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西方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

2017-02-09赵伟华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女性文学中西方研究

赵伟华

摘要:性别理论与女性主义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女性基本权利的维护,能够帮助女性解放思想,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本文首先对性别理论和女性文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讲解,然后分析了社会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的关系及研究的意义,最后对中西方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的差异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中西方;性别;女性文学;研究

性别理论最早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传到我国,一经传播就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积极践行,经过不懈的努力,西方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在国内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借由西方文学成果来评价国内性别主义与女性主义取得的成果是当前最为常见的形式,所以有必要对中西方的性别理论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不断丰富我国女性文学的内容,促进我国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概述

(一)性别理论简介

从生态学上来讲,男女性作为社会中的共同存在,拥有相同的主权地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扶持,共同组成人类群体,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男女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该是和谐、平等的存在[1]。但是由于男女性体质与耐力等方面的差异,以男性为主导的男权主义社会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随着男性的优越感逐渐膨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极大的破坏了原本的平等与和谐。直至20世纪,西方女性逐渐意识到男性社会对自身利益的不利影响,为了有效维护自身权利,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她们掀起了维权主义活动,“女性”作为政治命题登上历史舞台[2]。为了提高女性维权抗争胜利的机率,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学术界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性别理论,主张在现有的生存环境中女性的权利和性别能够得到法律、社会、朋友等的认可,它是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着手点,是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也被称为女性解放主义,主要指的是作者是女性或反映的是女性性质的文学作品,它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分支。女性文学主要伴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兴起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将女性作为审美和研究的主体。在这一社会视角下,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女性文学作家,她们以性别作为主体意识,从性别角度关注女性的命运、女性的感情世界,能够充分表达女性的诉求,展现女性的魅力,同时能够完善人性,将女性内心活动完美的展现。

二、社会性别理论以及女性文学研究的意义

(一)为女性学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将性别在社会学上的定义转化为文学以及意识形态,能够将其与生物性别分割开,从而为女性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女性学科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找到历史原因,从而为批判父权主义社会提供了依据,更加有利于女性主义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3]。另外,通过对女性历史地位的研究,能够有效推翻男性文学中女性的虚假形象,提供更加真实的信息,方便后来人的进一步研究。

(二)对于各类女性形象摆脱悲剧的宿命提供了可能

在传统的性别概念里,女性对自己权利的认知较浅,权利维护意识较弱,从而导致好多悲剧的产生,而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主义的发展则为各类女性摆脱痛苦遭遇提供了可能。虽然性别是天生不可改变的,但是不同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改变的,人人生而平等,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摆脱社会文化以及另一性对自身的偏见[4]。社会性别论鼓励女性勇于争取自身的权利,敢于与社会不公平现象作斗争,让她们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定义生存的意义,从而使她们唤醒内心的自我维护意识,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避免她们再次受到伤害。

(三)增强了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性别理论的落脚点是“性别”,既是性别,就有男女之分,所以性别理论就是以其中一性为参考,而另一性为主体的研究,所以要进行女性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对男性及其文学的参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范围,深化了女性文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其以女性为主体但又不仅仅局限在对女性的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方式能够使人类更好的了解两性关系[5]。将男性文学与女性文学相结合,进而对社会的、历史的和心理的审美等进行深刻的解读,这正是女性文学研究的最根本的目的,同时也是性别理论存在的最大的意义。

三、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关系

作者在进行文学塑造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的社会性别带入到文本中,影响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和说话语气,所以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文本中有关于性别塑造的方式和角度,这也就是学术界里常提的性别视角。

之所以叫做“女性文学”,一方面是由作者的性别相关,而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大多数女性文学作品围绕的主体是女性权利的诉求和女性利益的追求。单一、片面的阶级分析不能对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进行解析,无法体会文章的内涵,所以性别理论与阶级分析并不相同,性别并不能代表某种价值观念,不能用来解释社会现象,而且它也不是价值尺度,不能简单化的概述,性别只是女性文学研究的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和视角,它决定了写作者所关注的话题和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性别视角规定了作者要关注什么和不要关注什么[6]。另外,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视角上,随着女性文学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较多的女作家,她们的成长和发展展示了更多有意义和充满挑战性的性别理论问题,这对于性别理论的研究和女性文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中西方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的差别

