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6-11-30陈红梅陈锐
陈红梅+陈锐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热性惊厥(FC)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例热性惊厥患儿, 其中单纯热性惊厥患儿100例作为单纯组, 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100例作为复杂组;同期1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结果 复杂组患儿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22.52±3.65)μg/L明显高于单纯组(11.58±2.69)μg/L和对照组(7.52±0.18)μg/L(P<0.05);单纯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热性惊厥患儿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会明显提升, 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更高, 可将其作为诊断指标。
【关键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热性惊厥;变化;临床意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26
热性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症, 对患儿也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 对热性惊厥患儿实施及时有效的诊断极为重要。本次研究旨在分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200例热性惊厥患儿。其中单纯热性惊厥患儿100例作为单纯组, 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100例作为复杂组。另收集本院同期收治的1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单纯组中男54例, 女46例, 年龄1~3岁, 平均年龄(1.69±0.69)岁。复杂组中男55例, 女45例, 年龄5个月~3岁, 平均年龄(1.59±0.54)岁。对照组中男53例, 女47例, 年龄6个月~3岁, 平均年龄(1.48±0.41)岁。三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三组患儿均实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检查。首先在患儿发作的第1天对其实施静脉穿刺采血4 ml, 并将其放置在无热源的内毒素试管中, 在静置10 min后对其实施10 min的离心处理, 速度3000 r/min, 分离血清。同时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手段能够让样品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包被球上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抗体结合, 并和125I-抗-NSE进行结合, 在结合完成后能够形成免疫复合物, 在此时使用放射免疫技术法对包被球中每分钟的数值, 通过这种手段即可检验样品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复杂组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22.52±3.65)μg/L, 单纯组患儿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11.58±2.69)μg/L, 对照组患儿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7.52±0.18)μg/L。通过对其实施统计学分析后可发现, 复杂组患儿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组和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热性惊厥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惊厥类的疾病, 也是儿科急诊中非常多见的急症, 在4个月~3岁的儿童中非常多见, 而在7岁之后较少出现[1]。患儿一般会在体温>38.5℃时出现惊厥症状, 同时不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是其他可能会导致惊厥的疾病。在分类上, 热性惊厥往往被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
以往的研究中显示, 热性惊厥发作时间较短, 在症状缓解后一般不会出现异常神经系统体征, 因此是一种自限性并且良性的疾病[2]。但在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热性惊厥也可能会导致暂时性的或是不可逆的脑损伤, 会对患儿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 对热性惊厥患儿实施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热性惊厥的发生发展有着极大关系。在患儿发病过程中,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能够进入到脑脊液中, 并在此时随着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脑脊液屏障的改变释放到血液中, 同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升高和损伤的时间也有着较大关系[3]。单纯热性惊厥患儿的缺氧时间和抽搐时间均比较短, 神经元和血脑脊液屏障的改变也是比较小的, 因此单纯热性惊厥患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往往较低。
而对于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而言, 会对脑部造成较大损伤, 尤其是会导致患儿的神经元损害以及血脑脊液屏障的改变非常大。在此时,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会大量的进入到患儿的血液中[4]。因此在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是比较高的[5, 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复杂组患儿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组和对照组(P<0.05), 单纯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在对热性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诊断时, 通过测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能够取得较好的鉴别诊断效果, 有着很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星, 王艳.热性惊厥患儿血清及脑脊液肾上腺髓质素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 29(5):476-477, 480.
[2] 陈昭仪, 范联, 招顺万, 等.儿童热性惊厥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4): 497-499.
[3] 赵丽梅, 赵玉萍, 高翠红, 等.热性惊厥患儿血气指标变化与BDNF、NSE、S100B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热带医学杂志, 2015, 15(7):920-921, 935.
[4] 张玉军, 栾金玲, 顾建月, 等.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变化的临床价值分析.浙江临床医学, 2016, 18(2): 281-282.
[5] 韦国强, 陈娟, 王印国, 等. Hamm及周寿生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的对比分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0, 17(5):413-415.
[6] 杨旭峰, 王海嵘, 顾金花, 等.自动化酸碱平衡图在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中的应用.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10): 600-603.
[收稿日期:2016-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