业、建筑业单位的毕业生年流失率甚至超过50%,岗位的磨合期延长、前期基本培训的增加,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新员工成本上升,从而不得不考虑降低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而毕业生需要身份转变的适应期,且生活成本较高,迫切需要一个比较满意的收入,从而造成双方的相互不满意。

3.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成因

3.1高校体制改革跟进慢

目前,高校作为双向选择桥梁的作用未得到有效体现。一是专业设置难以摆脱“上专业易下专业难”的窘境,毕业生产销渠道不合理;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未有突破性创新,重理论,轻实践,抑制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难以适应社会全方位、高素质要求;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捕捉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

3.2就业观念陈旧

高校毕业生传统的不理智就业观念也是形成结构性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盲目乐观,认为经过高等教育学习,肯定可以找一个满意的工作。二是盲目悲观,一些毕业生主观臆断一些不合理假设,如专业不对口、学习差、没关系等,不敢参与竞争。三是家庭的不正确引导,导致主动性失业率日趋增加。

4.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路径

4.1加速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转型

一是努力转变办学理念。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学科划分标准进行定位,确定自身的位置,区分精英和大众化教育特点,客观分析显示条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制定合理实施规划,协调发展,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质量并进,培养多样化社会分工所需的不同人才。

二是不断改善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应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掌握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确定专业和课程设置,形成由就业进展到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着重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型专业建设,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前沿化;强化课程,及时调整适应市场变化,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将就业、创业指导纳入必修内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诚信意识教育;面向实际需要增加课程资源,提高实用性,让学生接触多方面的综合性知识。

三是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大众化教育的需求,以就业创业能力、综合素质提高、健康人格塑造为中心,着眼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4.2开拓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一是实行“开放式”办学。采用校企联合办专业、开课程、共建实习基地等举措,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指导,增加实习实训,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以人才需求为中心,带动人才培养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性循环。

二是开展“订单式”培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三是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沟通,推进高校教师、学生科研成果在企业的转化,促进科研型学生面向实践就业。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组织教师进入企业培训,拓展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提升毕业生的能力。

4.3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

要把就业指导课贯穿大学教育,建立从入校到出校的完整就业指导体系,通过入学心理测试、职业生涯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对自身做出客观评价,为其多提供了解社会、市场的机会,加强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做好未来职业定位和规划。

4.4建立区域产业人才预警和储备机制

政府部门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进行科学统计分析,注重新特产业人才资源需求调查统计,对岗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和发布,引导毕业生合理流动。强化高校专业及层次设置的宏观调控,对专业建设和市场供给进行调查、规划、调节,指导、规范高校专业和层次设置。结合本地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人才储备机制,本土人才培养和优秀人员引入并进,建立良好的毕业生人才培养和储备体系。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