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2016-08-19姚延明
姚延明
【摘要】 目的 探讨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的临床意义。方法 84例人体膝关节标本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 56例浸泡保存于福尔马林液内, 28例为低温冷冻保存的新鲜标本, 分别对标本实施大体标本观察、显微外科解剖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观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宽度等。结果 在附着区完整切下韧带后, 胫骨端宽度为(15.5±2.1)mm, 中端最窄部位平均为(10.4±1.5)mm, 韧带胫骨端宽度为(20.5±6.3)mm。结论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韧带, 各个束之间均存在交叉纤维联结。
【关键词】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研究;临床意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061
随着近年来临床上对于后交叉韧带(PCL)研究的深入和系统, 临床医师对于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也更加关注。然而, 多数的文献和研究都关注与后交叉韧带损伤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且存在较大的争议性, 由此可见, 临床上对于后交叉韧带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 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结构及其解剖, 从而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解剖实验室提供的84例人体膝关节标本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 56例浸泡保存于福尔马林液内, 28例为低温冷冻保存的新鲜标本。新鲜标本全部来源于健康的青壮年, 且分别实施病理切片和显微解剖组织学检查, 其中, 女4例, 男24例, 死亡年龄18~33岁, 平均年龄(26.7±3.4)岁, 膝关节标本保存于-20℃的冰箱内, 保存时间20~30 d。而福尔马林液内浸泡保存的标本具体年龄和性别不详, 由本地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
1. 2 方法
1. 2. 1 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福尔马林液浸泡的新鲜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标本进行固定, 分别取材远、中、近三段, 横向切取较长的韧带, 对其进行脱水处理, 并使用蜡块进行包埋。将韧带的横截面制为玻片, 染色后使用放大一倍的显微镜进行组织学观察, 对不同平面内韧带切片的纤维束大小、数量和走向进行描述。
1. 2. 2 显微外科解剖 获取低温冷冻的新鲜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标本后, 用摆锯完整取下后交叉韧带的股骨和胫骨附着区骨块。使用显微镜进行显微外科解剖观察, 其主要作用在于准确观察纤维分束情况以及纤维束走向, 避免常规解剖所致的人为分束现象。
1. 2. 3 大体标本观察 标本冷冻于-20℃的冰柜中, 实验前1 d内将其取出并转移到冷藏柜进行解冻。后关节囊由正中纵行的方向切开, 保证充分暴露后交叉韧带。患者伸膝位和屈膝后的交叉韧带远、近、中段宽度与厚度、前外束长度和后内束长度等观察指标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交叉韧带剥离后, 用记号笔准确标记股骨和胫骨的附着部位轮廓, 并通过直尺进行测量[1, 2]。
2 结果
后交叉韧带起源于股骨内侧踝的外侧面, 直至胫骨踝间棘后部, 分别向下后外侧延伸。后交叉韧带外面存在一层具有滑膜作用的软组织, 滑膜鞘内部存在血管。前交叉韧带(ACL)与后交叉韧带相交叉部位, 存在于脂肪相似的组织, 并分别连接两根韧带, 相对比较疏松。按照韧带纤维的分布位置, 可以将后交叉韧带标本大致划分为后内束和前外束两类。在膝关节保持屈曲90°或是伸直位置时, 后交叉韧带中段宽度和厚度, 以及后内束和前外束的长度, 如表1所示。在附着区完整切下韧带后, 胫骨端宽度为(15.5±2.1)mm, 中端最窄部位平均为(10.4±1.5)mm, 韧带胫骨端宽度为(20.5±6.3)mm。
3 讨论
3. 1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临床意义和形态观察 医学研究结果证实,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中部最为狭窄, 总长度在38.0 mm左右, 宽度约为13.0 mm。本次医学研究中, 测量所得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厚度约为5.8 mm, 长度约为33.7 mm, 宽度约为10.8 mm, 而其他临床研究对于中国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测量结果为, 长度34.0 mm, 宽度10.0 mm, 厚度6.0 mm, 各项指标均小于西方人[3]。患者接受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 需要从其种族、性别等因素出发, 对不同长度的移植物进行选择。后交叉韧带基本呈现为一种两端粗大、中间狭小的形态, 这一结构特征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4]。股骨与胫骨附着部位纤维较为分散且相对较宽, 这就能够增加附着区的面积, 进而保证附着更加牢固。由于关节腔踩间窝较小, 其中间部位细小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减小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之间发生的撞击和摩擦, 所以, 韧带重建手术需要对其原始韧带结构进行充分考虑, 恢复两端粗、中间细的结构[5]。
3. 2 后交叉韧带分束 医学研究人员通常认为,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可以分为前外束和后内束两种, 但仍有部分学者存在不同意见。有学者将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分为后斜、后纵、中与前四束。从标本整体来看, 其分束较为明显, 但显微解剖观察可以观察到其为一整束不可分离的纤维, 由于后交叉韧带发生扭转(胫骨端外旋60°~90°), 因而大体标本皆有分束[6, 7]。
总之,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韧带, 各个束之间均存在交叉纤维联结。
参考文献
[1] 罗浩, 余家阔. 膝关节后纵隔与后交叉韧带下止点的解剖关系及临床意义. 解剖学报, 2010, 41(4):616-619.
[2] 罗浩, 张卫光, 敖英芳, 等.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后外束股骨止点位置的解剖. 解剖学报, 2012, 43(2):232-235.
[3] 于淼, 刘逸冰. 人工韧带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8):1441-1442.
[4] 刘志伟, 刘春雷, 杨乐中, 等. 分期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1, 25(2):225-226.
[5] 王敏, 叶湛, 程朝晖. 后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时隧道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6):878-879.
[6] 容可, 王友.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医用生物力学, 2009, 24(1):74-78.
[7] 容可, 王海鹏, 王友, 等. 膝关节交叉韧带功能束空间曲线长度的三维动态研究. 医用生物力学, 2014(4):339-345.
[收稿日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