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29吴国花
吴国花
【摘 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支柱,而企业资产则是其再生产和持续经营的物质保证。当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不利于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而各类资产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是其得以再生产和持续经营的物质保证。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和国资监管部门共同的责任。经过多年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活力、竞争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对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支撑作用和主导作用日益突显,但同时也存在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流失现象突出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一直在进行着艰辛的探索。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极努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近年来,在加强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监管和促进产权有序流转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监管成效显著,产权交易市场在规范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经济改革是我国改革的核心,而国企改革又是经济改革的重点,同时,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但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化改革,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不分,企业领导人保留行政级别,甚至是国家公务员身份,导致企业经营成为政绩工程,决策失误造成的资产流失与企业领导人的薪酬和升迁没有直接联系,此类人员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无视国有资产的流失。
2.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制不够健全
近年来,国务院及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与实际需要相比较,还不健全完善,导致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问题。例如,由于已出台的国资监管方面效率最高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法》等未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统”“分”关系进行规范,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在权衡国有资产效益与自身利益时有机可乘,最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制不断健全,但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也逐渐暴露一些问题。
(1)缺乏完整意义上的出资人
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的各级国资委为本级政府的直属特设机构,不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机构,国资委的人事任免权由政府掌握。很多地方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董事或董事长仍然由组织任命委派,甚至还有行政级别,具有比较强的行政色彩。另外,国有资产经营与企业生产经营无法完全分离,很多企业重大事项决策都要报请各级政府或政府相关部门审批。
(2)资本营运主体缺位现象比较突出
现阶段,为适应企业发展和国资监管的需要,各种类型的资产运营公司应运而生,但国资委与实体企业之间中间营运主体“缺位”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国资委所直接监管的企业大多仍然是经营实物资产的生产性企业。国有产权的流动性不强,国有资本缺乏有效的运营平台,将会导致新的政企不分格局的形成。
(3)国资监管工作发展不平衡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十六大以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还存在很多不健全不完善的方面,上下级国资委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仅仅是业务指导关系,国务院国资委和省(市)国资委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大多数是指导性意见,对州(市)和县(区)国资委的工作没有硬性要求,导致实践中省(市)以上国资监管工作机制较为完善,州(市)及以下国资监管由于缺乏具体的硬性政策依据,体制机制不完善。
4.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然而,在实践中,对如何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常常被片面理解为仅仅是防止资产流失,而对于国有资本如何增值却很少问及。近年来,一些地方新设立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或授权经营集团,在管理国有资产过程中,不关心国有资产经营的好坏,更谈不上发展战略、资源配置和财务调控,对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不明确。
5.企业内部对资产管理不规范
企业作为资产管理的直接主体,在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各环节都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资产配置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特别是对重大资产的配置未经充分论证和严格把关,导致重大资产流失。其次是在资产使用过程中会计核算不规范、管理不善也是导致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资产流失严重,主要表现在产权处置未经审批、资产处置未经评估、不安规定的公开程序处置等造成国有资产的重大流失。规范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已经成为国有资产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存在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1.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制度规范
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工作汇报和宣传教育,使各级、各部门切实提高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落到实处,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同时,要着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法制化建设进程。
2.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正确处理权、责、利关系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实质就是产权管理,明确的产权关系,是做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要进一步巩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的产权约束,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国有资产的营运能够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满足社会全面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加强内部控制,加大检查力度
不断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依法设立内审机构,配备内审人员,加大审计检查力度,提高审计的覆盖面。在审计基础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合规、合法性做出评估和评价。建立资产运营状况检查制度,通过对各类报表指标的分析,检查企业经营状况,重点对经营决策、运营质量及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检查,确保国有资产健康运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性很强,内容繁杂,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在国有资产的登记、交易、评估,投资、效益分析等活动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管理和处理,以及各种信息的传播与交换,而且要求准确、高效。采用手工处理方式效率低、随意性大,且容易出错,难以满足国有资产管理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国有资产信息管理体系,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现代化。
5.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必须标本兼治。因此,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者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健全领导人员监督制约以及与新体制运作相适应的国有资产安全运作预警机制,全面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治企的法律意识和业务技能,对于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非常重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通过各种形式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等方面加强教育和管理,在提高人员素质上下功夫,从而塑造一支业务精、作风正的新时期国有资产管理队伍。 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者,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负有重要的责任,所以,要切实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其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其理财本领和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不受侵犯。
尽管当前我国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深层次的问题会日益凸现,但只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下,深入研究探讨,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与时俱进地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就会日臻规范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潘静静,李梁.浅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7):198
[2]甄红线,马珍珍.透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海南金融,2011(12):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