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织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在ITP中的应用与研究
2014-04-29柏岭韩翔宇
柏岭 韩翔宇
【摘 要】目的: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多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的一类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患者的临床出血表现与患者网织血小板(RP)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具有一定相关性。本文就网织血小板计数(RP)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加以综述。
【关键词】网织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331.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066-02
网织血小板(RP)是1969年Ingram和Coopersmith在外周血经新亚甲蓝染色镜检观察到的有网状染色物的部分血小板,不含核或DNA成分,却含有少量的mRNA和粗面内质网,保留了合成少量蛋白质的能力,为血液循环中最年轻的血小板,具有较强的血栓形成能力。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是血小板体积大小参数,一般血细胞计数仪都能普遍检测。本文将就RP及MPV在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1 RP(RP%)在ITP中的变化及应用:
网织血小板(RP)是外周血经新亚甲蓝染色镜检观察到的有网状染色物的部分血小板,不含核或DNA成分,却含有少量的mRNA和粗面内质网,保留了合成少量蛋白质的能力,为血液循环中最年轻的血小板[1]。当血管损伤或发生出血时,循环血小板便与暴露的内皮下成分粘附,同时通过粘附延伸和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达到阻塞和止血的目的。血小板还可以在粘附、聚集形成血栓时释放ADP、Ca+、5-HT、血小板第Ⅳ因子、血小板球蛋白等凝血因子,增强止血效果。网织血小板与一般血小板不同,其对凝血酶原受体激动酶(TRNP)刺激具有更强的反应性,膜表面表达更多的CD62P,具有较高的至凝血及形成血栓的活性,半衰期约24小时,正常人外周血中RP含量极少。
1.1RP(RP%)在ITP中的变化
在ITP不同时期,RP及RP%的变化不同,初治ITP患者的RP%显著升高,RP绝对计数却减低[2]。ITP经治疗获完全缓解(CR)后RP%和RP绝对计数则无差异,通过ITP经激素治疗有效,外周血液中的RP随著PLT的上升RP%逐渐下降[3]。由于ITP患者血小板的破坏加速,引起外周血中新生的血小板比例增加。但经治疗后血小板的破坏与新生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外周血小板上升,因此RP%下降。
1.2 RP(RP%)在ITP患者中的应用
1.2.1 RP(RP%)在ITP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RP的检测对于鉴别外周血小板消耗增加或骨髓生成降低的血小板减少症具有诊断意义。ITP患者血液学特点是RP绝对值低于正常,而RP百分率高于正常,说明血小板大量破坏同时,骨髓内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代偿性增多,导致RP百分率增加。因此,RP的检测有助于区分血小板减少是由于生成障碍,还是破坏过多所致。但检测ITP患者中仅有25%患者的RP绝对值高于正常,大部分患者的RP绝对值并不升高,这可能是由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时RP被破坏的速度增快,特别是血小板低于50×109/L时RP很快从血液循环中清除之故。因此RP绝对值不能反映血小板生成情况。RP被认为是新生血小板,释放到血液循环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外周血中RP百分比水平代表了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情况。血小板破坏增多时,骨髓释放新生血小板增加,RP比例升高。故此诊断ITP时测定RP百分比较确切与先进。但也有少数ITP患者在血小板水平降低时,RP百分比仍在正常范围内,考虑可能是由于有抑制巨核细胞的抗体存在,导致血小板降低时骨髓没有巨核系增生的反应之故。在急性ITP患者中有一小部分(17%)RP百分比相当低,可能是因其骨髓血小板生成极度低下所致。但在慢性ITP患者中,却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出现。
1.2.2 RP(RP%)在ITP患者治疗中的价值
ITP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RP%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当血小板计数升高,病情好转,RP%就会明显下降,其变化始终与血小板数值的变化一致,因此可以进行治疗上的监测。当使用了γ-球蛋白治疗时,血小板计数升高,RP%下降,当血小板再次下降时,RP%则升高,治疗有效时,随大量的血小板产生导致RP的稀释,RP百分比下降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这种一致的变化趋势,不仅反映了外周破坏和骨髓生成的情况,也准确反映了治疗的效果。
2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疾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是血小板体积大小参数,一般血细胞计数仪都能普遍检测。血小板在人体内凝血系统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血小板的体积大小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作为反应血小板体积的参数,平均血小板容积ITP疾病中的变化也日益受到重视。
2.1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在ITP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MPV是血小板的算术平均容积,反映血小板的大小,也是反映巨核细胞增生和血小板生成的参数,在一定程度上与血小板的超微结构、酶活性及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显示循环中血小板的年龄。MPV可增加见于:1、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2、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减低见于:1、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2、有半数的白血病患者MPV减低;3、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指标之一。
