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方法

2014-04-29吴耀文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诊断

吴耀文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我国是再障的高发地区,了解其病症表现,明确再障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及早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提高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72-02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征候群。临床上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检查用于确诊再障。再障罕有自愈者,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亚洲高于欧美;发病年龄见于10-25岁及大于60岁两个发病高峰,没有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我国是再障的高发地区,曾经一度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属于一种致死性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分型更为明确,再加上免疫抑制治疗和骨髓移植技术的进展,再障的生存率正逐步提高。因此,明确再障的诊断治疗对于及早确诊及早治疗都有决定性意义。

1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

1.1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国际上分为轻、重兩型,我国的分型是急性和慢性。

1.1.1 急性再障(重型再障Ⅰ型,SAA-Ⅰ) 急性再障起病急骤,进展快,病情凶险。严重感染和颅内出血多为急性再障致死原因。

1.1.2 慢性再障(CAA)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长,外周血象下降未达到重型再障程度。因此,贫血、出血和感染程度不及重型再障严重。但由于血象下降程度不一,因此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1.1.3 慢性重型再障(重型再障-Ⅱ型,SAA-Ⅱ) 慢性再障如病情恶化,随着病情进展,外周血象下降到一定程度达到重型再障的标准即为慢性重型再障。临床表现不如急性再障凶险。

1.2 按病因分

1.2.1 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其特点除全血细胞减少外,尚伴有多发性先天畸形。如头小畸形,小眼球,斜视;约3/4的病人有骨骼畸形,以桡骨和拇指缺如或畸形最为多见;其次为第一掌骨发育不全、尺骨畸形、皮肤片状棕色素沉着和咖啡奶油斑、耳廓畸形或耳聋。部分病人智力低下。半数以上男孩生殖器发育不全。家族中有同样患者。

1.2.2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小儿时期较多见的贫血之一,此类贫血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春期人群较多见,有病毒性肝炎、药物、化学毒品或射线接触史。一般无性别差异,继发于肝炎的病例则男性较多。

2 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分析

2.1 长时间接受电离辐射 如X线、γ线或中子等,由于这些辐射能够穿过细胞,会损害人体造血干细胞,从而破坏人体骨髓微环境,长期接受电离辐射会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2.2 化学毒物 化学毒物中的苯类及其衍化物是造成骨髓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苯是一类脂溶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容易沉积在体内含脂肪丰富的器官组织,如骨髓中。苯中毒的机理主要为其代谢产物会作用于机体的造血组织细胞,损伤染色体,引起造血功能障碍,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2.3 病毒感染 临床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毒主要为肝炎病毒,研究发现病毒性肝炎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系,尽管其发生率较低。病毒性肝炎中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肝炎病毒目前还未确定,其致病机理也不明确,但可能与肝炎病毒可抑制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染色体畸形,并破坏骨髓微循环有关。

2.4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素、四环素等,也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2.5 其他因素 如妊娠、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患者也可继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3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症状表现

再障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的降低,并由此导致的贫血、出血和感染,由于临床不同患者血液三系下降程度不同、再障的类型也有一定区别,所以各个不同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也不一样。

4 诊 断

临床上,若查出患者全血细胞减少,此时应考虑再障的可能,症状典型者,一般不难诊断,但对于有些临床表现不明显的不典型患者,或者再障合并其他临床疾病者,诊断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医者,应当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关于职业的询问,有助于了解可能的潜在的致病因素,并全面细致地进行体格检查,对于临床上出现的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易感染倾向患者,如全血细胞减少,查体又均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应考虑再障的可能性。

先天性再障的临床表现为发育迟缓甚至畸形,皮肤黏膜白斑、色素沉着等,对于这种情况也应考虑先天性再障的可能。

4.1 血液检查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血液学检查,主要计数外周血全血细胞,查血结果满足以下2项即可诊断:①血红蛋白<100g/l;②血小板<50×109/L;③中性粒细胞<1.5×109/L。

4.2 骨髓形态学检查 临床对于怀疑再障而检查不典型者,应行多部位、多次穿刺和活检,施行骨髓液涂片和骨髓活检是诊断本病最重要的依据,但在运用此种方法时应注意,在行骨髓穿刺时易混入血液,稀释骨髓,影响诊断,另外,在疾病早期,细胞的形态还不典型,也不容易确诊。

除此之外,还需经行病毒学检查、自身抗体及血清叶酸检查等。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23.

[2] 刘秀芳.骨髓活检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诊断价值[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8,4(2):78-79.

[3] 童向民,王剑超,金洁,等.骨髓涂片结合活检对血液病诊断的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3):151-152.

猜你喜欢

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诊断
调血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23例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浅谈猪喘气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在当代汽车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免疫抑制剂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