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研究与探析
2014-04-29刘琳琳
刘琳琳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学业表现、社会关系、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回顾了一些重要研究,并指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7-0161-02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部(2009)公布的数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三本大体相当,招生人数甚至超过了三本。然而,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国内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的研究还很少。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休学、酗酒、斗殴和自杀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群体,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
1 学业表现
1.1 学习适应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研究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报告。一般通过选取样本容量较大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利用学习适应性标准化量表进行测试,从而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一般状况。另一类研究是相关研究,即关于其他因素与学习适应性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的研究。总结各研究结果,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适应性问题,在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记笔记方法、学习技术和应试方法等方面的得分均低于三本生。学习适应性与其他因素如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师生关系等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
1.2 学习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现有的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由身处中职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完成,因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从教学经验出发,讨论怎样提高其某一学科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或者是以个人经历为例,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动机状态进行大体描述,并提出一些具体方法来促进其学习动机的提高。总之,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研究几乎是呈空白状态,未来需开展此方面的研究。
2 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研究者一方面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这些社会关系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探讨了“社会关系”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从不同社会关系的角度,归纳国内这方面的研究:
2.1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在整个社会关系的研究中所占的比重,大多采用量表法。由测量结果可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亲子关系普遍不良,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过高或不切实际;或过于溺爱,较少有拒绝;或对子女的前途和行为过分担忧;或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前后矛盾等。但是,单纯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亲子关系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少,一般是检测了它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其他方面如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概念等的相关。
2.2 师生关系
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非常少,但不乏一线教师进行的调查与反思。他们重点考察师生关系、教师个人素质以及教学方式等因素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这不失为一个好的研究方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反思也仅仅围绕课堂教学,对师生关系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关注很少。[2]
2.3 同伴关系
同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生活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实验结果表明,同伴关系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显著的相关性。另外,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恋爱关系”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他们大多采用自制的问卷,对某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和研究。由于这些问卷信效度较低,因而需要开发更为可靠的量表进行测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态度。但是通过统计分析还是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恋爱范围逐渐扩大,恋爱的动机、形式存在问题等。
3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来自个人的经验并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过去,由于自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致使其测量工具发展缓慢。直到1976年,Shavelson等人提出的多侧面等级自我概念模型得到了广泛承认和使用。他将自我概念分为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前者主要包括能力自我、成就自我和班级自我,而后者由社会自我和自我呈现构成。国内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研究基本上也都采用了这一模型,从学业表现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研究了他们和自我概念的关系。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和三本生的比较研究发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业自我显著低于三本生,但非学业自我差异不显著;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和三本生对任一学科的自我概念都与该学科的成绩呈正相关。也有人认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更复杂,其他因素通过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对学业表现产生影响,如归因方式和成就动机等。有研究分析了自我概念与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系。如2007年曾有研究表明,各种社会关系与自我概念都存在显著相关:积极的社会关系与自我概念各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冲突的师生关系、不良的亲子关系以及消极的同伴关系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概念呈显著负相关。[3]
总之,对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的研究主要通过与三本生的比较来进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业自我显著低于三本生,学业成绩甚至影响了一些与学业无关的自我概念,在一些子量表中得分也显著低于普高生。不少研究都关注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以及自我满意方面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他们认为“城市中先进的文化、开放的意识、宽容的氛围,可能有助于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此外,与男生相比,女生对自己的外貌有更高和严格的要求,对自己的外貌缺乏信心,所以女生的生理自我得分低于男生。
4 心理健康状况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的调查研究也不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類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调查研究;另一类是科研工作者针对某地域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他们主要通过“调查、测量和比较”的方式,研究不同的被试群体,并得出不同的结论。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者更贴近该校学生的生活;但后者更加客观、科学,因而是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有的研究与三本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一致。大多数研究表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三本生,如王玲风的研究表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以下心理问题:恐惧倾向、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和学习焦虑;但也有人发现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好于三本生。此外,已有研究表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存在年级差异,但是具体结论却不相同——有研究显示心理问题随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少,有研究表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二年级为低谷,三年级逐渐回升到与一年级基本持平的状态,变化呈现V形。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有研究表明女生的焦虑较男生更为严重,但也有研究显示女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高于男生。
可见,目前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存在结论相互矛盾的现象,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采用有效量表进行重新测量。研究发现的其他差异主要有:城乡差异——大多数结果都表明城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独生子女的水平好于非独生子女。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活适应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与三本生相比,总体上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我概念得分显著低于三本生,这可能与他们学业受挫经历有很大关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认识模糊,对自我定位感到困惑,有研究者提出应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行分层教育,明确自我定位,树立积极的自尊。
参考文献:
[1]杨宏飞.职高学生焦虑情绪与学习适应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0.
[2]文华,陈丽,刘晓蕾.护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卫生高等职业教育,2004,19:152-153.
[3]张妍,张瑞娟,许芳,等.职高生的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13-5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