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汉文化双向导入研究
2014-04-29宋艳艳
宋艳艳
摘 要:语言与文化不可剥离,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机制。一种语言反映一种文化,同时一种文化可以通过一种语言体现。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需有机结合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本研究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失衡现状出发,积极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导入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失衡;双向导入;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5-0058-4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4.02.014
全球一体化进程及多元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充分了解外国语言文化知识,体验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是交际双方有效表达和理解信息的必要前提,也是交际有效性和顺畅性的良好保证。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言文化的学习不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外在现实的需要,同时也是语言的本体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语言教学的同时,还要重视相关文化内容的开发和导入。
1 . 语言与文化
1 . 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1)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脱离文化的语言便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语言。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失去了其包含的文化内容,语言便不能独立存在。(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建构起来的文化世界储存在语言之中,即前人通过语言记载下的各项成果来向后世传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3)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并促使人类取得更大的进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学习语言和学习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
20世纪初以来,语言学家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并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必须把语言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并把语言研究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Lado Pobert(1957)曾说:“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一些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正是由于文化与语言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帮助学习者充分理解语言内容背后的文化意义。
1 . 2 文化素养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跨文化交际学阐明了语言—文化—交际的关系、文化的内涵、交际原理、交际能力、文化差异等一系列概念。跨文化交际学原理表明,教授外语的理想目标是让学习者能够使用所学语言在目的语的文化语境中以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方式进行交际,即培养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在1972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了交际能力概念。Hymes认为交际能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语法性、適合性、得体性、现实性。他强调,交际能力不仅应包括语法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判断能力。可见,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交际,而且是文化交际。交际者对外交流时有时会不知所言,原因就在于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影响到语言的理解。如果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不注意母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语言使用方面的表现,就会犯语用错误,而导致交际误解,造成交际失败。总之,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前提。
2 .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衡现状
2 . 1 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
现有大学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习者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需求。尽管目前英语教师已逐渐形成在课堂中加入文化导入的意识,但只是把它作为教学辅助或调节的部分。文化教学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学中教师对语言背后文化点的提及和介绍还不够。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以语言知识输入为主,忽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学习者担心将来在工作中与外籍同事及上司不能顺利交往。同时,大班教学导致了外语课堂中很难有效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
2 . 2 教学材料文化因素失衡
语言材料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语言材料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因此,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虽然也补充了目的语文化内容,但其主要部分都是零星的而并非系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没有涉及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更不能涵盖目的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体系、语言心理、行为准则、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关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
2 . 3 文化教学的片面性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单一强调英语主流文化的输入,缺乏母语文化的导入,形成了一种文化教学片面的局面。这种局面一味地推崇英美文化输入的重要性,忽视了用英语来表述中国文化能力的培养,导致英语学习一度淹没了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输入和输出。大学英语各类教材中,输入英美文化知识的课文、阅读和听力材料占多数,而有关于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少之又少。多数学习者要么缺乏母语文化知识,要么只能用中文表达部分中国文化。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很多英语水平很高的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只能与交际对象共享目的语文化,不能对中国本土文化进行有效地输出。如此一来,交际中便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 . 4 文化知识习得肤浅
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可以创造,然而文化环境却无法创造。由于英语文化环境的缺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靠自己摸索,自主设计和尝试文化知识输入的方法,努力营造目的语文化氛围,却很难做到文化导入方式的系统性以及文化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全面性。而学习者也只能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蜻蜓点水般获得肤浅的、普遍性的文化背景知识。胡文仲强调“交际文化的重要性甚于知识文化”(胡文仲,1992),肤浅的知识文化习得是远远不能满足交际过程的需求的。学习者文化知识习得的肤浅性致使其跨文化语用能力普遍较低,交际中出现各种语用失误。例如,谦虚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在西方人眼里,因做事而得到感谢或赞美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如果一味谦虚推辞反而会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再如,一位知名教授做了一场很精彩的讲座后,学生说:“You have done a very good job!”这就是一个语用失误。其实在交际中学习者应转变其思维方式,而深入、系统的文化知识则是其思维方式转变的基础。
2 . 5 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很多高等院校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iTEP语言测试作为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年终专业水平评定考核的条件之一;作为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必要条件。大学英语过级考试就像无形的指挥棒,迫使学习者、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学都围绕其进行,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框架结构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脱轨,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
3 . 英汉文化双向导入策略
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语言本身的教与学,成了脱离社会文化的单纯语言技能训练,致使学习者缺乏文化意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因为文化知识欠缺而难以理解相应的语言内涵甚至会对语篇一知半解,而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文化讲解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敏感度以及文化交际意识。
3 . 1 转变教学大环境
3.1.1 增强教师的文化意识
很多教师认为学习者学习英语,重点学习的是文章中出现的词汇和语法,对文章中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很少提及。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如果最基本的都记不住,再加入文化导入反而会加重学习者的负担,所以就放弃了文化教学。由此可见,教师忽视了文化背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在实际英语交际中,大学生并不能真正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导致交际中产生很多误解。