从本质上来讲,中西方性别理论与文学主义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政治结构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女性文学及其外部表现上存在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性”宿命的生成之路不同

相较于男性权利的逐渐增大,女性权利在逐渐弱化,在此背景下,男性作为“第一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而女性则沦落为“第二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女性“第二性”的生成之路存在差异,西方女性“第二性”的产生主要基于政治因素,进而上升到伦理问题,而中国“第二性”的生成之路则正好与西方的相反,最早是因为伦理问题,女性的地位逐渐下降,形成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最终成为政治问题。在西方,希腊城邦的建立降低了血缘关系对人的影响,确立了以地域为主体的政治关系,在当时的法律中规定,女性与奴隶不属于公民的范畴,在此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第二性”地位逐渐呈现,随后,工业革命的变革推动了女性阶层的觉醒,她们意识到只有自我肯定才能提高在社会中的地位,争取应有的权利,由此,女性主义由政治强制转化为伦理自觉性。而在中国,自夏商周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家族制,血缘关系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由此形成了伦理意识,随后,家族继承制以及兴邦制度的兴起将伦理性向政治性方向转变,将女性的“第二性”纳入政治治理的范畴。

(二)性别群体相互关系的认知不同

由于历史发展背景的不同,导致中西方在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的世界观里,他们认为世界是二元对立的,即强调两种事物之间的矛盾性,运用到人类社会中主要体现在男女性之间的关系上,他们认为男女性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是对立与分性,两者之间应该有不同的分工和社会地位,不断激化两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女性维权运动的兴起。而在中国,更加重视的是事物之间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一元的,反映到男女性关系上则表现在两性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古代社会中,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较强,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高,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男尊女卑现象较为严重。但是,在中国社会中具有调节这种不平衡的因素——“孝”,孝调和了两性之间的冲突,让女性从潜意识里接受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在中国很难发起大规模的女权运动,而中国“第二性”的主张主要借鉴于西方国家的思想,但是与西方国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更加强调“卑从”,即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卑贱的地位。

(三)中西传统女性观具有差异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所形成的传统内部女性观存在一定的差别,即对女性的社会地位、身份的认知不一样。从整体上来看,中西方传统女性观具有一定的共性,都是男尊女卑,女性的权利不被重视,甚至有意的被弱化,但是从文化产生的背景来看,中西女性观又呈现不同的形式。西方的传统女性观来源于希腊文化,普遍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具有对立的关系,从社会的角度看,女性是违背上帝意愿的存在,具有罪恶感,而相较于男性来说,女人过于感性,缺乏神性,对于男人是有罪的,这种思想奠定了女性卑微的地位。在中国,一直营造的是男尊女卑的社会氛围,是在一元文化中形成的,所以伦理色彩相较于政治因素更加浓烈。

(四)女性审美范式不同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中西方对于女性的审美范式也有所不同,在西方,对女性的塑造主要采用的“超实”的手法,西方文学里的女性形象一般同时兼备和谐形体美与神情精神美,是比较理想的存在,能够满足西方男人的精神需求。而中国则更加注重写实的手法,即刻画的女性形象更加真实可靠,与当时社会的女性形象贴合度较高,但是与当时的儒家思想相违背。这两种塑造形式都是文学想象的产物,同时兼备男性审美意识,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产物。

(五)中西诸种女性文学形象不同

女性文学里对于女性角色的定位无外乎母亲、妻子、情人等,中西方对于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母亲是最为特殊的女性形象,作为女人,她们依然必须遵循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需要依附于男人生存,但是作为母亲,她具有养育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赢得子女的尊重和爱戴。中西方对于这种尊敬与爱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西方国家,子女对母亲的爱戴主要依赖于血缘关系,并没有社会制度的制约,而中国一直强调“百善孝为先”,从道德和伦理上约束子女的行为,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所以这种既高贵又卑微的社会形象成为了母亲最主要的形象代表。

五、结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的权利意识逐渐苏醒,她们渴望突破社会大众对女性认识的桎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中西方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的不同,中西方的性别理论仍存在不小的差异,只有在差异中达到互识、互证,才能在共同的平台上实现中西融合。

参考文献:

[1]朱丽.欧美女性主义文学专题研究——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发展述略[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46-149.

[2]刘思谦.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J].文艺理论研究,2003(1):9-19.

猜你喜欢

女性文学中西方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明清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