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研方式求创新 提升教研品质促发展
2014-04-29杨涛
杨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县级研培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应秉持“为教师服务,让教育腾飞”的理念,坚持多元发展战略,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建构有效课堂、提升教学质效为着眼点,探索教研新机制,构建教研新模式,在建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上做文章,充分彰显教研特色,稳固教研地位,提升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们秉承“为教师服务,让教育腾飞”的办学理念,坚持“高水平研究,权威性指导,应邀性服务”的多元发展战略,以“实施新课程”和“强化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教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彰显教研特色,稳固教研地位,提升教研品位,积极打造教研新品牌,为推动全县基础教育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转变教研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种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教研运行机制。为此,我们将教研工作的着力点定位在:促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架起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桥梁。重新规划了教研员的工作重点,把立足课堂、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教学作为当前和今后的工作重心,设计出了“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学校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工作机制。确立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教研工作基本方式。实行教研员“311制度”,对教研员严格要求,明确职责。要求教研员在每周之内,三天深入学校听课导研,一天梳理、汇总、研究,一天下基层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在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研员在教学一线的调研中,在参与片教研和学校教研活动中,在与广大教师的互动、合作、交流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他们上讲台,亲自上课改研究课,亲自体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体验新课程理念,从而在如何理解和执行新课标、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等方面对教师进行了强有力的指导,真正实现了教研职能、教研方式、研究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创新教研模式
在教学研究中“研培整合”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是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重建与升华。因此,我们积极探索和构建研培一体的教研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研培机构的专业引领作用。
1.团队磨课式。这是一种研课新模式,就是指导学校将专任教师按学科分组,在规定时间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磨课。“磨课”就是磨设计,磨的是理念;磨上课,磨的是技能;磨课件,磨的是教育技术。团队磨课强调同伴参与,突出一个练字,遵循“道不同,争相为谋”的“磨课”原则,分“二式四环八步”:一式众人磨一课,是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同课异构或者是一人代表反复磨练;二式一人磨一课,是自己对同一课文反复磨练,锻炼自己不同方面的上课能力。不管是何种方式的磨课都遵循四环节八步骤:一环合作备案:确定主题,多向筹备;组内说辩,优化方案。二环跟踪实践:跟踪教学,关注生成;师生访谈,真实反馈。三环微格反思:把握整体,明晰问题;片断反思,调整方案。四环再度实践:再度实践,实效检验;综合素材,案例整合。在磨课历练中,汇聚教师的群体智慧,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每一次磨课活动,不再是个体的展示,而是群体的研究行为,突出了教师的合作与互助,是以专业的引领打造一个精英团队。目的是让磨课成为一种随兴所致的乐趣;让磨课成为一种常态教研方式,令教师精心打磨好每一节课、参与每一项教学研讨、走进每一节课堂;让教学研究做得更踏实更科学,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执着。
2.双向互动式。教研过程应是教研员、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研究、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本着“研教相长、双向互动”的指导思想,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互动式研培活动。在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通过双向信息交流、互动研讨,进而对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形成了共识,解决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这种寓培于研的“互动式”方式中,教研员引导教师用新的教学理念作支撑,促进教师设计教学行为与教学思想挂钩,做到理论与行为相统一,帮助教师进行实践反思,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使他们逐步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3.研教反思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倡导“反思式”策略。即教研员与教师应不断对自己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研行为、教学行为,找出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教学反思已成为每位教师和教研员一项常规工作。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4.话题研讨式。即组织专题性、主题性、定位性的研培活动,以解决教学中共性和区域问题。教研员在调研中发现、收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梳理后分为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区域性等类别。就共性和区域性问题组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话题式”研培活动。这种“话题式”研培结合即能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又帮助了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技术难关,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提高。
5.区域联动式。为了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保证课改实验的效果,我们实行教研员包片负责制,运用“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区域推动、整体发展”的区域联动教研机制,建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典型示范、个人反思”的区域教研基本流程,分学校、分年级、分阶段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通过专题研讨课、案例分析课、典型示范课等多种形式,把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磨课的全过程融入到区域教研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课例研究、集中反思等形式,探讨课标的适时性、教材的可行性,学教方式的相关性。加强校际间和区域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全片整体性、集合式优势成果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的幅射作用;有利于交流和推广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区域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推动校本教研,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扩大教研活动参与面,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6.沙龙分享式。通过教研沙龙给教师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交锋,比较、鉴别,让个人的感受、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分享研究成果,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研局面。
三、规范教学行为
我们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建构有效课堂、提升教学质效为着眼点,在学习和借鉴杜郎口“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和绥棱“学案导学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以及宁安“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以人为本、有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重点,积极在建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上做文章,构建推广了各学段、各学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有效教学模式,科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初中建构了理科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六步分层”教学模式,地理“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历史“学案导学,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和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尝试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等二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参与的“六导”教学模式,英语科任务型“五环节”教学模式,品德与生活“创设情境,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和品德与社会“参与实践,体验探究”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模式的建构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程度上对教师在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教研工作实践留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真抓实干,就能确保研培工作有序推进;只要研究、指导、服务跟得上,就能激发起基层学校和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只要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合力攻坚,就一定能实现教研工作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