年轻的血小板体积较大,含有更多的糖原、腺嘌呤核苷酸和正磷酸盐,血小板因子的活性也高,容易形成聚集,在止血和凝血中具有更大的作用,从而可以减轻由于血小板减少而造成的出血。随着血小板的老化,血小板体积逐渐缩小。MPV参数也可以反映巨核细胞增生和血小板生成,对诊断与鉴别ITP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1]。有学者研究发现ITP患者MPV升高,同时巨核细胞倍体数也增加,提示MPV升高可能与巨核细胞倍体数相关[12]AA、AL、慢性肾衰血小板减少时, MPV降低,提示这组患者血循环中缺乏大型血小板,说明骨髓增生不良造血功能损伤,巨核细胞减少或受抑制,影响血小板生成释放,感染引发PLT减少时, MPV无明显变化[13]。
2.2 平均血小板体积其他疾病中的变化
平均血小板容积作为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参数, 在一些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等中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观察均证实平均血小板容积增高可反应体内血小板活化。病理情况下如血中PLT 破坏增多则MPV 亦升高。骨髓损伤时导致的PLT降低、则MPV 亦降低,如再障,当有MPV升高个时则预示着骨髓损害的恢复,特别当化疗后的骨髓如出现恢复时,这种表现即明显看出。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时有半数的MPV降低,当MPV 随PLT 持续下降时,则为骨髓衰竭的征象。出血患者MPV 亦低于无出血者,如MPV 高于6.5fl 时,即使PLT 很低,出血的发生率亦很低。妇女妊娠末期有三高症(高血压、浮肿、蛋白尿)时PLT低于正常而MPV 偏大,此变化与正常孕妇不同。急性失血、外伤或大手术后,常见PLT 与MPV 同时升高。MPV 的大小可预示骨髓巨核细胞的增生程度,亦即MPV 较大,PLT升高则与骨髓巨核细胞成熟程度呈正相关。
3 网织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的检测:
3.1网织血小板检测
3.1.1 体外染色镜检计数
RP最初检测是在1969年Ingram等人用亚甲兰对外周血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含有RNA的RP与其它血小板相比,具有平均体积大和重量大的特点,代表从骨髓释放的早期血小板。但并没有直接说明重量大的血小板就是体积大的血小板,也没有肯定血小板的体积和功能有关。虽然与微观估计血小板大小相比,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生存关系较为密切,但此种简单测定血小板成熟度的方法费时、费力,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14]。
3.1.2噬哇橙染色:
1990年,Kienast等以膜通透性荧光染色剂噻唑橙 (thiazoleorange,TO)对全血染色,通过TO与其中的mRNA选择性结合,用流式细胞仪对带有核酸特异性荧光标记的进行定性和定量。荧光染料噻唑橙(To)可通过小板膜与血小板内的RNA特异性结合,并使其荧光强度增加3000倍[15]。利用TO的这一特性,建立了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的方法。血小板RNA含量与染色后的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并且TO标记的血小板在用RNA酶处理后荧光儿乎被清除,进一步证实荧光强度的增加是由于网织血小板中的RNA含量增加所致。 1998年Robinson等发现尽管TO标记呈部分RNA特异性,但约50%的TO阳性信号衍生于血小板内颗粒的非特异性染色,可通过加用非酶性血小板拮抗剂如凝血酶受体激活肤(TRAP)脱颗粒来克服这一缺陷,提高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3.1.4 用网织红细胞计数仪的自动计数法
1995年渡道清明等建立了一种用TO作为RNA染色剂对EDTA抗凝的全血进行RP自动化计数法,主要将RP检测软件安装在自动网织红细胞仪上。这种方法精确度好,而且标本在4°C和22℃可稳定保存12小时,其最大特点是外周血标本仅80秒即可检测完毕,为临床应用创造了条件,方法简便迅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回顾性,不过此法在国内并不流行。
3.1.5 Sysmex XE2100测定
2004年日本Sysmex公司研制全自动血球分析仪XE-2100,它是一种高档的用于常规检测的血细胞分析仪,其在流式细胞仪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构建网织红细胞和RP的检测通道,并通过升级的软件系统进行不成熟血小板比值( 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 IPF)检测。不需要对全血进行预处理,可以快速检测RP。使用該方法测定IPF在48 h以内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3.2.1平均血小板体积测定
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是血小板体积大小参数,一般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都能普遍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参考值为MPV:7-11fl。
4 结论与展望
由于RP%可以比较精确地反映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情况,所以在ITP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已经得到极高重视和研究,特别是鉴别骨髓造血减少和外周血血小板破坏增多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方面意义重大。通过对外周血网织血小板这种非侵入性检测,来了解骨髓巨核细胞生成和释放血小板的能力,对于分析血小板动力学紊乱有重要意义,可以了解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来鉴别血小板减少症。平均血小板体积对血小板功能的评价、不同疾病中的变化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但目前在ITP疾病中对RP%与平均血小板体积变化相关性的研究目前尚未确定,所以RP%与平均血小板体积综合分析对ITP的诊断及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永献,吴春梅,卢伟.网织血小板检测方法的改良及临床应用.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6,42(3):207-209.
[2] 钱新瑜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价值 临床医学杂志.2004,5,17(3):173
[3] 丛玉隆,等.中国人群血小板各项参数的调查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6):368-370.
[4] 丁志祥,张乐之.血小板平均体积检测的临床意义.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 25(4): 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