英语教师应树立较强的文化意识,并把文化教学纳入教学大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应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具体要求,修正其文化教学观,明确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应在培养学习者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文化知识引导,将文化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这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文化背景知识得到了提升,最终也能让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语言知识变为主动运用语言知识,从而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3.1.2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学校教育是学习者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平台,英语教师是跨文化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理论体系决定着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成败。因此,除了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外,英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目的语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真正成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
从目前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跨文化教育成分严重短缺。因此,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胜任跨文化教育工作。各个高校应该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帮助教师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论体系以满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需要。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论体系是指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世界观等,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教学中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明确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把文化和语言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3.1.3 改进文化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教师的文化教学方法还不够丰富。要提高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改进文化教学方法。(1)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關文化内容,利用恰当的课堂导入形式,加强文化背景教学。(2)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或习语时,可以注意挖掘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让学习者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所附带的文化涵义。(3)教师可以就某个文化主题组织开展文化讨论,或模拟角色,让学习者置身于文化环境中,使其渐渐地感知文化的魅力。(4)授课中加入中西文化的差异,如果课文中出现了西方文化内容,教师可以让学习者先归纳总结,然后跟本国文化进行对比,让他们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
3 . 2 多媒体辅助文化教学
现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社会文化知识也在不断地变化,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互联网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各种丰富生动的语音、视频等网络资源,更为直观和易于理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多层面、多渠道地吸收和体验目的语文化,引导学习者及时了解当代英美语言及社会的新变化。例如:(1)运用英语电影、录像、幻灯等有声资料辅助教学,给学习者以直观的感受,让其感悟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非语言交际手段等,增强其对目的语文化的感性认识;(2)向学习者推荐英美文化的优秀网站、杂志、期刊等,帮助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加强课外自我学习。
3 . 3 母语文化的重构与输出
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跨文化交际的平台是母语文化,如果离开了母语文化,跨文化交际就没办法进行。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母语文化作主心骨,任何模仿将是被动的、肤浅的。也就是说,如果缺乏传统意识我们就没办法理解其他文化传统的精髓。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注重母语文化的重构与输出。
3.3.1 重构母语文化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只教授目的语文化是不够的。而要通过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文化理解意识和交际意识,努力做到母语文化与异国文化的融合和重构。
(1)强调母语文化的输入。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探讨母语文化与外部文化的差异,研究中国文化现象并探讨用英语表达本族文化奥妙的技巧与方法。同时在教材编写和选择上适当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以充实母语文化教学内容,培养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2)增加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在外语课程设置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培养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养,挖掘母语文化的丰富内涵。目前大学英语的周课时量远不能满足学习者英语学习的需要。同样,对大学英语教师而言既要完成教学量,听、说、读、写、译兼顾,又要对中西语言进行对比,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校有必要增设中西语言对比、中西文化对比等选修课程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3)创造文化氛围。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围绕中国文化的演讲、讲座、电影欣赏、阅读比赛等形式都能提升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其民族文化心理。学习者只有了解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博大和优势才能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将为学习者跨文化的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3.2 实现母语文化输出
在文化沟通频繁的今天,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外语学习者们肩负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实现母语文化输入的同时,应帮助学习者学会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输出”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实践。目前,实现文化输出最大的障碍仍在于不能很好地用外语来表达中国文化。要走出困境,只能从大学英语教学入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方式,借助西方文化的框架来揭示中国文化的奥妙,理解和重构自己的母语文化,实现母语文化的成功输出。
在外语文化教学中进行母语文化的导入与重构,是实现中国文化输出的基础。只有借助外语这一“国际媒介”,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输出,才能获得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应有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并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3 . 4 开展第二课堂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倘若把文化教学延展到第二课堂,对学习者来说便是很好的延续和补充。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创办英语第二课堂。(1)定期举办英语文化知识讲座,积极地利用课外英语资源,鼓励学习者多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2)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积极组织英语活动,并邀请外教参加,让学习者在练习语言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3)欣赏英文歌曲,表演英语短剧,让学习者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4)向学习者推荐优秀的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5)要求学习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与课程相关的丰富资料,以此促使其深入了解目的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文化知识。
4 . 结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学习不能脱离文化单独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在文化层面进行语篇和内容的分析与讲解,不仅能够使學习者正确掌握语言知识本身,而且能够判断语言使用的文化语境,实现成功交际。本研究所提出的英汉文化导入策略能够帮助教师改进文化教学现状,增强学习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J. B. Pride & J. Holmes. Sociolinguistics[C].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Lado P.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胡文仲. 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1 9 9 2 ( 1 ) .
王跃洪.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J ]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 0 0 0 ( 6 ) .
严明.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M ] .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