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2014-04-29汤佳涛
汤佳涛
摘 要:新课改在我市早已拉开序幕。这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传统教学相比,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与教学评价等多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在新课程改革的诸多要素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构建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没有观念上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不构建起新型的教育观念,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
教师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为先导,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一、以人为本——教育价值观的核心取向
反思我们以往的历史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满堂灌,教师真正成了“讲师”,学生成了“听客”,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积极的思维。不断提升教育过程中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系,与教育是否得法以及学生学习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把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学生看成是同等重要、同等光荣、同样有价值的事情。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转变就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二、生活、世界——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观
历史学科实践性、时代性与教材相对滞后的矛盾,曾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屏障。新课程改革及时地提出“教科书不等于课程,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的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教学内容也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可以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
让师生共同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世界,让教师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
会生存、学会做人。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出色地教授规定的内容,而且能够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交往、互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传统的教学观,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力求把教材承载的知识结论准确地传给学生,学生则认真地听老师讲,并把老师所讲的内容知识记下来,花工夫、做练习记住,考试时再复现出来。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教材内容的组织设计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活动设计,从关注知识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从关注外部管理到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引导式学习、自我调节性学习等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作为历史课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构建新型的教学观,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四、指导者、研究者、合作者——角色重新定位中的师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历史教师的专业化特征不明显,加之历史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功能和价值,所以不少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不清。教师应及时调整和转变自身角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生成者。突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首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创造性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实践,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生命活动。
其次,教师应该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教师作为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已不合时宜。教师不是“教书匠”,而是有科学教育观、会自我教育、善于合作的探索者,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合作,共同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
最后,教师应由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并增强合作攻关意识。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課程发展是人的发展。课程改革应给教师赋权增能,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教改活动,真正地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促使教师的角色由改革的旁观者、课程的执行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设计者和行动研究者。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前提,而将新型的教育观念内化为自觉教育行为,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如何直面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勇于变革旧理念和旧模式,接受并实践新课程,这需要勇气和决心,需要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