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
2014-04-29朱景芳
朱景芳
摘 要:目前音乐活动越来越得到孩子们的喜欢,音乐老师也比较喜欢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在音乐活动中引领孩子们走进音乐的殿堂,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活动; 培养;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87-001
目前,音乐活动越来越得到孩子们的喜欢,音乐老师在教学中也比较喜欢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但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我们在音乐课堂上的活动设计主要存在几个现象:1.活动的目标不是很明确。2.活动单一。3.活动之后,缺少对学生音乐能力,素养的提升,缺少归纳提升与整理。
基于这样的现象,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音乐课堂教学中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领孩子们走进音乐的殿堂,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转变教师在音乐活动中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与学生志同道合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中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孩子们参与的激情,创设平等的氛围,让孩子们乐学。教师还要乐于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二、创设多元的音乐活动
音乐是积发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音乐课设计的活动要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我们的活动也要有所不同。今年我带的是三年级和五年级,有时我设计的活动在五年级开展的很好,可是在三年级用,就没有理想的效果。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规律不同,他们积累的经验不同,就要求我要把原先想好的活动,设计的再简单些,再富童趣话一些。所以要设计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这些音乐活动要做到以下几点:
1.贴近学生生活,源于学生生活。
2.形式的多样性,律动中,游戏中,音乐接龙,动静结合。
3.面向不同层次水品的学生,差生与好生不同的收获。
在三年级的第一课中,出现的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我就采用行走的活动方式进行解决的,通过活动,孩子们很清楚的知道四分音符是一大步,而八分音符是两小步。即一个四分音符是两个八分音符之和,当我在国庆长假之后再问及他们的时候,孩子们能很兴奋准确的告诉我。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这个行走的活动虽然花了我一节课的时间,但让孩子们深深的记住这一概念,我又觉得值。对于我将要讲的十六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关注音乐活动中的细节
活动中的细节包括道具的准备,活动当中学生情绪的调控以及对活动过程的关注。苏教版三年级上的《音乐是好朋友》,这一课其实很不好唱,主要是枯燥,旋律也不是很好听,如果按平时的听唱法,孩子们会觉得很无趣。我是这样设计与准备的,我就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音符的头饰,课上我是先通过一个小游戏开始的,我展示了一只小羊和一只长颈鹿他们脖子上各挂了一块黑板,上面写了要求,一个是看手势,听琴声,找朋友,这个朋友就是我给他们准备的头饰。另一个是听琴声,找手势,唱一唱。我让孩子们选择,因为出示的是小动物,孩子们很喜欢,很快进入状态,在他们的听音过程中,我让他们听的音就是歌曲第一个乐句里的音,通过听和我手势的提醒,孩子们还是能很快的听出。因为还有奖励——头饰!再让这些戴头饰的孩子按听音的顺序排排坐在孩子们的前面,这样第一乐句就用不一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再让其他的孩子们看着戴头饰孩子们的头饰把音连起来试着唱一唱。这时老师的琴随孩子的认音一并响起,是孩子们的希望。之后播放这一乐句的音响,让孩子边听边设计动作动一动,跳一跳。任由孩子们的想象和律动,最后老师也要拿出方案来,我是让孩子们取下红领巾,左手拿红领巾的一头,右手随音乐一个音一个音的抹,以一小节三个音为一次,从上往下,四小节,也就是抹四轮,每轮抹三次。熟悉之后老师完整的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做这样的律动,不一样的音乐时要安静,保持不动的状态,很自然的将第二第三乐句引进。而且知道第三乐句与第一乐句是相同的。这样不仅巩固了第一乐句,还了解了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
四、关注音乐活动后的提升
学生的收获才是设计音乐活动的最终目的。苏教版五年级的《祝你快乐》这一课也是比较难上的,如果你一开始就给他整体的感受,他似乎坐不住,因此我是先把作品分段聽的,主题音乐的旋律在教室响起,并在老师的带领下随音乐在座位旁踏步,拍手。来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以及欢快,热烈的情绪。踏步之后让孩子们创造律动的动作再次感受。依据孩子的智慧,老师将他们的动作进行有机的整合,编一套律动操,如课件中出示的那一段,但一定要孩子们先动脑筋,不是简单的给与拿,而是在孩子们动脑之后的产物,虽然你已知道,或者说你已设计好。通过踏步和律动,知道第一段是由八个八拍组成,旋律也能朗朗上口,再设计一段视唱,这样丰富的活动,孩子们对第一段的旋律还能记不住吗?之后出现第二段音乐,先用划旋律线的方式感受第二段的优美,舒展的情绪。之后还可选择继续编创律动的方式来表现第二段音乐。第三段音乐可以用模仿乐器演奏的方式来感受情绪的变化。通过分段的欣赏与律动,再完整的欣赏全曲时,孩子们的脑中,心中都有了旋律的记忆,这时老师可以准备若干字母卡片A,B,C。让孩子们排列出每一乐段出现的次序,从而了解回旋曲式这一曲式结构。
关注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走”进来,不仅表现在语言上、眼神里、动作中,更重要的是在设计的活动中。
语言上,友好并富有激情与煽动性。眼神里,课堂中我常常用赞许的眼神,鼓励的眼神启示孩子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动作中,给孩子一个及时的拥抱,是给孩子莫大的关爱。抚摸孩子的头或者背部,亦是给予鼓励和表扬。
音乐课堂当中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引领孩子们走进音乐的殿堂。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