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法”合一教育智慧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2014-04-29樊国娟

知识窗·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声势瑶族笔者

樊国娟

“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告诉我们,在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时,只要提纲挈领地抓住教学重点,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放任“自由”,反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理,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在掌握教育之道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敢于独创教育之法,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运用在课堂中,就如同流水滋养万物,让学生在温情、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下面,笔者就从课前、课始、课中、课终这四个阶段,来谈谈“道”“法”合一教育智慧在音乐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一、课前:巧做文章、创造运用,让学生体验音乐魅力

如在教学苏少版第十册《瑶族舞曲》之前,笔者先让学生分析可能存在的困难,并将思考结果反馈给笔者。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第一部分的前半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节奏比较密集,而且第二部分的速度比较快。针对学生的意见,笔者把教学内容分成两层:第一层是减少每小节的音,只留下一些主干音,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瑶族舞曲》的旋律特点,而且易于吹奏水平较低的学生学会吹奏;第二层是让已经学会吹奏主干音的学生完整地吹奏《瑶族舞曲》。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吹奏水平较低的学生“吃得了”,而且也让吹奏水平较高的学生“吃得饱”,使全班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始:化繁为简,打消疑虑,让学生期待音乐

在音乐欣赏课上,畏难情绪是师生共同面对的一道难关。据心理学显示:相对于理性知识,小学生更容易接收感性知识,所以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是一大良策。在教学苏少版欣赏《打字机之歌》时,笔者将生涩难懂的音乐转化为一台打字机的工作过程,将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等作为学习的兴趣点,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和欣赏。这样一来,就打消了学生的疑虑,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三、课中:动静结合、化虚为实,让学生感受音乐乐趣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且感性认知强于理性认知,所以教师应多采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趣味性强的东西。如在教学苏少版《我的家在日喀则》时,笔者在学生领略藏族踢踏舞的音乐特色和感受歌曲段落组的基础上,把声势动作融入感受音乐和划分歌曲段落之中。

笔者说:“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件乐器,通过拍打不同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声音,瞧!”(加入拍手、拍腿、捻指动作)

X X X X ∣X X X∣

Ti ti ti ti ti ti ta

学生饶有兴趣地跟着做了节奏声势练习。

笔者问:“你们还可以怎样为歌曲伴奏呢?”

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把跺脚、转圈等方法都创造性地运用到了声势练习中。

最后,笔者说:“我们听的是《我的家在日喀则》中的一个音乐片段。下面,我们完整地欣赏这首歌曲,听听它出现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几次,出现时请用刚才的节奏为它伴奏一下。”

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当听到刚才的音乐片段时,学生会跟着打节拍。一名学生还根据其他学生的反应,在黑板上贴上了小牌子AABAABAA。

笔者问:“请你们观察贴好的牌子,发现规律了吗?我这儿有一些音乐符号,你们能用它更简洁地贴出音乐符号吗?”

学生贴出A﹕‖B﹕‖A﹕‖。

把声势动作融入歌曲的段落分析中,把有一定难度的理性知识化为易教易学的感性认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课终:轻“点”重“面”、“点”“面”结合,让学生完成“量”到“质”的提升

在教学中,笔者提倡轻“点”重“面”,“点”“面”结合。如笔者曾听过一节“丹徒田歌”的教学课,教师把教学重點放在了解并感受“丹徒田歌”上,通过看、听、动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田歌的由来和作用,最后利用近十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学唱其中一首歌曲《打麦号子》。虽然学生唱的并非尽善尽美,但是他们都饶有兴致。

“道”“法”合一,缔造自然、和谐、融洽的境界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同时也是音乐教师打造师生共享精神境界的一大重要理论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声势瑶族笔者
题淮上中学补习班
瑶族织锦
老师,别走……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雷声与闪电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