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下的出版创新
2014-04-29朱任辉
朱任辉
近年来,网络对纸质媒体的冲击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攻击力和杀伤力。2009年8月,美国读者文摘不堪重负,宣布破产保护,还有多家报纸也因为金融危机和网络冲击而深陷倒闭潮中。我国也有很多书刊、报纸深受网络冲击的影响,发行量日益萎缩。网络阅读和网络写作的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研讨数字化问题,不少纸媒已开辟了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希望能在这场“浩劫”中生存下来,其中就包括少儿期刊。那么,少儿期刊该如何应对数字化问题?少儿期刊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呢?
一、有效整合优秀的数字化出版资源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出版资源的数字化是将出版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数字化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并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和格式存储起来的数字化文件的总称。但是,将各出版单位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形成数字化的“中间过程文件”收集整理出来,就能形成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类出版资源的数字化仅仅有数字化的文件形式,其中存在大量的隐患和问题,不可能真正成为可再生或可利用的资源。由此可见,当前一些传统出版单位忽视数字出版的需求,将现有的出版资源大规模地进行所谓的“数字化”,所产生的“数字化成果”只不过是浪费时间、人力、物力和资金所生产出的一大批数据垃圾而已。那么,什么样的资源才能真正成为数字化的出版资源呢?对照上面提出的问题,我想数字化的出版资源起码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1.资源的可用性
可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版权的有效性,即资源经过数字化加工处理后,出版单位对其是否具有版权意义上的使用权;二是资源自身的价值,即资源是否具有一次加工,多次重复使用的价值。
2.资源的可流通性
要达到在不同载体上一次加工多次利用的目的,首先要解决字符的规范性问题。在超大字符集的基础上,实现文同字(同字异形的认同)、字同形(同形异构的认同)、形同码(同形异码的认同)、码同位(同字异码的码位归并)、符同码(各类符号系统在符号集中的同一性),数据才真正具有可流通性。
3.资源的可获取性
由于数字环境下的资源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如何有效地将资源组织起来,如何类聚地提供信息和内容,如何基于用户的认知規律,拓展性地组织和关联信息,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形态,艺术性地动态推送展示内容,是解决静态内容动态流动性的首要问题。
4.资源的可维护性
数字出版资源的特点之一是可不断地、动态地更新和维护资源,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阅读需求。因此,能否建立一支具有强大信息利用和处理能力的编辑队伍,不断更新和维护资源,是使资源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生命力最核心的问题。
5.资源的可追溯性
如果所存储的资源来源不清晰,就无法追溯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这类资源的可复用价值就将大大降低,以至不可使用。
二、手机阅读、电子浏览器的壮大发展为少儿期刊的数字化资源流通提供了可能
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相比图书、报纸、期刊等传统阅读方式而言,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的增长幅度最大。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23.0%的国民使用手机阅读,3.9%的国民使用电子阅读器阅读,18.1%的国民进行在线阅读。这些数据都比2009年有所增加,而使用PDA、MP4、电子词典以及光盘等阅读方式的国民数量有所降低。在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中,电子阅读器接触率的增长幅度高达200%,增幅最大。《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正成为国民阅读方式的新趋势。
受光明前景的吸引,无论是硬件厂商、内容厂商,还是电信运营商都纷纷涌入。汉王是一家涉及电子书分销、电子书阅读器制造的厂商,至2010年底,该公司电子书阅读器总销量已突破百万;盛大网络是一家涉足电子书和阅读器行业的IT企业,旗下的果壳电子负责电子书阅读器的制造和销售,盛大文学则为其提供内容。除了IT和互联网企业之外,电信运营商也深度介入数字化阅读市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设立了手机阅读业务基地,负责各自无线阅读业务的运营和推广。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认为,电信运营商开放阅读业务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增加内容渠道覆盖用户,有利于向上游获取内容资源,另一方面在于为运营商数据业务争取更多的盈利机会。电信运营商内容平台的逐步开放,说明未来各内容平台的渠道、终端或客户端都会有所拓展。
除了企业之外,政府相关部门也通过政策扶植,建立数字出版基地来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从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到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再到2010年《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相关政策不断出台。2010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更加具体地表明了希望通过促进电子书产业更好的发展,带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传统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今,新闻出版总署批复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多达9家,包括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浙江杭州等。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及各地政府对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迫切需求。
手机阅读、电子浏览器的发展壮大也为传统纸质媒体的数字化资源流通提供了可能。2010年底,《第一财经周刊》推出了《第一财经周刊》HD版,适合iPad用户。《第一财经周刊》电子版主编刘春向记者透露,目前,《第一财经周刊》HD版的订阅用户数已经超过1万。2011年2月,国内知名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新网互联为北京发行量最大的大众IT报纸《中国电脑教育报》量身打造的移动客户端正式亮相,标志着这家传统IT纸媒强势进军数字出版领域。据《中国电脑教育报》相关人士介绍,传统报纸时代的读者都是被动阅读新闻,编辑提供什么,读者就阅读什么。手机作为数字阅读新载体,突破了这一局限,使报纸的用户体验到了“质变”,它让编辑与读者的联系更加紧密,读者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资讯诉求通过手机告知媒体,并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中。通过手机客户端,读者可以轻松实现论坛交流,不必再采用打热线电话、电邮等繁琐的传统方式。此外,简洁的功能布局和极低的使用门槛都大大提高了用户粘度。
一些大众纸媒数字化推广的成功为少儿期刊提供了借鉴。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少儿期刊的数字化资源流通渠道已经畅通,少儿期刊数字化的春天马上就会到来。
三、建立少儿期刊的数字化平台是少儿期刊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其实,少儿期刊的数字化应该是一种产业的变革和衍生,而不应该是期刊由纸质到网络的一种简单移植和变相销售。建立少儿期刊的数字化平台,是少儿期刊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网络上构建一个社区,这个社区里的杂志是“物业”,这个社区里的小学生及教师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学校甚至班级。假如没有找到,学生和教师还可以申请筹建。这个学校和现实中的学校是对应的,可以开班会和家长会,可以公布教师的辅导时间和校长的开放办公时间;这个社区里还有各种主题公园,有学习交流、娱乐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比赛;小学生和家长还可以建立家庭空间,进行父母和孩子的交流;这里的电影院有各种优秀影片;这里有图书馆,但它是用声音来借阅的,人们不需要盯着字看,而是听经典的故事;这里也有商城,但只做二手物品交换;这里还会组织各种讲座和访谈,包括引进专家,为家长和孩子开展各种各样的咨询……属于小学生的电脑只能上这一个网站,这个网站会链接到其他的优秀少儿类网站。当然,这个社区要控制小学生的开机时间,在他们眼睛疲劳的时候电脑会自动黑屏,播放动听的音乐。那么杂志呢?杂志依旧可以作为一本具备可读性的杂志而存在,当然还要具有互动社区和“物业信息”发布的功效。虽然这个设想现在很难达到,但我想表述的少儿媒体的“数字化”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它只需具备两个功能:招揽读者,服务读者,前提是做好杂志,做一本好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