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加减减”玩转音乐

2014-04-29米嘉婧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问题

米嘉婧

摘 要:现代学习方法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便形成了学习的动力和起点,同时它也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末。特别是探究性学习更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音乐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着力改变学生学习音乐的学习方法、方式,笔者结合“同课异构”的教学片段实录,阐明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关键词:自主探究; 问题; 叠加和融合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2-059-001

在一节名为《田野的召唤》的音乐课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節奏型的变化,从而体验不同的情绪,并在这一基础上自主创新节奏型,此举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描述]

1.感性体验,对比“快乐”

刚刚欣赏完一首柳琴独奏《春到沂河》,学生们显然还沉浸在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之中呢,我的提问随之而来了:“春天到处都有快乐的声音,这儿正好有一个,你能来读一读吗?”,按照屏幕上出示的节奏,学生丝毫不费力准确读出了“梯里通巴”,在老师的质疑中:“咱们读的这个声音足够快乐了吗?”学生们陷入了短暂的思考,很快他们中的大多数摇了摇头,老师及时抛出了下一问题,请同学们换一种读法,如何读?一反常态,不用眼睛看,先用耳朵听老师拍奏的节奏型,再将“梯里通巴”按照老师拍奏的节奏型读出来。刚一读完,学生就明显兴奋了起来,显然,通过比较他们明显感受到了哪一个是“更快乐的春天的声音”。这一环节着重通过引导孩子亲身参与与体验,感受、分辨不同节奏型带来的不同情绪。

2.理性分析,寻找原因

我清楚地知道光体会到快乐还是处于感性阶段的,只有将其上升到理性阶段,才能“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于是又一次发问:“为什么换成这样读,你就觉得更快乐了?”学生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节奏中多了附点和休止符,为了使学生对于休止的长短时值有一定的概念,我又乘热打铁问道:“这是几分休止符?有了这样的休止符哪个字就更短了?”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准确回答显然在告诉我他们非常清楚了。此时的我及时总结:“同学们找的很准确,由此可见休止符能起到停顿跳跃的作用,使我们的春天更加快乐。”

3.加减组合,剖析节奏

“咱们一块儿给这个快乐的声音谱上音高吧!”在老师琴声的带领下,学生们慢速唱出了曲谱,又将“梯里通巴”放入旋律中与老师进行了接口唱,学生们完成的准确到位。此时老师又抛出了一道加减算术题“变短了的‘通字,原本它是一个四分音符,为了使它变快乐,咱们把它分成了( ?)+( ?),所以才变短的?”经过之前的铺垫,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易如反掌,在他们的口述下,我完成了板书 。

4.举一反三、自主创作

“这儿也有一个乐句,你能用同样的拆分方法使得它也变得快乐点吗?”经过了旋律的熟悉和一段时间的思考,学生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拆分方法——将旋律中所有的四分音符全部拆分成八分音符与八分休止符,经过自己的创作再次演唱旋律,孩子们显得兴奋而小心,每一处的停顿与每一处的跳跃都完成的恰到好处。

在接下来歌曲《田野的召唤》的学习中,学生们情绪饱满,演唱投入而热情。

[案例评析]

1.多种方法手段的运用,万变不离其宗

通过上述的一个教学片段描述,很快就能从其中发现,其实这就是一个老师在帮助孩子们解决节奏难点的过程,如何做到节奏准确、声音恰到好处,最终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呢?

新课程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所以老师再也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教科书的忠实执教者,而是与学生、家长等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多边的手段为我们搭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性循环,它使得学生的“学”更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而老师的“教”则被赋予了更多灵活多变的色彩。通过“体验”,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通过“模仿”节奏型,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通过“探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发展创造性思维。无形之中就已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老师明确知道,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最终的目的还是回归到音乐中来,为音乐要素服务,为解决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而服务。

2.不同层面课程目标的叠加与融合

音乐课程的总目标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部分组成,看似彼此独立没有任何的联系,实则相互关联不可或缺,作为知识与技能的节奏掌握,如果就是老师说一遍,学生跟着练一遍,没有各方法的支持,能被孩子们接受吸收吗?没有情感的体验,没有不同节奏型带来的声音对比,学生还会对一个看似简单的“梯里通巴”读上数遍吗?在考虑到上述种种后,老师将这三方面有机结合,时而请学生们亲身参与稍稍体验感受下,时而引导再练习,给学生一点技能技巧,时而设定新的问题,请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设法解决,在交互和叠加中,学生的情感得以丰富,音乐的技能得以锻炼。音乐课在目标叠加与融合的带领下得到大幅度的丰富。

3.自主探究,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与目标教学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不谋而合。本节课中节奏的掌握是重点,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也能参与到节奏练习的环节中来呢?按照以往的方式,也就是老师“给”学生“拿”,我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一些,并且使他们明白老师给的是什么,再请他们也“给”一些呢?我明白,这样的“给”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开放的探究空间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之上的。“给你一段旋律,你能通过拆分使它们也变快乐点吗?”有了知识经验做保证,有了之前成功的体验,有了小试牛刀的机会,学生当然想试试。而此时老师给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与技能,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所谓学习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再是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问题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