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现代女性文学话语权下的女性主体意识

2014-04-29杨皓翔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意识

摘 要: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写作特点是集中性与多元性并存。女性作家多是写城市与乡村中的女性生活境遇,从中可以看出女作家写作时对女性自身在社会中的处境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与审视,建构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女性主体意识。

关键词:女性文学;女性话语权;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杨皓翔(1979-),男,陕西商洛人,200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武警工程大学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讲师。

[中图分类号]: 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1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女性文学是非常式微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女性文学是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契机,广泛受欧美女权主义兴盛及其作品、文艺理论的影响而产生,20世纪30-40年代,丁玲、萧红、冰心、张爱玲等女作家,为女性文学主题做了较为深远的探索。建构现代女性文学话语权下的女性主体意识,成为那个时代独有的女性文学风景。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始点中国的现代文学,包含着广泛的文学样态,其中的女性文学随着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作家们通过自己的視角,审视女性自身的内部与外部世界。在“民主”与“科学”两大主题的冲击下,中国原有封建体制分崩离析,这一时期女性文学中对生命不自由的感受,充分证明了中国女性在受压抑数千年后,女性自我价值尊严渐渐开始觉醒,并希望获得社会认可的相对独立女性主体人格,并以之来审视社会发展现实中的自我存在。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作家的思想深度被特殊时代背景和生存境遇限制了,使她们和笔下主人公普遍都无法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思辨,无法在正视绝望还是在反抗绝望的过程中,完全自由的跳脱出来,为女性文学话语留下无尽的遗憾。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作为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萧红的《生死场》中女性的身体是被使用,被咒骂,被毁坏,以及被扼杀,但是她仍保持了对现实不屈抗争的姿态。在冰心的《小桔灯》中,一个极为平凡、贫苦的农家少女,她的所言所行蕴含着内在的心灵美,情操美。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拿自己做赌注博取范柳原的爱情,女性没有能摆脱依托男人求生存的状况。通过这些女作家的作品,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文学,所反映出来的时代女性对尊严等权利的追求与实现是艰难而痛苦的,因此在女性作品中话语的构建上显得极其无奈与悲哀。

“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1]。女性自身介入社会公共生活的程度,实际上是体现女性思想素质,表现女性解放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随着封建社会的覆灭,原有束缚女性的“妇德”道德体系的崩塌,女性解放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先进思潮,女性话语文学才真正地开始大量表现女性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使女性参与社会生活,改变自我形象,重塑女性意识成为独具特色的女性文学母题。

中国现代文学时期的女性文学对女性自我意识形态的描述,摆脱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定化模式,女性文学中女性话语的建构是对男权话语的极大挑战。数千年来,女性个体由于历史发展的因素,造成经济政治地位的低下和文化层面的缺失,被迫成为男性社会的附属品。“女性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2](P309)“ 因为她认识把握和发现周围世界的自由越小, 她对自身资源的开发也就越少,因而就越不敢肯定自己是主体”。[2](P324)现代女性文学话语权下女性主体意识的表现,主要是在个人尊严、女性心理和审美自主发现等方面确认女性自身的价值。只有发现女性话语本身所蕴含的内容丰富性及典型灵魂性的审美特质,才会赋予女性文学写作的空前自由和文体的舒展,彰显女性话语权发掘出现代女性自身的本质存在。

中国现代女性踏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探寻人生的哲理,是抱着极大的信心和热情满怀豪情地要为社会服务,凸显独立之人格。“五四”时期,新女性怀着“不仅仅作个女人,还要作人”[3]的理想,走向社会。可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层层阻碍中,女作家品味着生命不自由的苦痛,这一切的努力、失望、希望都在“五四”女性文学中留下了清晰的足迹。“五四”女性文学执著于女性自我情怀的特有表现,女性话语的构建是对女性价值的肯定,在对女性情怀的书写中,虽有纯真、柔美、充满希望的女性特质,但也弥漫着淡淡的悲哀时代气息。

中国现代新女性形象的产生,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逐步形成并愈加鲜明起来的。“以女作家切身体会来描写女性经历” [4]的女性话语文学,在描写新文化时期新女性成长经历的过程中,饱含着令读者感到亲切、使作品充满勃勃生机的气息,这就是女性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中国现代新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正是在社会制度、城市经济、阶层结构和自我意识未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境下,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正式发端的。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家庭、所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上册》[M].人民出版社,1972.5

[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 庐隐:《今后妇女的出路》,《庐隐选集·上》[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5

[4] 于青,苦难的升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1

猜你喜欢

女性文学女性意识
试论中西方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
明清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从安吉拉·卡特的作品看文化重塑与女性文学的创新性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玫瑰门》中司绮纹的女性形象分析
论藏族三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